当前日期:

目录

一文化馆(站)
建国前,本地群众文化娱乐活动处于自发状态。1948年解放后,相继建立了固镇、湖沟、任桥、曹老集等4个区文化馆。其中固镇区文化馆于1951年改为宿县地区中心文化馆,并增设图书馆和报刊阅览室,1965年7月更名为县文化馆。1978年,全县共有文化馆站16个。1985年底,全县共有9个区(镇)文化馆、25个乡文化站(含5个公办站)、120个村办文化室,另有5个文化专业户。音乐、舞蹈、书法、美术活动有了新的发展,丰富了城乡人民的精神生活。
二民间文艺
(一)器乐
喇叭建国前后,本地喇叭吹奏班子较多,一般由4~8人组成。吹奏时,用笙、笛、钗、二胡、锣鼓、木梆等乐器配合,十分热闹。喇叭吹奏分文场和武场,文场吹《百鸟朝凤》及一些地方戏曲和民歌;武场则用锣鼓伴奏,吹奏者边吹边玩一些魔术性的把戏,诸如从喇叭筒里抽纸条及用耳、鼻、眼、口吸烟等。艺人除配合民间戏班演奏外,还经常被筹办婚丧喜事的人家请去做乐队,俗称“响手”。1985年底,我县各区、乡有喇叭班子16个,计96人。其中,湖沟区70岁的喇叭艺人常德荣,参加蚌埠市1984年、1985年文艺会演,均获得吹奏一等奖。
坠胡是演唱安徽琴书的主弦。艺人常用坠胡独奏,模拟男女欢笑、啼哭、说话、敲击锣鼓、地方戏曲唱腔及民歌小调,十分逼真。陈渡乡陈宝洪,13岁开始学艺,1952年随地方曲艺队在上海演出时,被贺绿汀推荐到上海音乐学院学习,后随苏联红旗歌舞团在我国华东、东北各地演出几个月。1956年调入安徽省歌舞团担任坠胡演奏员,并将坠胡的2根弦改革为3根弦。当年参加全国部分省、市文艺会演,获坠胡伴奏优秀奖。他演奏的坠胡曲《凡思调》(又名《凡志调》)被灌制唱片,发行全国。
(二)游艺
本地传统的游艺节目主要有龙灯、狮子舞、旱船、高跷、独木桥、跑驴、大头和尚、老背少、花挑等,“文化大革命”期间被禁演。1979年以后,每逢节日、喜事,基层文化馆站重新恢复了游艺活动,以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同时县文化局先后三次举办农村游艺调演。
(三)舞蹈
花鼓灯流行于澥河以南各区、乡,多在节日玩灯时演出。男角称“鼓架子”,动作粗犷有力,多筋斗武技;女角称“兰花”,手执手帕、扇子作舞。表演形式主要有大场和小场两种。大场开始为鼓架子扛兰花出场,接着舞岔伞,最后是变换各种队形的大型集体舞;小场多是两三人表演的抢手帕、抢板凳等简单的小型歌舞。
螳螂捕蝉是建国前后流行在沱河集一带的独特民间舞蹈,表演者为2男1女,分别扮演螳螂、黄雀和蝉,舞蹈动作轻柔、幽默,但已失传。
(四)曲艺
安徽大鼓俗称大鼓。清代中叶由山东等地传入击鼓演唱形式,后来逐渐演变为我省主要曲艺种类之一。安徽大鼓由1人表演,说唱并重,在用字、用韵上十分考究,每句多系10字或7字。表演者自击鼓板(有木板、铜板两种)演唱,板式有怡心板、快板、慢板、垛板、四六板、二八板、住板等,唱腔分南口、北口、花口等3派,唱法有立嗓、卧嗓两种。建国后,固镇最出名的大鼓艺人为杜华亭,原籍固镇官巷街,后移居南京水西门外,以演唱大鼓为业,60年代初逝世;其次,溧涧乡关荣贵、关荣才(艺名关元春)兄弟俩经常演唱于沪宁一带,也颇有影响。他们演唱的主要书目有《西游记》、《三国》、《水浒》、《英烈春秋》等。
安徽琴书俗称丝弦,由民间曲子“凤阳歌”、“大河调”等演变而成。安徽琴书用字、用韵与安徽大鼓相近,板式有紧板、慢板、四句牌子、垛子句、悲调苦条子、凤阳歌、流水连句、连句、小连句、贯口连句等;伴奏的乐器有坠胡、三弦、扬琴、琵琶、三页板(或脚板)等。演唱时,一般为两人,女角捶琴击板主唱,男角以坠胡伴奏、伴唱;也有1人以脚梆代板,边拉坠胡边演唱的。1973年成立的县曲艺队还演出过由男女四五人同台演唱的“多口琴书”,每人各持一种乐器、各扮一个角色,边奏边唱边表演,十分活跃。目前,我县琴书艺人以任桥、城北、石湖等区较多,主要书目有《薛刚反唐》、《十把穿金扇》、《水漫蓝桥》、《王天宝借当》、《打蛮船》等。
评书俗称评词,源于黑龙江、辽宁、北京、天津等地。明末清初,由宿县传入固镇。表演者仅1人。演讲时,以一块醒木拍案惊堂,渲染气氛。书目多以武侠、神话故事为主,主要有《三侠剑》、《七侠五义》、《济公传》、《西游记》、《聊斋》、《封神榜》等。建国前,固镇顺河街何麻子(真名不详)的评书,颇受群众欢迎。
渔鼓原名道情,俗称竹琴、道筒;按其唱腔特色,又名“莺歌柳”。起源于唐代。开初,演唱者身着道人衣冠,内容多为劝人济世修身、维持封建统治、享受国家薪粟之类;后逐渐成为民间艺种。渔鼓有慢板、快板、四平调、大寒腔、小寒腔、五鼓三板、三板五鼓等调式,乐器有竹筒(早年也有铁筒;筒长约六七尺,一头蒙有羊皮)和二页板。演唱者左肘托住竹筒,右手有节奏的拍击羊皮鼓,左手合击二页板伴奏。主要书目有《古城会》、《隋唐演义》、《穆柯寨》、《单刀赴会》等。因乐器易作易学,演唱简单,后来逐渐成为游民行乞的手段。建国初期,本地区仍有此种行乞者。近几年已经绝迹。
洋片俗称“西洋镜”或“土电影”。艺人在装在凸透镜的特制木箱后,一边用绳子拉响小锣鼓进行伴奏,一边用绳子拉换画片,并按画面内容演唱。
(五)杂技
1978年春,王庄乡杂技团成立。1983年后,演员常年保持在20人左右。他们先后到过浙江省的绍兴、金华,江西省的抚州、赣州、吉安,广东省的梅县、揭西县等地演出,节目有咬花、顶技等软功,撞砖、掌切鹅卵石等硬功,尤以锤击体上板石最为精采。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