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本地开发较早,夏商时期为淮夷之地,自汉初起先后设置谷阳县、洨国、洨县、谷阳郡、高昌县、连城县、广平县、仁州、临淮郡、已吾县、临淮县、虹县、蕲县等,至唐咸亨三年(672)废尽。自金承安四年(1199)起,黄河每每决口并南下夺淮,导致淮流倒灌浍河,水旱灾害日趋频繁而严重。新中国为了彻底改变这一地域贫穷落后的面貌,经国务院1964年10月31日第一百四十八次全体会议研究决定,析宿县、灵璧县、五河县、怀远县之边缘交界部分,设置固镇县。1965年7月1日,固镇县正式建立。
固镇县位于安徽省北部,地处北纬33°10′~33°30′和东经117°02′~117°36′之间;南濒北淝河与蚌埠市郊为邻,北抵沱河与灵璧县相望,东与五河县接壤,西南与怀远县毗连,西北与宿县搭界;东西宽约47公里,南北长约51公里,总面积约1450平方公里。
固镇县现辖1个镇、8个区、50个乡、438个行政村。总人口478866人,其中男248215人,女230651人,非农业人口34948人;主要是汉族,另有回族等11个少数民族。
固镇县是淮北平原的一部分,地势低洼平坦,没有山。全县土地可分湖地、岗坡地、湾地等3种类型。耕地面积121万亩,占总面积的55.2%;林地16万亩,占7.2%;水面10.5万亩,占4.8%。
固镇县自北向南有4条河流,沱河、浍河、澥河属漴潼河水系,北淝河属淮河水系,过境总长156.5公里,水源较为丰富。地下水质量好,储量大,埋藏浅,易开发,适宜井灌。
固镇县地处亚热带和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属于东部季风性气候区暖温带半湿润气候,兼有南、北方过渡类型的气候特点。全县气候温和,四季分明,光照充足,雨量适中。农作物以小麦、大豆、水稻、花生、油菜、芝麻、烟草为主。林业以杨、槐、椿、楝、泡桐为主。家畜以牛、猪为主。家禽以鸡、鸭为主。水产以鳜鱼、鲫鱼、鲤鱼、螃蟹、珍珠为主。
固镇县建立20年来,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就。
1965年底,全县工农业总产值仅3873万元,至1981年底,平均每年需由国家回销粮食392.94万公斤,补贴财政金额162.5万元。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共固镇县委、县政府坚决贯彻党的农村工作政策,认真总结历史的经验和教训,大胆进行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城乡人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国民经济迅猛发展。1982年终于甩掉了“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穷帽子,一跃跨进了全国47个农业翻番县的先进行列。1985年工农业总产值达33105万元,是1978年的3.4倍,是建县时的7.7倍。
我县是个标准的农业县,但由于建县的第二年即遭逢“文化大革命”的洗劫,再加上旱、涝等自然灾害频繁交替,121万亩耕地竟养活不起40万农业人口。1978年,全县人均分配概述概述不足40元的穷队占1/3,没有现金分配的穷队占1/4,不少社队连起码的扩大再生产也难以维持。1979年起,县委、县政府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东风,逐步推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专业化生产;调整生产结构(扩大“三油”、注重烟草、主攻小麦、开拓畜牧业、大搞林网化);扶持乡镇企业;加强农田基本建设,基本实现了“三一沟网化”,并逐步配套成龙,终于改变农作物那种“淹不死渍死,渍不死荒死”的惨状,同时采取增加有机质为重点的综合培肥土壤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到1985年底,农业总产值达23117万元,是1978年7433万元的3.1倍,是建县时3595万元的6.4倍。1985年,粮食总产量达37341.6万公斤,是1978年11877.2万公斤的3.1倍,是1965年5390.6万公斤的6.9倍;平均亩产248公斤,是1978年81.5公斤的3倍,是建县时31公斤的8倍;农民人均产粮784公斤,是1978年280公斤的2.8倍,是建县时190公斤的4.1倍;1985年,油料总产量3341.6万公斤,是1978年356.9万公斤的9.4倍,是建县时46.2万公斤的72.3倍。
我县有桑、枣、榆、柳、中槐、苦楝、臭椿、泡桐等乡土树种230余种,又先后引进刺槐、加拿大杨、意大利杨、德国杨等良种50余种。县任桥苗圃为全省唯一的杨树良种繁育基地,为全省大型重点苗圃之一。1985年,全县培育树苗3096亩,其中杨树占80%以上;树木总数1520万棵,蓄积总量37万立方米,森林覆盖率为7.2%,基本达到了“三一林网化”的要求。
我县工业可以说是白手起家。建县之初仅有20家设备简陋的小企业(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5家),工业总产值278万元。到1985年底,工业企业已达187家(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30家),工业总产值达9990万元,是1978年2244万元的4.45倍,是建县时的36倍。其中:全民所有制企业产值3582万元,是1978年1267万元的2.8倍,是建县时95万元的37.7倍;乡镇企业126家,产值1536万元,是1978年431万元的3.56倍,是1966年15万元的102.4倍。全县已形成机械、化学、建材、食品、纺织缝纫皮革、印刷造纸及文教用品、木材木器加工等工业门类,能生产100余种产品,其中葡萄酒年产4229吨,畅销20余个省、市、自治区;榨油机远销秘鲁共和国,为我县工业品出口迈出了可喜的一步。
我县交通运输条件比较好。京沪铁路(复线)傍县城纵穿县境59公里,县内公路总长189公里,并辅以浍河航运。1985年全县公路、水路货运总量115.29万吨,货运周转量6891.4万吨公里,分别是1978年56万吨、900万吨公里的2倍和7.7倍,是建县时20万吨、319万吨公里的5.8倍和21.6倍,客运总量528.65万人次,客运周转量13516万人次/公里,比1980年增长70.4%。
1985年全县电话杆路总长321公里,安装电话机756部(其中县城384部),比1980年的596部增长26.8%;邮路总长184公里,农村投递线路1897公里,邮电业务总额59.43万元,是1978年41万元的1.4倍,是1965年9万元的6.6倍。
第六个五年计划期间,商业战线广大职工坚持改革,全面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在激烈竞争中灵活经营,取得了显著成绩。1985年,县内商品纯购进总额13723万元,是1978年3398万元的4倍,是建县时865万元的15.9倍。其中农副产品购进10091万元,是1978年2672万元的3.8倍,是建县时567万元的17.8倍;外贸产品收购433万元,是1970年259万元的1.7倍。当年县内商品纯销售总额12786万元,是1978年2672万元的4.8倍,是建县时1338万元的9.6倍。当年社会商品零售总额15798万元,是1980年6504万元的2.4倍;其中农民对非农民零售额740万元,是1979年26万元的28.5倍。高档消费品和主要农业生产资料销售量的大幅度增长,反映了人民群众消费水平的不断提高。同时,一批农民逐步进入商品流通领域,进一步开拓了市场,促进了经济的繁荣。
建县以来,财政收入累计为16078.77万元,其中1985年1590.93万元,是1978年731.37万元的2.2倍,是建县时221.97万元的7.2倍;财政支出累计为16428.59万元,其中1985年为1955.54万元,是1978年1139.17万元的1.7倍,是建县时352.25万元的5.6倍。
金融事业充分发挥了促进经济建设和商品流通的作用。1985年,人民银行年末贷款余额17339万元,是1978年3381万元的5.1倍,是1965年1998万元的8.7倍;存款余额5490万元,是1978年927万元的5.9倍,是1965年200万元的27.5倍。1985年保险业务有了较好的发展,财产保险总额15843.5万元;保险费收入42.92万元,是1982年7.76万元的5.5倍。
建县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6939万元,其中1985年1522万元,是1978年243万元的6.3倍,是建县时163万元的9.3倍;新增固定资产4768万元,其中1985年846万元,是1978年193万元的4.4倍,是建县时163万元的5.2倍。在“六五”期间,城镇建设财政投资334.7万元(另由部门投资约1500万元),比“五五”期间增加231.7万元。县城新(扩)建和整修道路10条,总长15.6公里,安装路灯113盏,砌路边石10公里,埋设下水道9公里,修过路涵11处,兴建自来水厂并铺设水管9.2公里,栽绿化树1.5万棵。同时有步骤地对农村49个集镇进行了初步规划和整顿,城乡面貌大为改观。
1985年全民所有制职工总数15708人,比1978年的10672人增长47%,是建县时4549人的3.5倍;其中固定工9589人,比1978年7707人增长24%,是建县时4032人的2.4倍。全民职工年工资总额1218.8万元,是1978年499.5万元的2.4倍,是建县时169.4万元的7.2倍;其中固定工850.8万元,是1978年389.76万元的2.2倍,是建县时157.34万元的5.4倍。全民职工人均月工资64.66元,比1978年的39元增长45.8%,是建县时31元的2倍;其中固定工人均73.94元,比1978年的42.14元增长75.5%,是建县时32.52元的2.3倍。1985年城镇个体劳动者713人,是1979年103人的6.9倍,是建县时290人的2.45倍。城镇储蓄存款年末余额1282万元,是1984年的1.5倍。1985年农业劳动力199280人,比1978年的151071人增长32%,比建县时的123734人增长61%;农村经济总收入28176万元,是1978年3713万元的7.6倍,是1971年2550万元的11倍;纯收入18016万元,是1978年2172万元的8.3倍,是1971年1639万元的11倍;农业人均收入410元,是1978年94元的4.4倍,是1971年81元的5倍;农村储蓄存款1571万元,比上年增加39%。建县以后,特别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人民生活有了很大的提高,主食细粮化(俗称一块“白面馍”)的美好夙愿变成了现实,“红芋饭、红芋馍,离了红芋不能活”的艰苦日子一去不复返。住宅条件也大为改观,职工家庭正由砖瓦房向楼房发展,农村家庭也由草房向砖瓦房稳步前进。人均住房约6平方米,其中职工人均约5平方米。目前,少数家庭对温饱型的生活水平并不满足,开始向“吃饭讲营养,穿戴讲漂亮,住房讲宽敞,家具讲高档”的富裕型水平努力奋斗。
“六五”期间对教育投资达1935.8万元,是“五五”期间970.8万元的2倍;群众集资376万元。各类学校校舍已达19.97万平方米,其中小学12.85万平方米,基本上做到有教室、无危房,80%的学生用上了木制课桌,60%的乡、镇普及了初等教育。1985年全县有学校392所,在校学生105783人;其中中等师范1所,学生228人;农业职业中学1所,学生334人;普通中学47所(含高中7所),学生22097人;小学332所,学生80319人;幼儿园11所,入园幼儿2805人。全县共有教师4187人,其中公办教师2053人(含大专毕业生372人),占49.5%;另外还有代课教师479人。
全县有科技人员646人,其中工程师级47人,助理工程师级328人。“六五”期间,我县积极组织科技交流,建立健全了农技、防疫、良种推广体系,大力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科技成果,如杂交水稻栽培技术、地膜和银膜覆盖技术、煤油灯孵鸡技术、牲畜冷配技术、稻田养鱼技术、小麦和水稻的高产技术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我县承担了国家重点攻关项目“黄淮海平原中低产地区夏秋粮均衡增产综合体系研究”,达到国内同类研究项目的先进水平。GRC喷射工艺研究通过了部级鉴定,GZ—I型太阳灶获国家农牧渔业部一等奖,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研究也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
我县是全省第一个普及农村广播网的先进县。现有广播站59个(含乡放大站49个),安装专线3300杆公里,扩大机187台,功率50.575千瓦;广播覆盖面1305平方公里,覆盖率达92%。县电视台覆盖面半径25公里。
1985年全县有医疗卫生机构84个(其中医院14个),卫生技术人员784人(其中医师105人);个体开业卫生人员406人;病床529张,是建县时100张的5.3倍。计划生育工作趋于经常化、制度化,有效地控制了人口增长。出生率为12.8‰,人口自然增长率为8.61‰。
1985年全县人均体育事业费0.10元。现有体育场地149处,业余体校1所;以篮球、乒乓球、射击、田径为主的体育活动遍及城乡。固镇二中被蚌埠市体委确定为射击传统学校,城关三小小男篮荣获全省萌芽杯赛“三连冠”称号。
本地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帝五年(公元前202),楚汉在固镇东垓下决战,演出了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的悲剧。东汉建武十三年(公元37),著名经学家、古文字学家许慎在此任洨长;建安年间,曹操为争夺江淮在曹老集安营扎寨,南宋隆兴元年(1163),淮西招讨使李显忠在陡沟大败金兵。清末,捻军在此奋战多年。民国元年(1912),孙中山的北伐军在固镇大败清军。民国14年(1925),直系军阀孙传芳纠集五省联军与奉系军阀张宗昌在固镇激战。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盘据固镇8年,本地是共产党、国民党、日伪等3方军队争夺的战场。淮海战役期间,固镇是解放军阻击国民党南线援军的战略要地。淮海战役胜利后,本地又是解放军南下渡江的要道。
1985年7月,我县邀请省内外文物专家、学者召开核下座谈会,濠城集被确认为垓下遗址,并于次年7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