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知识普及
(一)组织形式
1965年7月,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简称科协)成立,但因“文化大革命”的开展而解体。1978年,县科协恢复,重新开展科普工作。1979年11月,召开县直机关自然科学专门学会成立大会,设置农学、水利、基础理论、工学、医学等5个学会,共有会员273人;并建立区(镇)公社科协。1982年,从农学学会中分设林业、畜牧、水利等3个学会,从工学学会中分设机械、农机等2个学会。1983年,增设电子、财会、农经等3个学会;全县共有会员556人,其中理事138人。到1985年底,县科协共辖农学、畜牧、水利、农(业)经(济)、农(业)机(械)、机械、基础理论、电子、财会、医学、中医、护理等12个专门学会。
(二)技术培训
建县前,本地科学技术知识普及(简称科普)活动,多由文化馆(站)及中、小学配合,主要宣传自然科学常识,以破除迷信思想。“文化大革命”中,科普活动被迫停止。1977年4月,县四级农科经验交流会召开。共有20余个科技单位代表发言,交流科技工作经验。
1979年以来,县科协先后举办农业、气象、工业、地震、土壤、卫生等方面科技讲座213次,听众达3.3万余人(次);播放科技录音26场,听众约7700人(次)。这些录音包括著名物理学家钱伟长的《旅欧见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讲师温元凯的《现代科学三大标志》,副省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杨纪珂的《农业现代化》,著名数学家程伟远的《数学在国民经济中的运用》等10余种。
1980年6月,县农业技术培训领导小组成立。9月,在党校举办第一期农业技术培训班,24名学员,学制一年,主要学习小麦、玉米、大豆、山芋、水稻、油菜、花生、烟叶等农作物的栽培、多繁育及植物保护知识,兼学土壤、肥料、农药、农田水利和农业机械等基础理论知识。
次年,举办为期3个月的区、公社脱产干部农业技术培训班,70名学员,主要学习小麦、水稻、山芋、烟叶等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农经管理。同时,县科协与教育局、卫生局多次联合开办青少年科技讲座。1982年4月,县农业科技推广经验交流会召开,与会500余人,听取12个科技单位的13篇经验介绍,其中《养猪技术承包》、《林木病虫害预测预报》、《生物能源》、《河蚌育珠》、《养鸭1200只》、《砂礓黑土改良》等受到较高评价。
1984年县政府召开首届农村知识青年学科学、用科学、勤劳致富代表大会。会后选拔7名优秀代表组成科学致富报告团,在全县巡回讲演12场,听众达万人以上。
1985年,县科协发动各学会、协会、研究会,认真开展科技咨询服务活动,共组建科技服务站127个,接受咨询7.32万人次;开展科学技术服务196项,解决1.12万个疑难问题。1984年,全县广播科普资料312篇,出专栏、黑板报120期,田头宣传220次,印刷科技材料565万份。湖沟区聘请320名科技信息员,建立3所科普学校,举办各类专业培训班48期,培训1.6万人(次);并推广了科学种田,创造了亩产小麦350公斤至450公斤、油菜150余公斤的高产典型。石湖区开办农民科技培训班48期(每期约120人),以推广地膜覆盖、太阳能灶、耕牛冷冻精液人工配种和深沟高垄山芋、烟叶套种传授新技术。刘集区各乡成立了鸡、兔、猪及大牲畜饲养研究会,为农户提供科学的饲养方法:九湾乡高皇村张新庄15户人家,仅养兔收入就达2.5万余元,农民陈才养鸡2年收入达万元。城北区先后成立养殖、种植、地膜覆盖、草编等专业研究会,会员150人;宋店乡五井村农户利用玉米包皮编织的花篮远销省内外。当年,我县农村已建科技培训中心35个,各种专业研究会56个(拥有会员1.14万人),创办科技图书室15个。
二科技信息交流
为了促进现代科技信息的传递和交流,我县注意编写一些内部科技刊物。县科委编印的《固镇科技》,从1980~1981年共出2期、1600份;县科委编印的《科技情况》,从1982~1985年共出24期;国家科委“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连站攻关点编印的《科技简报》,从1984~1985年共出6期;县科委和农委联合编印的《科技信息》,从1984~1985年共出2期、1200份;县科协编写的《信息传递》,从1982~1985年共出21期。同时,县科委从1980年以来开设中心资料阅览室,至1985年共接待科技人员285人次,借(还)书174本,推广科学技术155条。
1985年底,我县科技信息网络初步形成,县科委情报室为科技信息中心,区设情报信息站,乡建情报组,村有情报员。全县共有科技信息情报员274人,向用户传达科技信息共1200余条。后马场乡邓庄吴开勤从乡科技情报组获得养鹅的信息和技术,于1985年养鹅700余只,纯收入4000余元。
三群众科学实验
(一)科技示范推广
1978年11月,我县召开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代表大会,中共固镇县委书记陈复东作了《全党动员,全民发动,加快步伐,向科学技术现代化进军》的报告。此后随着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广大农村涌现出一代新型农户——科技示范户。皇店公社徐家亮1980年开始养鸭,到1982年发展到2200只,获纯利1.7万元,被誉为“养鸭状元”。公平公社刘本固大搞科学种田,小麦亩产达千斤,夏玉米亩产350公斤。官沟公社单纯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种植花生,亩产465.5公斤。城关镇孟庄大队陈凤朝采用二层地膜覆盖,示范栽培6分地辣椒,比露天栽培提前上市43天,收获2509.5公斤,获纯利收入1748元。连站公社徐庄大队徐善才1977年培育5亩杂交水稻良种,亩产10公斤;以后不断提高技术,并带动其他农户,至1983年全大队制种1000亩,亩产增加到157.5公斤。魏庙乡朱洪宽承包大队2座亏损的马蹄砖瓦窑,实行科学管理,年烧砖80万块,获纯利2万元;并带动全大队195户,建窑土42座。1983年,该大队砖瓦生产产值8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76%;盈利43万元,占纯收入的81%。磨盘张乡养兔科技示范户丁晓娟,一跃成为全县闻名的“万元户”。至1984年7月,全县共有种植、养殖、农副业加工等科技示范户189个,占总农户的0.2%;科技示范村179个,占总自然村的12%。在各个科技示范村里,50%的农户从事同一种专业生产,其收入约占本村总收入的30%,其产品数量占80%以上。这些科技示范户、村的出现,促进了我县农村生产的专业化、社会化、商品化,展示了广阔的前景。
(二)小麦、油菜创高产竞赛活动
本地小麦、油菜亩产长期低而不稳。1972年,小麦亩产首次超过百斤,1979年超过100公斤;1978年前,油菜亩产21公斤。1982年秋,县政府发出《关于开展小麦、油菜创高产竞赛活动的通知》,开展县小麦、油菜创高产竞赛活动,并成立评奖领导小组。通过自愿报名,全县有31个单位参加创高产竞赛活动,次年最高亩产小麦达412.5公斤,油菜达270公斤。瓦疃乡张黄大队种油菜433亩,亩产176公斤;其中6户的8.1亩,亩产为270公斤。周集、沱河、华巷等3个公社小麦亩产300公斤以上的大队45个,亩产350公斤以上的生产队54个;人均千斤粮的大队53个,人均吨粮的农户93个;人均油菜30公斤的大队86个,50公斤的生产队131个,100公斤以上的农户786个。1983年,县政府又发出《关于在全县开展万户小麦创高产活动的通知》,规定凡参加创高产活动的农户和单位,面积要在3亩以上,亩产要在450公斤以上。
为推广国家科委“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栽培技术体系研究”连站攻关点小麦亩产300公斤的配套技术,我县于1985年继续开展小麦、油菜创高产竞赛活动。7400个农户的2200个丰产方,平均亩产310公斤,比全县平均亩产255公斤超出46公斤。亩产300公斤的有任桥、石湖、湖沟、新马桥、城关镇等5个区(镇),亩产350公斤的有棠棣、公平、任桥(集),连站、连城、华巷等6个乡。亩产450公斤的有9户,其中稿沟乡陈春民种植4.9亩“安农七九”,亩产558.5公斤。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