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中医
建国前,我县西医诊所虽逐渐增多,但广大农村群众治病仍以中医为主。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统计,全县有中医诊所136家,有中医医生170余人,多分布在城乡集镇。常坟一带擅长于疮科的苏方山,五官科的唐家培,外科的黄五;龙亢集擅于疮科的董宝初;界沟集擅内科的矫德修;城关镇擅于内、妇科的汤竹贤及针灸科的张茂甫;马城韩郢擅于骨科的石良道;河溜、刘集擅内科的葛继太、刘大道等名老中医在群众中均有较高的声誉。
建国后,国家重视中医中药工作,中医社会地位显著提高。1954年,个体中医人员组织联合诊所,1956年县医院设立中医科,举办中医训练班,培训40名中医生,1958年名老中医汤竹贤、韩广坤、张茂甫、王启坤被吸收加入全民医疗单位——县人民医院。1956年~1980年,多次召开老中医座谈会,广泛进行中医学术交流活动,献出中医单、验方220余个。1962年,举办中医学徒班,招收学员43名,开设中级中医课,聘请名中医张茂甫、汤万春任教。1962年~1978年,省、地区分三批下达全民、集体中医学徒指标11名,选派有较高医技的老中医带徒。1982年7名社会上年青中医参加全省招考中医师被录用,分配到全民和集体单位工作。1982年后,先后有19名在职中医参加中央和省举办的中医函授学习,培养了新生力量,壮大了中医队伍,中医传统医术得到继承和发展。不仅内、妇、儿科疾病可得到正确诊断、治疗,在针灸、推拿、按摩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疑难病症方面也取得一定的成果。名中医汤竹贤的内、妇、儿科,张茂甫的针灸科,韩广坤的肛瘘科,汤万春的内科杂症等医术颇精。汤竹贤医师医术超群,60余载誉满涡淮,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善于辨症施治。城关菜农王房氏,77岁,患痢疾,被误诊,病情恶化,生命垂危,在外工作的儿子闻讯赶回,请汤医师诊治,诊断为用药过补、食中有焦、气化失常,先以白头翁加减,再以香连养脏汤治之,药进4剂,大便正常,饮食渐佳,诸症大减,身体康复。名医韩广坤一生治学严谨、开通明智,对中医无门户之偏见,对西医不闭关自守,主张中西医结合,融会贯通,各取所长;诊病严肃认真,辨症立方,既中法度,又具巧思,用药灵活,以简、便、验、廉的手段为患者驱除病魔。韩医师治病,内、外科兼并。1962年开始研究利用中医外科治疗肛肠疾病,20多年来,研究成功利用中医外科手术切开挂线疗法,治疗高位复杂性肛瘘,有独到之功力,收治肛瘘患者2万余例,其中高位复杂性肛瘘600余例,治愈率达98%。蚌埠毛纺厂工人郭树森,患肛瘘10余年,内口多,曾就诊于上海、北京、天津各大医院,花费万余元,旧病依存。1985年来中医院就诊,韩医师为其查清内口行切除术,1月痊愈,患者赠锦旗一面,上书“十年医病京津沪,一月怀中漏管除”(“怀中”系指怀远县中医院),赞其医术。
在学术研究方面,中医人员通过学术交流,吸取众家之长,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勤于探索,根据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分别撰写学术论文,发表在省以上中医杂志上。自1963年以来,在省以上医学杂志上发表的中医学术论文60余篇。其中韩广坤的《直肠息肉的治疗和大出血的治疗》(1965年《北京中医杂志》8期),汤万春的《略论白虎汤临床运用法则》(1963年《中医杂志》6期),《论小柴胡汤证治的若干法则》(1964年《江苏中医杂志》11期),《小品方考质疑》(1983年《中华医学杂志)13卷2期),宋俊生的《复方黄柏注射液治疗107例象皮肿》(1973年《新医学》10期);吴德旺的《复方黄柏注射液治疗象皮肿100例远期疗效分析》(1977年《安徽省四病资料选编》3期,以及张茂甫整理的《经络与神经》、《伤寒论治法分类》两册验案,均受到中医学界的好评,为中医、针灸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二、西医
清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美国传教士在城关引凤街开办西医诊所,开县境西医之始。宣统元年(1909年),美国基督教长老会在县城西门岗开办民望医院,以其较高的医疗水平和西药疗效快等特点,逐渐被县民所承认,西医发展较快。抗日战争期间,日伪县政府、日本社团天理教又先后开办了慈善医院、蚌埠大和医院怀远分院,西医从业人员逐渐增多。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全县有西医诊所20余家,从业人员近40人。至建国前夕,西医诊所发展至36家,从业人员近100人。
建国后,西医队伍迅速壮大,1975年已达1027人,1982年1163人,1985年1219人,医疗水平不断提高。1958年前,县医院内科仅可收治肺炎、胃病、白喉、肺结核等一些常见病。为提高医务人员的医疗水平,1958年后,经常选派医务人员前往蚌埠、北京、天津、上海等地医院、医学院进修,同时,经常请蚌埠医学院、蚌埠三院的教授、主任医师来县讲学、会诊;区、乡卫生院选派医护人员到县医院进修,诊断和治疗技术均有较大的提高。1961年后,可开展气管滴注、支气管镜检查、气管切开闭式引流等项操作,能够解决白喉窒息、肺结核大咯血、重症肝炎、中毒性菌痢、暴发型流脑、副霍乱的严重休克、流行性出血热各种急救治疗与解决腔道大出血、顽固性休克、肺水肿、急性肾功能衰竭、乙脑的严重抽痉、呼吸衰竭等方面的医疗技术问题。并能将国内外的先进医疗技术应用于临床实践,如减少甘露醇的剂量及早期使用东莨菪碱,使乙脑病的死亡率明显下降。1963年,可诊断处理风湿性心脏病及其他心脏病引起的心衰、心包炎等病。1975年可开展脑血管意外,多发性神经根炎,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等疾病的治疗。1982年对严重心律紊乱、顽固性心衰、心源性休克、心肌病、感染性休克以及神经内科的疑难病、糖尿病昏迷、严重有机磷中毒、休克等内科疾病均能正确诊断和处理。1984年临床采用东茛菪碱和激素治疗小儿闷热综合症,用三素一汤(抗菌素、激素、维生素、甘露醇)治疗脑水肿,Ⅱ号冬眠灵抢救百日咳、脑疝呼吸暂停等病取得较高疗效。1985年,内科收治任院病人1287人次,其中呼吸系统疾病405例,消化系统356例,循环系统330例,神经系统29例,泌尿系统41例,血液病36例,中毒56例,精神疾病16例以及其他病人,治愈好转率84%。
1950年县医院建院初期,西医外科仅能处理一般疮疾与外伤病人。1951年设立外科病房,建成手术室,可做脓肿切开引流、膀胱结石切开取石等手术。1955年,县内可做阑尾切除、肠梗阻、胃修补等手术。1959年可做胃大部切除、脾切除、肝破裂修补术。1964年,开展骨外科、小儿外科业务,先后两次派人进修骨科。1965年,骨外科可做骨髓质死骨摘除、骨结核病灶摘除、械骨矫形、小儿麻痹后遗症矫形和肌转移术、三翼钉内固定等手术。1973年可做胆囊切除术、甲状腺手术、乳癌根治术等。为县农机厂两名工人断指再植,获得满意效果。1974年,首次施行巨大恶性甲状腺瘤切除术,为患者支运兰切除甲状腺恶性肿瘤750克。同年开展泌尿科、脑外科业务,可进行肾切除及颅脑外伤处理等。1979年后,县医院的普外科可做瘘管切除、脾部分切除、脾修补、各种胆道内引流等术;小儿外科可做先天性幽门狭窄——幽门成形术、先天性肛门闭锁——肛门成形术、骶尾部畸瘤切除术、先天性肠旋转不良——复位术等;骨外科可做肢体短缩均衡术、人工股骨头置换术等;泌尿外科可做肾盂切开取石术、尿道外伤手术、前列腺摘除及阴茎全切或部分切除术;脑外科可做半球肿瘤摘取、脑脓肿、脊髓外肿瘤摘除术。
妇产科1950年建院时仅有1名助产士,只能进行正常接生。1952年增加2名助产士,负责培训新法接生员,推广普及新法接生的任务。1959年有医生2人,能进行人工流产。1962年第一例古典剖腹产手术获得成功。1963年,单设妇产科,至1985年人员增至21人,能做子宫全切除、阴道内子宫切除、经阴道输卵管结扎、尿漏修补、膀胱阴道内修补、肛门成形术,利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宫外孕等。
五官科,1961年建立时设有眼科和耳鼻咽喉等科,眼科手术可做内翻、倒睫、胬肉、上睑下垂等手术;耳鼻喉科可做鼻息肉、扁桃体摘除、鼻中隔矫正等手术;还开展了白内障摘除、针拨,抗青光眼深层巩膜咬切术、虹膜嵌顿术等。1972年后可进行鼻腔泪囊吻合、上颔窦根治等手术。
医技科室1950年建院时仅设立检验室,有1台旧显微镜和简单的化验器材,只能做“三大常规”化验。1953年后,增加化验器材,能做脑脊液、胸、腹水、肾功能、血糖定量、康氏反应、肥达氏反应等化验。1961年可做肝功能血型交叉试验、细菌培养。1964年可进行骨髓细胞学检查。1985年设门诊、住院部两个化验室,能进行血清蛋白电泳、血脂分析、血脂电解质测定等检验工作。1959年开始设放射科时,只可进行一般的胸透。1966年人员增至6人,检查项目逐渐增加,至1985年,人员增至9人,可做胸透、拍片、钡餐透视、胃肠造影、胆囊造影、肾盂造影、脑血管造影、甲状腺造影、脊髓造影等项目。
各区(镇)卫生院均设有西医内、外、妇产科及化验、放射、手术室。能进行一般疑难病症的诊治,进行常规化验、透视、拍胸片及四肢片,能做下腹部手术,条件较好的龙亢、包集、荆山、双桥及城关镇卫生院,可做上腹部手术。乡卫生所西医条件较差,均不分内、外科室,只能进行一般常见病防治,疑难病症转诊。全县58个乡卫生所仅有17个所可进行透视,3个所可进行拍片,6个所可进行生化检验,9个所可进行下腹部手术。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