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古道
桃花埂传说周公旦沿该古道追赶桃花女,故名桃花埂。西起蒙城县,东经本地何集、陆集至连城集。在我县境内长15公里,现为乡间道路。
京京古道北起北京,南至南京。兴建于战国时期,定名于明代,全长1000余公里,宽10余米。清光绪五年(1879),重修一次。该道在我县境内自北向南经清凉、任桥集、棠棣、溧涧、固镇、马沟、连城集、禹庙、濠岗、王庄等地,长达48公里。1973年后,因实施“三一沟网化”工程,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现为乡间道路。
灵固古道明万历年间,修筑固镇至灵璧驿路。全长45公里;万历四十年(1614),灵璧人张元、刘鸣盛等发动乡邻扩建路面并加高3尺,路沟有水可运载竹木等物。现为固灵公路。
九沙古道兴建于清乾隆八年(1743),南起浍河、澥河交汇处九湾集,向北经刘集、石湖至沱河北岸沙礓坝(今属于灵璧县),全长18公里。为粮食专运大道。现为乡间道路。
固濠古道兴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西起固镇,东经石湖、华巷至濠城集,全长25公里,现为固泗公路的一部分;而固镇至石湖东一段为固五公路的一部分。
任王古道兴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东起京京古道上的任桥集,西经公平集、浍北村至浍河北岸的王洲子,全长9公里。现为任湖(王洲子对岸的湖沟集)公路。
湖姚古道兴建于清光绪十五年(1889),北起浍河南岸的湖沟集、向南经瓦疃集,再向东至姚集,全长16公里。现在其姚集至瓦疃一段为前方公路一部分,瓦疃至湖沟一段为瓦湖公路。
上述古道,除京京古道宽约10米,线路较直外,其余都弯弯曲曲,宽约3~5米。
二公路
(一)路线
(1)主干公路
固灵公路民国11年(1922),安徽省建设厅设计,由华洋义赈会拨款,将灵固古道改建为公路,路面宽约5米,全长45公里。民国22年(1933)进行整修。1956年宿县专区公路管理站拨款67.75万元,将路基拓宽至12~14米(砂石路面宽3.5米)。1958年路基拓宽至14~16米(砂石路面宽5.5米)。1965年固镇县建立后改称固灵公路。灵璧县内一段于1976年铺设渣油路面。我县境内长15.5公里,有130°~160°弯道10余处。
固蚌公路民国25年(1936)8月,国民政府拨款沿津浦铁路东侧,修筑蚌(埠)固(镇)公路,12月竣工通车。民国36年(1947),国民政府中央公路总局拨金元券5万,整修改道,因战事紧张未能实现。由于新马桥火车站北被澥河横截,所以往西从赵桥绕道25公里,经何集、浍河湖洼桥至蚌埠。1958年,沿津浦铁路东侧开挖铁路运河(今铁路东大沟南段)后,始将该路改道谷阳,连城、新马桥、磨盘张、曹老集直达小蚌埠(1974年澥河轮渡投入使用前,仍需经县棉花原种场向西经叶湖,再折向南经湖洼闸至新马桥绕行15公里)。1975年,国家拨款25万元,用以工代赈的方法组织民工大修,全面铺设砂石和砂礓路面,1984年冬,又按二级公路标准进行改建,加铺渣油路面,1985年竣工使用。该路基宽18米,渣油路面宽9米,造价7.8万元。1985年澥河大桥竣工通车,最终解决了澥河阻隔交通的被动局面。该路全长45公里。我县境内34公里。在新马桥往东绕一半圆形大弯,为事故多发地段。
固宿公路民国36年(1947)8月,国民政府为了战争需要,拨款10万元(旧币金元券),在津浦铁路东侧突击修筑宿(县)固(镇)公路,由宿县工务总段负责,完成土方30万立方米,建桥梁总长135米。该路11月竣工通车,全长45公里,我县境内20公里。1958年于该路东侧开挖铁路运河时,将该路进行大修。1965年7月建县以后,改称固宿公路。1973年铺设宽3.5米的砂礓路面。1976年春,发动5000名民工,将路基加宽至18米,铺渣油路面20公里,每公里造价2万元,1977年底竣工通车。其与县城固二路交接处成90°弯,且有较窄的界沟桥,为事故多发地段。至唐南集火车站北,与横穿铁道的乡间道路成90°弯,北边不远的八丈沟桥也较窄,均为事故多发地段。
固五公路西起固镇,经石湖折向南至左新,再东经刘集、董庙至五河县。1968年冬~1969年春,在古道和乡间土路的基础上,由地方社队发动1500名民工,并由群众集资128万元修筑而成。该路基宽18米,砂礓路面4米,全长67公里,我县境内32公里。1977年春,按三级路面标准改建,铺设宽7米的渣油路面,每公里造价2.8万元。石湖东侧、左新两处均有90°弯道,后者为事故多发地段。在刘集与通九湾的乡间道路成90°弯,也是事故多发地段。
固泗公路西起固镇,东经石湖、华巷、濠城折向东北至泗县。1968年冬~1969年春,在古道和乡间土路的基础上,由地方社队集资5.85万元修筑而成。该路路基宽16米,砂礓路面宽4米,全长72公里,我县境内25公里。
前方公路东起浍河固镇节制闸(位于谷阳乡前台村境内),向西南越过京沪铁路,经蒋园、杨庙,折向西南经姚集,再向西经瓦疃集至宿县方店。全长32公里,我县境内23.5公里,该路为1970年冬在乡间土路和古道的基础上,发动民工修筑而成,路基宽约12米。1973年,又将路基拓宽至14米(赵桥至杨庙一段6公里宽18米),并铺设宽4米的砂礓路面。1974年发动民工进行整修,1975年县公路管理站又进行重点大修,矫正了两处90°急弯,于1976年正式通车。在姚集北、东北有两处100°弯道。
(2)支干公路
瓦湖公路南起瓦疃,北至湖沟,长11.5公里,1968年冬~1969年春,由社队集资10万元,在古道的基础上发动民工修筑而成,路基宽约7米,1974年又拓宽至14米,铺设3.5米宽的砂礓路面。其南端与前方公路交接处成90°弯。第一节陆路第八章交通邮电
唐仲公路西南起于唐南集,东北至仲兴,长8.4公里,宽10米。1968年冬~1969年春由社队发动民工修筑而成,1973年铺设3.5米宽的砂礓路面。其与固宿公路交接处成80°弯,在唐南集东又有100°弯道。
磨王公路西起磨盘张北,东至王庄,长10公里,宽12米,1972年由社队发动民工修筑而成,1975年铺设3.5米宽的砂礓路面。其与固蚌公路交接处成90°弯,王庄北也有一处90°弯道。
赵何公路原为固蚌公路绕行线路的一段,北起前方公路上的赵桥,向南经陆集至何集。全长11.5公里。1978年何集公社发动民工将路基拓宽为12米,铺设宽3.5米砂礓路面,北段杨庙公社境内的3公里,由县交通局拨款1.5万元修筑,于当年10月竣工通车。其与前方公路交接处成90°弯,为事故多发地段。
任湖公路东北起于任桥火车站北,西南于王洲子经浍河轮渡至湖沟,是在任王古道的基础上建成的。1958年改建为土公路。1972年,由社队发动民工将路基拓宽至14米,铺成3.5米宽的砂礓路面。1981年湖沟集设置浍河轮渡,任湖公路开始通车。其东北端与固宿公路交接处为90°弯道,且横穿铁道,为事故多发地段。
从1972年起,全县实施“三一沟网化”水利工程,要求沟、渠、路一气呵成,致使乡间道路迅猛发展,到1978年底,全县共修建乡间道路203条,全长800余公里,初步形成了公路四通八达、道路纵横成网的局面。
(二)桥梁
自北魏以来,本地有沱河集桥、乔家桥、新马桥、任桥、固镇桥、濠城集桥、棠棣桥、溧涧桥、黄桥、砂礓坝桥、曹老集桥、连城桥、石板桥、薛家桥、安集桥、格子沟桥、王庄集南桥、马德桥等古桥19处,现在有据可考的尚有12处。
古桥梁分木、石两种结构,石条多用怀远县麻条石,辅以铁砂、糯米汁浇灌而成。建国后,部分古桥被改建,并重建一些新桥。至1985年底,全县有公路桥梁37座,全长841.3米;其中较大的有6座:石拱桥3座,双曲拱桥2座,钢筋混凝土桥1座(另外还有涵洞139孔)。现将较著名者介绍如下:
固镇桥分北、南两座,位于京京古道与浍河交叉处,在小街北越河上者为老桥。《灵璧县志》称:“明初架木为之”。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改建长13丈的七孔石桥。在小街南主河道上者为新桥。“明致仕主簿曹渊捐五百金成之”。老桥于光绪十五年(1889)时尚完好。本世纪50年代初仅存三孔,后被改建成小水闸,1965年埋于防洪大堤之下。新桥于清康熙年间毁坏。乾隆九年(1744),灵璧知县张太宗请帑造浮桥,五六年即废,后改设渡口至今。1958年3月,在新桥东1.5公里的固蚌公路与浍河交叉处,修建浍河节制闸代桥,次年竣工。该桥结构形式为石钉台,台拱桥共9孔,每孔跨度4米,全长60米。载重量13吨。桥南300米长的浸水坝,每到洪水来临时要中断陆路交通15~20天,对交通运输已很不适应。因此,已于该桥东450米处,筹建浍河公路大桥。
新马桥位于县城东南15公里的澥河与京京古道交叉处,明洪武元年,“架木为桥,以通信马,名曰马桥。”(《灵璧县志》洪武二十四年(1391),灵璧知县周荣主持改建七孔石桥,称为新马桥。后由邑人张本清重修。“因淮浍倒漾,澥水至桥时不得下汇为巨浸,驿路为埂。乾隆初知县王祖晋清帑重修。十八年(1753)暑知县周梦华又请帑增建16孔,水发仍浸桥上,人马并资舟渡,风涛之险甚于固镇”(乾隆《灵璧志略》)。但该桥终被冲毁,改设渡口。1985年1月,在其旧址西约1.5公里的固蚌公路轮渡处,修建钢筋混凝土澥河大桥。其结构形式为工字梁,微弓板,桥长164米,宽9米,共10孔,载重量20吨。该桥为我县地方集资161.6万元,由省公路管理局第一工程队施工建造,7月1日竣工。并经省交通厅批准采取机动车辆过桥收费的办法,以偿还地方集资。
棠棣桥原名双龙三孔石桥,位于县城北10公里的京京古道与八丈沟交汇处,建于明初。该地原有一棵高大的棠棣树,递铺和桥梁均以此得名。后石桥段,于1959改建三孔钢筋桥闸,现桥东侧50米处,尚存旧时传递军情的烟火台遗址。
濠城集桥原位于濠城集北,沱河南之河叉上,为通往灵璧之石桥。北者名为五孔龙凤桥,明弘治三年(1490),由平民张广等兴建;南者名为三孔龙虎桥,明万历年间,由张君大等兴建。二桥皆毁于抗日战争时期。1953年在濠城集东3公里的固泗公路与沱河交叉处,兴建长约50米、宽5米的木桥。1977年11月~1980年10月由县交通局、水利局投资100万元,改建成钢筋混凝土闸带桥,桥长81.5米,宽9.3米,路面宽7米,人行道宽0.3米,载重量13吨,闸孔采用桥梁结构形式,为浆砌条块石砌筑,共九孔。
任桥位于县城西北15公里的京京古道与任大沟交叉处。明嘉靖年间,由当地泰山庙住持任尼姑“募化数千金”建造。宿州“州牧嘉其功”,故名任桥。(《明嘉靖宿州志》)
溧涧桥原名三孔石桥,位于县城北五公里的京京古道及界沟交叉处。《灵璧志略》载:“南乡溧涧桥有之底有二泉东泉属灵,西泉属宿,相距三丈许。水涸时两泉为井,挹之不竭,水发时则不可见”。西汉时,此处曾设驿站,清顺治年间设铺。1978年,由县水利局改建成跨度20米的单孔双曲拱桥。
沱河集桥位于县城东北15公里的公路与沱河交叉处。初为石桥,建于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长20米,宽4米。该桥共5孔,每孔跨度3米,桥孔内常栖息很多燕子,故又名燕子桥。由于桥南低洼,水大易淹漫,又无舟楫可渡。乾隆十九年(1754),居民紧临桥南,又增建三孔石桥,以分流大水,后道路转移,石桥随废。1952年,国家治淮委员会拨给钱粮、木材,于古桥300米处,在改道的固灵公路上修筑12孔沱河木桥。桥长75.75米,宽4.1米,载重量8吨。1956年进行加固整修,1961年改建为三孔有筋有肋双曲拱桥。桥长88.2米,桥孔跨径为23.48米,中间一孔为26.65米,行车道宽6.5米,人行道2×0.75米,载重量13吨,由宿县行署桥梁队设计施工于1966年9月动工,次年6月竣工。
石板桥位于县城西南25公里处,瓦疃集南怀远、宿县、固镇三县交界处的澥河上,共七孔,用石板砌成。清嘉庆十八年(1813),为当朝年姓尚书请命所建,立碑名为“二碑七孔石板桥”。民国37年(1948),该桥被国民党第五十一军炸毁。1954年,因澥河向南改道,遂由国家治淮委员会投资修建九孔木桥。
何集桥位于县城南20公里的赵何公路与澥河交叉处。始建于清咸丰四年(1854),称乔家桥。木质结构,共10孔,单孔跨度5米。1956年,国家治淮委员会北淝河指挥部拨给部分木材,由何集乡组织民工进行维修。1972年该桥北端毁坏三孔。1982年冬,由县交通局和水利局投资18万元,改建为钢筋混凝土大桥,次年10月竣工。该桥采用4×16米“T”梁注桩基础,长76米,宽8米,载重量15吨。
格子沟桥位于磨王公路与格子沟交叉处,1982年10月,由县交通局、水利局和财政投资6.5万元,于原古桥处建新桥,次年10月竣工。上部结构采用钢筋混凝土桁架结构,桥台用浆砌块石砌成。该桥为单孔,跨径30米,长36米,宽4.5米,载重量15吨。
赵桥位于县城西南4公里处的前方公路与浍引澥河交叉处,于1971年10月~次年6月,由县财政投资5万元兴建。该桥为单孔,跨径36米,是我县单孔跨度最大的钢筋混凝土双曲拱桥。桥长46米,宽17米,载重量13吨。
连城桥位于连城集西侧,为南北朝北魏所建圆孔砖桥,直径2米,宽2米。70年代修筑连城至连站的公路时,加宽至5米。
(三)养护
民国时期,本地公路没有专业养护组织,其路基、路面、桥涵质量很差,破坏严重,只能维持晴天通车。建国后,宿县专区公路段,在固镇镇成立了一个流动养护小组,对公路进行养护。1952年,灵璧县灵西道班在沱河集设护路组。1953年又陆续建沱河集,新马桥(1958年撤)、前台(1969年撤)等三个道班。1965年8月,我县公路管理站成立,1973年后,陆续设立皇店、石湖、唐南、刘集、任桥、杨庙、瓦疃、连站、新马桥、磨盘张、王庄、何集、湖沟、棠棣等14个道班,并实行道班、群众共养的养护制度,养护质量有所提高。“文化大革命”中,公路养护受到极大干扰和破坏。1976年贯彻“全面养护,加强管理,统一规划,积极改善”的方针,采取专业道班养护、道群养护、群众自养等三种形式,由16名专业工人养护干、支公路11条,总长189.4公里。
五六十年代,本地公路养护工具主要是手推车、人拉轧磙等。1972年宿县地区公路管理总站分给我县一台东方红75型轧路机,次年分给一台嘎斯和两辆江淮汽车,1978年分给8吨级轧路机一台,后每年平均分给2台小四轮拖拉机,使养路工人摆脱了繁重的体力劳动。
县公路管理站,根据国家交通部颁发的《公路养护质量检查评比办法》的规定,结合我县实际制订养护标准,每季度组织检查一次,年中初评,年末总评,分别评出各道班养护段的优、良、次、差等级,推动了养护工作。1983年瓦疃道班被评为文明道班,1984年唐南、任桥两道班被评为“文明道班”,各文明道班,均建有宿舍、食堂、菜地、花园、围墙,并设有文娱活动室,配置了棋类、收音机、电视机、书报杂志等,房舍整齐,环境幽美。1985年,县公路管理站积极为各道班解决生活、生产用地98.7亩,建道班用房22间(458.7平方米),人均住房达28.4平方米。
三铁路
(一)线路
民国元年(1912)1月1日,(天)津浦(口)铁路全线通车,纵贯本地59公里。1969年9月底,南京长江大桥建成后,(北)京津、津浦、沪(上海)宁(南京)三线统称京沪铁路。1969年10月,我县境内路基加铺双轨。1971年冬~1972年夏,曹老集至蚌埠长淮卫段建成货运专用线,我县境内长7.5公里。
(二)车站
津浦铁路初建时,本地设任桥、固镇、新马桥、曹老集等4个车站,日伪统治时期增设唐南集、连城、磨盘张(1978年10月撤除)等3个站。固镇站为三等车站,其余6个车站为四等中间站,均属上海铁路局蚌埠铁路分局宿县中心站管辖。
固镇站始建于老街南端、浍河铁路桥西北,候车室为65平方米。1972年5月,于今固一路西端建成新站,共有站房42间,1365平方米,其中候车室425平方米、仓库936平方米、职工宿舍2800平方米;另有货场面积3500平方米。同时,实行半自动闭塞法行车。1978年6月,实行全自动闭塞法行车。目前,站区面积1.5平方公里,有轨道5股,占地35000平方米;职工总数250人,其中客、货运输职工180人。
任桥站有轨道3股、候车室150平方米、仓库400平方米、货场500平方米、职工宿舍450平方米。
唐南站有轨道3股、候车室150平方米、仓库400平方米、货场450平方米。
连城站有轨道3股、候车室65平方米、仓库280平方米、货场450平方米。
新马桥站有轨道3股、候车室150平方米、仓库400平方米、货场500平方米、职工宿舍400平方米。
曹老集站有轨道3股、候车室150平方米、仓库420平方米、货场500平方米、职工宿舍500平方米。
(三)桥梁
我县共有铁路桥15座,涵洞11个。固镇浍河铁桥是我县最大的铁路桥,建县以来一直由人民解放军守卫。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水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