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林之望林介弼
林之望(1811~1884)字伯颖,又字远村,城关河街人。自幼聪颖,5岁能作《咏桂》诗。由于家贫,严冬深夜读书,双足插埋于麦糠中取暖。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中江南解元,翌年中进士。二十七年入翰林院。咸丰六年(1856年)任御史,同治元年(1862年)代理陕甘总督,在西北治军十多年。离任时值大旱,他将俸养积蓄大部充当军饷和赈灾之用,百姓拦道泣别。光绪元年(1875年)充任湖北乡试提调、布政使等职,不久辞官归里。光绪四年(1878年)被聘为摄纂,参与重修《安徽通志》。后在合肥一带为庠贡诸生教授,主讲于庐阳书院、赓阳书院。光绪十年(1884年)病逝。其著作现存有《荆居书屋诗文集》、《春明馆赋稿》、《养蒙金鉴》、《觉世经解》等;诗文闻名江淮,与其族侄林介弼时有“江左二林”之称誉。
林介弼(1854~1935),字幼丞,号遁石山人,生于咸丰四年(1854)。15岁考取秀才。光绪十年(1884年)中江南解元,后授内阁中书,协办侍读,署翰林院起居注。光绪十六年(1890年),奉命为出使日本公使李伯行之监督(高级随员),协助处理对日外交事务。任满回国后,历署江西宁都、直州和广信府知府。民国初年,徐世昌任大总统时,被委为顾问。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病逝。著作有《解元文集》、《溉园诗集》、《瀛海鳞鸿记》和与其叔林之望合著的《江左二林文集》,均刊行于世。
宋玉琳
宋玉琳(1879~1911)一名豫琳,字建候,本县城关人,同盟会员,秘密革命团体“岳王会”安庆分会负责人之一。父名元甫,字锡禄,曾在清县衙内任文牍。母李氏,早年去世。玉琳幼年与弟复生由继母刘氏抚养成人。为报答养育之恩,对刘氏非常孝顺,无稍违忤。玉琳自幼聪慧,文思敏捷,擅长诗文。年十五,奉父命赴凤阳府应童子试,中案首,补博士弟子员,但非其所愿。玉琳目睹清廷政治腐败,国弱民贫,帝国主义列强横行霸道,十分愤慨。旋与本县孙斐轩、方剑飞、姚剑泉、张涵初、范国才、杨耀南等爱国知识分子结识,思想更趋激进。19岁娶本县沙沟草寺孙氏女为妻,情意甚笃。未几月妻死,未期年父丧,使玉琳家道中落,处于窘困悲痛之境。玉琳倾心革命,为遂其推翻清廷救国救民之志,毅然离家寻求革命途径。后在家书中曾云:“斩首成一快,莫负少年头。”“富贵利禄岂能动,生死绝不变初衷。”充分表现了献身于革命之意志。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春,玉琳就学于安庆巡警学堂。7月6日,光复会首领、巡警学堂堂长徐锡麟,刺杀安徽巡抚恩铭,并率众起义,失败被捕,玉琳与20多名巡警学生亦同时被捕关押。杀害徐锡麟时,曾将玉琳、朱蕴山等押赴刑场陪斩,玉琳毫不畏惧,表现出革命者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翌年11月9日,熊成基在安庆领导新军马炮营起义,玉琳参与起义的策划工作。后起义失败,熊成基殉难。宣统元年(1909年),玉琳离安庆到南京联络同志。翌年秋,再至安庆,为隐蔽身份,谋有所举,复考入高等巡警学校。由于两次起义未成,省垣官吏防范严密,一时难有作为。当时广州为孙中山领导革命活动之策源地,玉琳乃决心奔赴广州。因费用拮据,曾得其姐丈林锡候仗义资助。临行,为书诀别其弟,语意恳挚,虽处危难贫困而革命意志坚定不移。辛亥春(1911年2月),率江淮革命志士97人至广州,谋划起义。行前,朱蕴山邀韩衍专为之送行,并赠诗一首云:“慷慨数恩仇,苍茫万里舟。此行各努力,相约白门秋。”玉琳初入广州,与饶甫庭共筹管军粮。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玉琳率众加入黄兴所部,举行“三·二九”起义,从小东营出发攻打督署,转战华宁里,冲锋陷阵,英勇顽强,终因势孤弹尽被捕。刑讯时,陈述了黄兴攻战之主张,言词激昂慷慨,声色凛然不可犯,问官及观审者无不动容。英勇就义时,年32岁。烈士忠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
程良
程良(1883~1911)字元亮,亦名亮元、学梁,本县城关人。父万彭,业瓦工,性任侠,好为乡里排难解纷,不避权贵。母朱氏,县西支湖人。良年少时家贫,清提督李绍武老而无子,因与万彭有亲情,收良为义子。后良因受歧视,乃愤而复姓归宗。程良兄弟四人,良排行二。少时稍通文史,膂力过人,诚朴侠义,人称“呆公子”。19岁肄业于安庆陆军小学。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由倪映典、郑赞臣(丞)介绍入同盟会。当时,赵声统新军三十二标驻南京,良任赵部正目。赵常率新军操练于明陵,演讲革命道理,讲至精辟生动处,良常为之感泣。后因孙毓筠涉嫌被捕,赵声去广州,良亦去广州任赵部下级军官。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返皖,与熊成基、宋玉琳共谋安庆新军马炮营起义,失败后离安庆。宣统元年(1909年)良再至南京,与宋玉琳相誓约,同赴广州。宣统三年(1911年)春,随宋玉琳赴广州,同在赵声部进行革命活动。广州起义前,宋玉琳在马鞍街设立机关部,良伪装哑人往返香港、广州间,充当联络。4月27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日)下午,与宋玉琳同至小东营出发攻督署,转战华宁里。良冲锋陷阵,血殷襟袖,战至日暮,仍坚持战斗。宋玉琳见大势已去,急呼良先退去。良曰:“与君同来,不能忍去。”终至弹尽被捕。清提督李准,严刑逼讯,良大骂曰:“吾与满奴无可言者。”再问,终不答,当时被称为“哑党人”。大义凛然,从容就义,时年28岁。烈士忠骨葬于广州黄花岗七十二烈士陵墓。
杨耀南
杨耀南(1872~1939)名乃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出生于本县白衣庵贫苦家庭。幼失双亲,十一二岁时,辗转至县城,由盐商杨忠宝收为养子,并送入私塾就读。光绪十六年(1890年)考中秀才,不久,承父业经营盐行。光绪三十年(1904)被推举为县商务总办。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加入同盟会参与革命活动。宣统三年(1911年)十月,响应武昌起义,曾去寿县商讨举义事宜。寿县光复后,淮上军东进,杨及时将怀城清军军心涣散的情况向淮上军报告。淮上军光复怀城时,杨率各界人士欢迎,并筹措粮饷,犒劳官兵。
民国初年,怀城过境驻军频繁,索粮索款,苛扰地方。杨不顾个人安危得失,出面与军方周旋,多次冒险犯难,力保商民利益。民国十七年(1928年),安徽省长陈调元以军饷不足,实行“盐斤加价”,每斤食盐多征税百分之五十。省令一出,群情哗然,江淮一度形成盐荒。杨被推选为皖北二十一县的代表,先后赴安庆、南京请愿,曾在财政部门口拦阻部长宋子文的汽车,陈述商民要求。后打通关节,取消了盐斤附加税。
杨氏早年热心教育事业,曾参与筹创养正学堂。担任商会会长22年,积极开发实业,维护商民利益,排难解纷,不辞劳苦。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占县城前,离家至立煌,任安徽省政府咨议,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病逝。
张寿天
张寿天(1905~1943)龙亢区项桥乡人。民国十五年(1926年)毕业于县立初中,在龙亢河南小学任教。“七七”事变后,淮北平原燃起抗日烽火,寿天积极参加抗日活动。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怀远县民众动员委员会工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夏,新四军彭雪枫部进驻龙亢,开辟抗日根据地,建立民主政权设淮上行署时,寿天被任命为龙亢区(四区)区长,后任怀远县民政科长。
民国三十年(1941年)新四军、八路军东撤,过津浦路至苏北,为打击日本侵略军,寿天被任命为轰炸组组长。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农历正月十三日,寿天与宋琪二人到宿怀边区淝河一带工作,至龙亢区太平乡(淝河北太平集),路过老同学于怀瑾家,为国民党乡政府得知,不幸被捕。太平乡乡长吴鹏飞与寿天是师资讲习所同学,设宴招待,酒席间劝降。寿天严词痛斥拒不降服。
一月十四日,与宋被押到龙亢,由国民党县党部书记徐伯谦、区长项慕尧、盐业公会理事长、豪绅王卫龙进行审讯,吊打严审,施以重刑。张寿天与宋琪怒责徐伯谦等挂羊头卖狗肉,破坏国共合作,迫害共产党人,不讲信用,不顾国家民族利益的卑劣行径。十七日,寿天与宋被转押褚韩湖国民党怀远县政府驻地,后又转至国民党第十三路军司令部(蒙城西南董集),反复刑讯,终不屈服,于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五月七日在利辛县被害,终年38岁。
张根仁
张根仁(1880~1944)字涵初,本县城关人。自幼勤奋好学,光绪三十年(1904年)毕业于北洋大学。三十一年(1905年)参加同盟会,任孙中山先生秘书。嗣后,参与刺杀晚清摄政王载沣与组织起义,被捕入狱。出狱后,又参加黄花岗三·二九起义,战斗中负伤。事后,为纪念怀远同乡宋玉琳、程良两烈士英勇为国献身,亲撰了宋、程烈士传记。
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出任总统府顾问和辽西都督。后为反对袁世凯帝制,创办《民立报》,任主编。该报查封后,又办《民呼报》,终被捕。民国十二年(1923年)在北京创办《建设报》,同时与冯玉祥、徐谦、胡春霖等劝募筹资,兴办新民大学。民国十三年(1924年)任大元帅府参赞、黄埔军校教官兼中山大学教授。民国二十年(1931年)赴广州中央委员会西南政务委员会任职。“九·一八”事起,日军入侵东北,义勇军奋起抗日,张根仁联合黄埔、中山两校众多学生,发动海内外华侨和爱国人士筹集巨款,支援抗日,继而出任东北抗日义勇军宣慰使。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秋,赴四川重庆。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夏,赴香港募款抗日。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七月,返重庆。翌年八月,去世。抗日战争胜利后,棂柩运回怀远,葬于涡河北红庙。
根仁性情豪爽,能诗擅文,尤爱书法,县城白乳泉望淮楼上名联“几回客兴登临,最好初夏初晴,羽经细品;此处天然佳境,莫说某山某水,苏子来游”即出其手。
王韶
王韶(1912~1944)原名王毓贞,女,本县龙亢镇后菜园村人,出身于富农家庭。民国七年(1918年)人私塾,民国十二年(1923年)进龙亢镇女子小学。民国十八年(1929年)考人芜湖省立第二女子中学。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因反抗父母包办婚姻,离家出走。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考入北京师范大学,抗日战争爆发后,流亡南下。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江都抗日文救流动宣传团”,在皖西南一带进行抗日救亡活动。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此时,同江上清(后结成夫妇)战斗在一起。是年秋,受中共安徽省工作委员会派遣,随国民党第六区行政督察专员兼保安司令盛子瑾到皖东北地区开创抗日根据地。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调邳睢铜地区苏皖特委任秘书。此间,她除完成本职工作外,还主动承担干训班讲课。她讲课说理透彻,逻辑性强,慷慨激昂,深受战士欢迎。是年,调皖苏区党委担任警卫连指导员、宣传部干事。7月,江上青陪同盛子瑾到灵璧县张大路会见灵璧县长许志远,商谈团结抗日事宜,返回途中遭泗县小湾村反动地主柏逸苏、王仲涛武装伏击,江上青牺牲。此时,王韶正在薛庄分娩,闻此噩耗,万分悲痛。此后,她常言:“我要把悲痛埋在心里,化作坚强的革命意志,以两个人的力量来为党工作”。
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九月,调皖东北地委宣传部任科长,对外身份是淮北苏皖区行政公署保安处警卫营文化教员。工作闲暇时,她常教战士唱革命歌曲。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夏,调淮北中学任语文教员(淮北中学是一所培养干部的抗大式学校),她教学认真,深入浅出,一丝不苟,深得师生好评。是年秋,日军对淮北苏皖边区根据地发动大扫荡,学校疏散。她带领一批学生转移到淮宝县韦集。反“扫荡”结束后返校。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八月,受左倾路线影响,一度受审查,后由彭雪枫、邓子恢、刘瑞龙等领导同志直接过问始停止审查。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三月二十日下午,区党委驻地半城遭日军飞机轰炸,她不幸身负重伤,抢救无效,次日牺牲,终年32岁。
程南秋
程南秋(1913~1944)学名程芝海,怀远城关人,系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程良的后裔。
民国二十七年(1937年)夏,毕业于南京国立剧专,为首届毕业生。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爆发。南秋离校返乡,筹划抗日救亡工作。民国二十六年(1938年)冬,在阜阳组织了“抗战艺术社”,并担任社长,辗转皖北,开展舞台演出活动,同时出版《抗战艺术》刊物。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春,到达金寨县,担任“安徽青年剧社”社长兼导演,排演了《群魔乱舞》、《蜕变》、《自由魂》、《天罗地网》、《国家至上》等20多个大型话剧和10多个独幕剧,还编写了《交换》、《铁蹄下的人们》、《战曲》、《原来如此》等4个剧本。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积劳成疾,于河溜集病故,葬于白乳泉东侧。
孙宗暄
孙宗暄(1917~1945)荆山区草寺乡南圩村人。自幼寄居怀城姑母家。民国十四年(1925年)就读于乐群小学。高小毕业后,到蚌埠商务书局学徒两年,因病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回家,在草寺小学任教员。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七”事变后,在怀远沦陷前去延安,在安吴堡学习。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参加中国共产党,8月被派往国民党军队孙连仲部做秘密工作。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随八路军南下,经豫皖苏边区,被分配到淮上地委(驻龙亢),先后任怀远县政府秘书、第一区区长等职。民国三十年(1941年),淮上开展“反顽斗争”,部队暂时作地区转移,由淮北津浦路西撤至津浦路东,宗暄与温毅武、姚毓慧(傅曼)等人被组织留下,利用家庭、社会关系就地坚持工作。为掩护留下来的妇女干部和病员,宗暄经常来往于敌伪、土匪统治区,做联络通信工作。后部队撤离淮上,宗暄将李丰平及文云的孩子,从龙亢安全转移到淝河南岸群众家中,钟国松、黄克山、董启翔等人的孩子因撤退时无法带走,留在古城小沟沿老乡家,宗暄对他们都作了妥善安排,每月拿出一些粮食做寄养费(后来形势好转,这些革命后代均安全回到父母身边与家人团聚)。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4月,宗暄先后在豫皖苏边区联救会和行政公署任秘书。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随彭雪枫师长重返路西组织武装,收复路西根据地后,任宿怀县淝河区区长。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秋,抗日战争胜利后,国民党县政府接管怀远县城。国民党县府通过侯金涛、侯金桥以亲戚关系向宗暄劝降,遭宗暄怒斥,事后他立即向县委报告。侯匪见劝降无效,亲率一个中队兵力向淝河区驻地新集发动突然袭击,宗暄在战斗中壮烈牺牲,时年28岁。
邵龄增
邵龄增(1914~1946)又名嶙峥,龙亢邵圩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考入蚌埠省立第二乡村师范,他学习刻苦,追求进步,是青年进步组织——读书会成员之一。曾以林珍的笔名在《皖北日报》上发表过文章,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批驳国民党反动当局“攘外必先安内”的谬论,并常参加学生爱国救亡运动,做宣传鼓动工作。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12月9日主持蚌埠市各中等学校集会纪念“一二·九”一周年,并组织游行示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农历腊月二十六日,他邀集同学邵星北和十几位爱国青年,雪夜由蚌埠乘车北上,投奔延安抗日军政大学,途经郑州时听说抗大限于物质条件,暂停招生。时值天寒地冻,所带路费有限,就地考入山西民族革命大学,在山西运城第三分校学习。不久进占太原日军南犯,临汾、运城相继沦陷,学校解散,即与京津一带的民大同学在晋西乡宁县组织战地服务团,随国民革命军第十五军在敌后做民运工作。他深入基层,不避艰险,不怕困难,发动群众抬担架,运伤员,运弹药,筹集征购粮草。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经八路军晋豫边游击司令唐天际介绍,进入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同年11月参加中国共产党。毕业后分配到冀中军区任排长、团部宣传干事等职。抗日战争胜利后,到东北解放区工作,先后任团政治处主任,辽宁军区政治部宣传科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在辽宁省新金县鲁家屯战役中英勇牺牲,时年32岁。
钮玉书
钮玉书(1902~1947)字祥麟,化名许行君,龙亢区钮湾人。民国七年(1918年)考入含美中学,积极参加爱国政治活动,成为学生会中主要成员之一。民国十四年(1925年)9月,考入南京金陵大学神学科,阅读进步书刊,学习马列主义。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经金大农学科胡华西(怀远县马城人,共产党员)介绍,参加国民党,任国民党南京市党部执行委员兼青年部长。民国十五年(1926年)又经胡华西介绍,参加中国共产党,负责保管党的机要文件,并从事南京地区的青年、工人和郊区农民运动。民国十六年(1927年)3月,北伐军光复南京前夕,钮带领金陵大学部分学生到中共南京地委妇女委员会、国民党南京市党部妇女部长陈君起的家中,和陈的女儿曾谦一起整理印刷宣传品,缝制旗帜,为迎接北伐军做准备。在互相往来中,钮与曾谦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南京光复后,“四·一二”事件突发,国共分裂,大批共产党员惨遭杀害,部分党员转入地下。钮因身份未暴露,仍和罗世藩、康士心等同志在国民党内坚持斗争,担任国民党中央青年部干事、汉口特别市党部改组委员会委员兼工人部部长。民国十七年(1928年)任南京农民协会整理委员兼总务部主任。同年,与曾谦结婚。后因支持和参加宋庆龄、邓演达等国民党左派人士组织的“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反对蒋介石,于民国十九年至二十四年(1930年至1935年)两次被捕入狱。钮被关押期间,曾谦为生活所迫,将一女一子送回安徽老家(她本人至今下落不明)。钮因共产党员身份未暴露,于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出狱后返回怀远。同年,中共中央上海分局情报处刘秉林派易野源将钮接到上海。后随情报部副部长王世英到北方局,继续从事党的秘密工作。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钮被组织派回南京,在冯玉祥夫人李德全组织的“南京抗敌后援会”任部长,负责宣传工作。同年冬,在南京、浦口一带发动群众,募捐大批棉衣和其他用品,通过“上海救国会”,转送前方。同年底,“四川旅沪同乡会战地服务团”撤退到南京,团员李浩然等十多人患病,经该团负责人易野源与钮联系,钮将他们安排到怀远县教会医院治疗。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蚌埠、怀远沦陷后,钮回家乡组织红枪会保卫地方。同年2月,西北军110师张轸部驻蒙城一带,聘钮担任秘书,在蒙城、龙亢组织地方武装配合张轸部参加台儿庄会战。后离110师,到汉口八路军驻汉口办事处,谒见中共领导人周恩来、罗炳辉,奉命返回皖北组织敌后武装,准备建立皖东北根据地。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6月,新四军游击支队进驻淮上,钮与支队领导人彭雪枫取得联系,被委任为新四军六支队参议员、豫皖苏边区淮上民众总动员委员会主任,在中共淮上地委领导下,积极开展抗日活动。
皖南事变后,钮以中国国民党革命行动委员会长江支部名义发表《对时局紧急宣言》,刊登在民国三十年(1941年)2月20日《拂晓报》上,揭露蒋介石背叛革命,假抗日、真反共的阴谋,号召各党派联合抗日。同年5月,新四军四师开往皖东北,钮随军东撤。秋,任淮北苏皖边区参议会参议员、常委、驻会代表。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本投降后,钮接受中共豫皖苏党委书记吴芝圃指示,回路西宿怀县以办教育做掩护,与各界人士接触,开展统战工作。
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国民党军队向解放区进攻,9月中共宿怀县委奉命撤离,钮从双桥转移到陈小营子隐蔽。9月14日上午,还乡团突然包围钮的住所,钮被捕。10月11日押往宿县军法监狱。在狱中坚贞不屈,写了5万多字的抗议书,斥责蒋介石不抗日、打内战的罪行,歌颂共产党的光明磊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3月,被秘密活埋。
胡友琴
胡友琴(1922~1947)女,河南省石华县人。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4月参加新四军,在六支队任宣传员,随部队转战在淮北鹿邑、永城一带。民国三十年(1941年)任泗五灵凤县沱东区妇救会主任,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与郑淮舟结婚。友琴在工作中热情认真,密切联系群众,在许多村庄建立妇救会组织,协助农救会搞减租减息斗争,为新四军赶做军鞋,动员妇女送子送郎参军,出色地完成各项任务。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冬,任洪泽县临淮关区妇联主任。民国三十四年至三十五年(1945年至1946年)9月,参加淮北区党委轮训队学习后,先后任宿怀县澥河区妇联主任、区委委员、杨集乡党支部书记。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自卫战争中被捕,营救出狱后去郑淮舟老家考城隐蔽,在当地小学任教员。翌年4月被叛徒出卖,再次被捕。敌人威逼利诱,严刑拷打,友琴坚贞不屈。同年5月,被敌人活埋于荆山北麓,就义前高呼“共产党万岁”。牺牲时年仅25岁。
高慰农
高慰农(1883~1947)名家修,本县上洪人。自幼潜心丹青,尤喜画兰。民国年间,曾客居上海,常与国画大师张大千、张善仔等人交往。其画不仅师承前贤,且能独辟蹊径,格调隽逸,深得张大千的赞许,张大千曾为其长幅墨兰题跋:“蒋矩亭后一人而已”。
高在沪期间,与国民党元老于右任过从甚密,于曾为其在上海文华美术图书印刷公司刊行的《高慰农先生画兰》第二集画册题签。高自奉节俭,乐于助人。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怀远霍乱流行,他慷慨解囊,购置药物,施助家乡人民。
高深具爱国热忱。日军侵华时,曾画倒垂兰草一幅,并题诗云:“风势狂时雨亦斜,倒悬兰惠实堪嗟。如今海内疮痍满,多少苍生似此花。”寓国土沦亡、民生倒悬之意。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病故,终年64岁。
巨士太
巨士太(1931~1960)本县沙沟乡东圩村人。自幼家庭贫穷,靠乞讨为生。14岁时,进村办小学断续读书两年。解放后先在村里当民兵,1951年参加土地改革,斗地主分田地,表现优秀,被县土改工作队吸收为工作队员。1954年调梅桥供销社当营业员,1956年提升为梅桥乡副乡长。1958年调新马桥人民公社任政法部副部长。
1960年5月1日,士太检查工作返回公社,尚未坐下,突听火车站警报长鸣。他立即奔赴出事地点,见一列火车中段车厢,浓烟滚滚。曹老集公社党委副书记朱振都、县委政法部秘书张鸿林带领200余名社员与铁路职工正在猛砸车门。当车门刚被砸开,士太即率35人先登上车厢,不顾令人窒息的气味,猛力扑火。一个多小时后大火被扑灭,但车厢内灭火的全部晕倒,经查问始知失火车厢装有硝酸,这次大火是因硝酸罐碰撞、破裂所致。倒下的35人是硝酸中毒。急救后34人脱险,但士太因中毒太深,抢救无效,于5月2日牺牲。士太舍身为公、勇救国家财产的事迹,5月17日被登载在《怀远报》上,县委号召全县人民开展学习。
李伯元
李伯元(1878~1965)名绪成,字伯元,怀远城关人。自幼好学,才思敏捷,15岁赴凤阳府考中秀才。时值清末,政治腐败,列强侵凌,民不聊生。他服膺“邦有道则仕,邦无道则隐”的儒家政治思想,决意不复进取,在家中设馆教授童子度日。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日军侵占怀城,他逃离魔窟,隐居龙亢,竭力劝说地方绅士邵亚东与新四军合作抗日。抗战胜利后,返回城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他目睹国民党接收大员,贪污腐化,鱼肉乡里;县长何厚业不务政事,专事敲诈勒索,诬良为逆,包庇放纵汉奸的行径,义愤填膺,多次上书告发,直到南京国民政府。后经调查属实,县长何厚业被革职。
建国后,历任县人民代表、县人民委员会委员、省文史馆馆员。1965年病逝
高仲翔
高鸿鹄(1917~1972)字仲翔,怀远城关人。自幼天资聪颖,在中、小学读书时,成绩均名列前茅,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考入南京金陵大学外语系。“七七事变”后,金陵大学内迁,高离校回乡。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在怀远县中任教。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在立人中学任训育主任。
建国后,在怀远中学(后改怀远一中)任教师、教导主任。50~60年代被选为县人民代表和县三、四、五、六届人民委员会委员。
仲翔知识面宽,功底深厚,是教学上的多面手,主任高年级课程,如每遇其他各科教师因故缺课时,均主动代课。他教学认真负责,要求学生严格,善于因材施教,效果良好,深受学生欢迎。他生活简朴,廉洁奉公,作风正派。担任领导工作,从不安排自己或亲友子女进校,从不妄花公家一分钱。50年代,全家7口人,住一间平房(后改住两小间)。平时关心同志,爱护学生,经常和师生员工促膝谈心。
“文化大革命”中,他先被作为“牛鬼蛇神”揪斗,继而下放农场劳动,后被分到新集中学,做烧茶炉、打铃等杂役。终因横遭迫害,造成伤残,1972年10月病逝,时年55岁。
粉碎“四人帮”以后,人民政府为他平反昭雪。
王福云
王福云(1955~1981)原籍江苏铜山县。从小随父母在怀远县水运社行船,1971年任水运社75号驳船水手长。1972年加入共青团。1977年,调7号拖轮任见习驾驶员。1978年以优异成绩取得驾驶执照。
1980年冬,船队远航上海。1981年元月3日晨,他驾驶的7号拖轮,牵引6艘载重230吨货物的驳船队,行驶在苏州河上。当行至东新路湾头处,突然发现一艘大马力的钢质拖轮顺流飞快驶来,减速避撞均已晚,情况十分严重。他奋不顾身,立抱靠球,冲向两船将碰处,一声巨响,两船碰撞缓解,船队90多人和价值25万元的国家财产得救,但他却被挤碎手臂、胸骨,壮烈牺牲。
为了表彰英雄业绩,共青团怀远县委授予他“模范共青团员”称号,中共怀远县委追认他为中国共产党党员,安徽省人民政府追认他为烈士,并号召全省人民向他学习。
计伟
计伟(1964~1984)唐集乡计集人。1983年毕业于怀远县第三中学。在校时为“三好学生”,担任过班干部、团支部书记。1983年参军,在中国人民解放军8343部队三团二营四连侦察班当战士。1984年7月,部队奉命赴云南边境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战前他用鲜血给党支部写下了“精忠报国”、“奋勇杀敌”的决心书。8月,计伟调连队任火炮测算员。
1984年10月19日,在老山一次战斗中,他坚守炮位18小时,被敌炮弹炸飞的一块大石砸中,当场牺牲。
陈兴前
陈兴前(1963~1985)陈集乡人。初中毕业,1982年人伍,1983年3月参加共青团。1984年8月,随部队开赴云南边境,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1985年2月21日,在攻占140高地战斗中,为掩护战友,英勇牺牲。战后,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追记二等功。
路家云
路家云(1905~1951)化名际霄,草寺乡路家岗人。父兄早亡,目不识丁,年轻掌家,不事生产爱赌博,好勇斗狠,绰号“小疯狗”。民国十六年(1927年)投国民革命军第三路军44师当兵。民国十八年(1929年)退伍,流浪江湖,纠集亡命之徒,打家劫舍。民国二十年至二十四年(1931年至1935年)再投国民党军第47绥靖团任班长、排长、副连长等职,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回乡。
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2月,县城沦陷。路接管沙沟乡武装,号称“护乡游击队”,任队长。招兵买马,收集武器,扩充势力。至5月,发展为三个大队,一个机枪中队,一个手枪分队,成为县北最大的一支地方武装。在沙沟、双沟一带设卡报税,收捐派款,勒索乡民,独霸一方。同年夏秋间,与西北乡地方反动武装梅凫士、单吉甫互相倾轧。为泄私忿,于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9月,纠合茆塘孙立春部,围攻梅部驻地葛家圩子,梅败突围逃走,路、孙率部进村,大肆抢劫,放火将葛家圩子全部烧光。后梅、单又邀集澥、淝一带地方武装向路报复,路寡不敌众,于是年冬投敌,被日本特务机关怀远班班长土本贞雄委任为“剿匪司令”。
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4月反正,经国民党第五战区收编,委为独立第七支队支队长,驻双沟一带,设立关卡,查货报税。同年六七月间与地方红枪会为争夺税收,两次血战,路部烧毁多个村庄,杀害未及逃跑者多人。9月,调往蒙城县整训,改编为挺进支队,开赴合肥近郊与日军作战。民国三十年(1941年)改编为一个大队,并入第十二挺进纵队,路任副司令,调往寿县。是时路见部属被编遣分散,心中不悦,迟不到任,被改委省政府参议,闲置多年。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去上海,投奔松沪警备司令部督察长路鹏,被安置在黄浦江口检查商船,不久离去。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7月成立“正义部队”,自任支队长,8月,编入国民党军廖运生部任团长。1949年5月,随廖部在浙江义乌地区起义,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调南京二野政治部受训两个月,毕业后分配到皖北军区,路不愿工作,脱离部队,留南京从商。
1950年在蚌埠被捕,翌年11月判处死刑。1985年6月县委统战部在落实原国民党起义人员政策时,为其平反,撤销原判,发给起义投诚人员证书。
梅友和
梅友和(1903~1951)别名梅贵臣,梅桥乡邵家河人。从小务农。民国二十年(1931年)在国民党第四师当兵8个月,开小差回家。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充任梅桥乡公所连队副。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春,在本县淝河一带“打游击”扩充武装,至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发展到1000余人,盘踞县北,抢劫绑票,设卡报税,曾杀害无辜20余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投靠汪伪新马桥特别区区长丁雅臣,被委任为保安自卫大队大队长。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任伪怀远县县长,是年带领部队在淝河北攻打新四军第二十六、二十七团,被新四军击溃,腿部受伤,潜逃回城。
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8月,日军投降后,又投靠国民党第五路军吴化文部,收编为一个师,委为师长。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部队开往山东,参加反人民内战。途经鲁南界河一带时,士兵不愿充当炮灰,梅令督战队击毙士兵百余人。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再改投国民党“徐州剿匪总部”充任第八支队长,在梅桥一带活动。徐、蚌解放后,一度逃亡江南,后流窜到大别山区组织“青年救国军”进行反革命活动。1950年夏,窜至宿县,被宿县胡沟区人民政府捕获。1951年11月枪决。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