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县直机关幼儿园
县直机关幼儿园坐落于固一路中段北侧,始建于1979年8月,面积500平方米。原用县政府招待所旧房10余间,1985年1月建成使用面积为1032平方米的教学楼,园内安装木马、滑梯等设施。该园1985年开设大、中、小各3个班,入园幼儿467人,教职工25人,教师除1名为1981年分来的幼儿师范毕业生外,其余均是从小学调来的教师。1984年,有7人到外地培训,2人参加北京大学学前教育系函授学习,1人参加夜大学学习。
该园一面加强自身建设;一面承担全县各区(镇)各工厂单位的幼儿师资培训的任务,建园以来共举办3期幼儿教师培训班。1984年暑期,举办各科教材教法培训班。1985年暑期,进行幼儿歌舞及美术培训,每期约70人。另外每学期还举行大型公开教学,该园认真执行国家教育委员会制定的《幼儿园教育纲要》,教育和教学成绩显著,为区(镇)、乡幼儿园作出示范。1984年和1985年连续2次获得县幼儿智力竞赛一、二等奖,并获县幼儿文艺汇演一等奖和制作教具、玩具展览一等奖。1985年,省卫生厅派人来这里检查工作,打了满分;年底,在全县幼儿园工作大检查中名列第一。
二城关第一小学
位于老街南端东侧、浍河北岸,为本地最早的学校。现有面积5165平方米,校舍96间。开设15个班级,共有学生882人,教师44人,其中中师毕业生22人。
民国3年(1914)春,在部分知名人士的提议下,经灵璧县国民政府批准,在老街中段北侧创办固镇初等小学堂,学制为4年。殷少卿任校长,有教师2人、学生7人(含1名女生)。由于当年发大水,学校被淹,次年迁至今址。民国6年(1917),更名为固镇高等小学,学制为六年四二阶段制。民国8年(1919),改为秋季始业。次年,徐介藩等18位高小毕业生离开校门。
民国10年(1921),更名为灵璧县灵南二区固镇完全小学,校东边20余亩庙田划入,扩建了大操场。民国14年(1925),固镇女子小学并入,为女生部。民国29年(1940),兴建一座教学楼(2层),共18间。民国31年(1942)校舍被日本侵略军占据后,迁至何小街北端西侧,次年又迁回。民国32年(1943)春,日语教师崔照珍打骂不进教室上日语课的六年级学生,并向日军警备队告状,同情学生的教导主任万拱吾及时逃走,幸免于难。
民国34年(1945)秋日军投降后,校舍被迁驻固镇的灵璧县国民政府占用,迁至何小街北端,东侧为高年级部,西侧为中、低年级部,并更名为示范中心国民小学。次年春,县政府甲级科员韩杰强占位于城隍庙岗的高年级学生宿舍,被学生自治乡(相当于学生会)发动学生逐出游街示众。不久,高年级部迁回。民国36年(1947)秋,省立灵璧师范学校在此开办附属小学,高年级部又迁往何小街北端。民国37年(1948)11月固镇解放后,全部迁回今址。次年春,更名固镇完全小学。
1952年试行五年一贯制,次年即停止。1954年更名为固镇第一小学。1957年3月7日晚自习后,六年级学生欧××无票带头闯入浍河剧场看戏,受到值勤民警的批评教育,并于次日晚开戏前登台检讨。其校长徐培德以此煽动数百名师生大闹派出所,被依法逮捕并判处有期徒刑2年;胁从者、副校长马××被撤销职务和开除党籍,教师田××、胡××被依法逮捕而免于刑事处分,释放回家。
1960年,在老街中段东侧设立分部。全校发展到24班(含分部8个班)、1000余名学生。1962~1969年,被列为宿县地区重点学校。“文化大革命”中,学校受到严重干扰破坏,两名教师自杀身亡。1968年,分部独立为城关四小;同时将学制改为五年一贯制。1977年,校东边的原20余亩庙田被邻近生产大队占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着重抓规章制度的建设、教师业务学习和教学研究。1982年以来,重点抓教学改革;以开发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自学能力为中心,改革课堂结构,突破各种教法的程式化,注意减轻学生课后负担,追求课堂教学的高效率。1983年,扒掉老教学楼,重建一座教学楼(3层),共42间。
三固镇第一中学
位于县城东南、浍河北岸的东岳庙旧址,占地5.67万平方米,校舍336间,是一所拥有25个班级(含高中13个班)、1822名学生、126名教职工(含专任教师91人)的市级重点中学。
民国28年(1939),伪固镇区长徐荫堂创建区立初级中学,兼任校长;初设一个班,有35名学生。教导主任张温甫不堪忍受日伪奴化教育的耻辱,在一次全校朝会上愤然教唱《义勇军进行曲》。民国31年(1942)后,不少师生陆续投奔皖西抗战区执教、求学。民国34年(1945)秋日本帝国主义投降后,灵璧县国民政府改办县立初级中学。由于校园墙壁上多次出现“反对内战”、“打倒独裁政府”等标语,国民党灵璧县党部就派便衣特务到校监视师生行动,并于次年春将该校迁往县城。而后,省国民政府改办省立灵璧师范学校。民国37年(1948)秋,灵师南迁后,中共民主政权泗五灵凤县的江淮中学(驻五河)在此开办分校,不久升格为固镇中学。次年迁走并入江淮中学后,灵璧县人民政府改办县立中学,县长祝明夫兼任校长。8月,于灵城设立分校。冬,高中部并入怀远中学(今怀远一中)。1950年,80余名学生响应毛泽东主席“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号召而参军参战。1951年2月当其分校升格为灵璧县第一初级中学(今灵璧二中)时,更名为灵璧县第二初级中学。1954年春,21名毕业生响应人民政府号召,到淮南煤矿参加工业建设。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中,34名教师有7名被错划为“右派分子”。1958年,试将学制改为2年(1961年恢复三年制)。1959年,更名为固镇中学,恢复高中部。1961年春,高中部并入灵璧中学(今灵璧二中)。秋,恢复高中部,并在谷阳开设初中教学点,于次年并入本部。1964年,高中毕业生87人,考取大专院校23人(含清华大学1人),升学率为26%。1965年,高中毕业生84人,考取大专院校42人,升学率为50%。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县工作组进校1个月,就把30余名教师打成反党、反社会主义、反毛泽东思想的“三反分子”,其中语文教研组12人有11个是“三反分子”。1967年师生一齐“造反”,学校一片混乱,4万册图书不翼而飞,实验仪器被盗一空,门窗桌凳毁坏不堪。1968年秋,县工人宣传队进校抓“复课闹革命”,六六届、六七届、六八届毕业生同时离校,并招收初一学生600余人。1969年3月,按省革委会指示精神,将一半人、物下迁而并入石湖中学,并在谷阳开设初一教学点。1970年秋,西半部校园被划给县毛泽东思想学习班。1971年秋,高中部恢复,并改为两年制。1973年春,更名固镇一中。1974年,西半部校园复归。
1977年,被列为宿县地区重点中学。1978年,高中毕业生88人,考取大专院校12人,升学率为17%。该校物理教师赵剑平等人辅导学生课外科技活动小组制造的航空模型、电子游艺机等教具,1983年上半年获宿县地区科技作品奖。赵被评为省少年优秀科技辅导员。7月,划属蚌埠市,为市级重点中学,高中恢复三年制。1984年,获华东六省、一市初中生作文竞赛一等奖。1985年,分别获市重点中学初二和高二年级组地理竞赛第一名,高二学生邱新杰获物理竞赛全市二等奖、全省和全国三等奖。当年高中毕业生366人(含复读生148人),考取大学、中专117人(含本科42人),升学率为32%。
四安徽省固镇师范学校
固镇师范学校位于任桥火车站东,占地9000余平方米,始建于1971年秋(1986年底于县城东皇店乡筹建新址),至1976年,招生均实行推荐制。学生“两多”、“两不齐”,即党、团员多、年龄、文化程度不齐;个别女生还带着吃奶孩子上课,有的文化水平尚不及小学毕业程度。他们入学主要目的是弄个商品粮户口,找个工作。为使学生各有所得,学校把相近水平的学生分别编为3个教学班,即具有高中程度者1个班,叫专业班;具有初中、小学程度者各1个班,叫普师班;专业班学习高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课,普师班学习初中的数学、物理、化学课。但多数学生还是学不下去,因此,普师班只好停开数学、物理、化学课,改设其它课程。
1977年国家恢复考试制度,在全省统一招考时录取学生,使学校管理逐步走上正轨。1979年,国家教育部拟发《中师教学计划(征求意见稿)》,但无统一教材。该校基础课教材,1971~1973年多由教师自行编制。以后除部分采用普通中学教材外,还部分采用北京、上海和我省编制的中技、中师教材。自然地理课因缺师资,直到1985年秋才开课。教育学课因无教材,开初以《毛主席教育思想》代替,心理学课既无教师,又无课本,1984年以前一直未开。到1983年始开语文、数学两门课。1985年基本开齐所有课程,并基本使用部编或省编教材。
建校以来共招生1445人,共毕业1122人,其中为我县培养903人,为邻县培养219人(怀远72人、砀山52人、萧县46人,宿县45人、灵璧4人)。1971年以来共拨给教育事业费116万元,其中学生助学金51.1元,平均培养一个中师毕业生开支1000余元。
此外,为提高我县师资水平,该校于1977年代培民办教师24人。1978年暑期举办初中物理教师训练班20天,1981年暑期举办为期1个月的英语教师训练班,秋天又举办为期20天的小学校长培训班。
1985年底,全校共设普师班4个,小学教师进修班2个,在校学生321人;教职工59人,其中专任教师23人(本科毕业生10人、大专毕业生11人)。校舍170间,教学电影放映机2部,电视机和收录机各2部、钢琴1架、脚踏风琴15架、手风琴4部。
上一篇:第七节 经费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