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涂山
亦名当涂山,俗称东山。位于县城东南,淮河东岸,双峰峻耸,瞰淮矗立,与荆山夹淮并峙。
涂山主峰之上建有禹庙,亦称禹王宫。宫貌庄严,道院清幽。庙西南侧有聚仙台、卧仙石、台桑石等。石山之东有虎儿窝。
涂山西麓有崇伯观,亦称鲧王庙,为祭祀禹父鲧王而建,现仅存废墟。涂山西南有一小山,名小涂山,其上明代建有七层砖塔,名“文笔峰”,“文化大革命”中被毁。
禹王宫东侧,峰岭之上,原建有无量佛殿,亦称灵岩寺。涂山上还有启母石、安邦石、定国石、锣鼓石等名胜。距涂山不远处尚有防风冢、禹会村等名胜。
荆山
荆山,又名宝玉山,俗呼西山。位于县城南面,滨淮突起,旁无附丽,与涂山隔河对峙。荆山高258.4米,周围17华里。山顶东面的蹬道上,仍依稀可辨当年南天门的遗址。山顶原建有启王庙,又名“玉岩宫”,为祭祀大禹的儿子启王而建,现已成废墟。启王庙附近有采玉坑,相传为卞和得玉处。西面有“凤凰池”,明代御史杨瞻题字的石碑尚矗立池旁。启王庙东南有“白龙井”一眼,井旁石壁上刻有“白龙王”三字,据说当年白龙王于荆山占山落草,结寨称王,劫富济贫,颇有威名。荆山西北部骆驼岭有一段绵延伸入涡河之滨的支脉,名叫龟山。荆山西南延伸的支脉为笛山,俗名横山。龟、笛二山皆以其形似而得名。
荆山有自乳泉、抱璞岩、大圣寺、双烈祠、卞和洞等处风景名胜。
白乳泉
白乳泉,是淮河流域的主要名胜之一。背依荆山,面临淮水,禹王宫隔河相望,卞和洞以谷为邻。周围山峦叠翠,榴林似海,绿树掩映,芳草如茵,是远近闻名的天然佳境。
白乳泉原名白龟泉,相传唐贞元年间,泉内曾有一只白龟流出,因以得名。宋元祐年间,诗人苏东坡与二子苏迨、苏过,自河南赴杭州过此,见泉水奇特,誉为“天下第七泉”。因泉水白如牛乳,后人改名白乳泉。
泉眼径不过斗,四时不竭,泉旁一株数百年的老山榆树覆罩着。炎夏盛暑,荫翳蔽日,清幽宜人。泉水内多含矿物质,表面张力强,烹茶煮茗,芬芳清冽,甘美适口。茶水倾注杯中,能突出杯面一米粒厚而不外溢,且能浮起硬币,游人观赏,无不称奇。
清光绪年间,士绅李少五于泉南初建大仙庙。嗣后,邑人宫尔铎弃官归里,隐居于此,拆大仙庙建吕祖殿,又名“纯阳道院”。1924年,安徽督军马联甲赴亳县禁烟过此,捐款于泉西北建望淮楼。每当初夏初晴,游人乘兴登楼,细品羽经极目远望,漫山榴火艳艳,长淮帆影点点,景色秀丽,令人神往。楼上留有历代文人墨客名联,其中岭南廖康健撰写的一联:“片帆从天外飞来,劈开两岸青山,好乘长风冲巨浪;乱石自云中错落,酿得一瓯白乳,合邀明月饮高楼。”已成脍炙人口的佳句。泉旁曾有黄庭坚、赵子昂、陈宏寿等书法名家的碑刻。
建国后,政府对名胜白乳泉十分重视,迭经修缮,容姿焕然,辟为“白乳泉公园”。1965年,现代诗人郭沫若亲笔为“白乳泉”题字,使名胜格外生辉。80年代后,曾接待美国、日本等国际友人及归国华侨前来观光。
卞和洞
卞和洞,又名抱璞岩。位于荆山东北麓,相传为春秋时楚人卞和献玉归隐之所,故名。洞为天然卵形巨石横嵌叠架而成,危悬凌空,俯瞰万状,“盖一邑之奇观也”。洞内岩广如屋,可容数十人。石上刻有“青螺石帐”四个大字,及明朝御史李循义手书“泣玉论”。洞口旧有亭一座,为明代万历年所建,题曰:“抱璞岩”。洞下有圆石似桃,镌刻诗一首:“元帝仙桃石,往来人不识。略剖与君知,万载留踪迹。”洞左一石,如天外飞来,形若雏凤,势欲凌空。大自然的奇巧匠心,绮丽风光,早为古今游人、诗人墨客所赞赏。唐代诗人胡曾有《荆山诗》:“抱璞岩前桂叶稠,碧溪寒水至今流。空山落日猿声叫,疑是荆人哭未休”。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文化大革命”期间,卞和洞几度濒临破坏的威胁,后经管护,方得完整如故。
启母石
后母石,又名望夫石。位于涂山禹王宫西南侧的半山坡上,宛如人形,远远望去,好似一位妇人,沉静端庄地坐在那里。当地人又称石婆婆。
相传大禹娶涂山氏女为妻后。便奔赴南方治水。大禹常年在外,治水13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后终因南北奔波,积劳成疾,在浙江会稽(今绍兴)患病而死。
大禹出门治水13年,涂山女一年四季到涂山坡上坐等丈夫归来,寒来暑往,朝思暮想,精诚所至,竟变成石。
梅谷
梅谷,在荆涂二山夹淮相对处。是大禹凿山导淮的遗迹,因为梅姓居此,故名梅谷。《图经》云:“荆涂二山本相连属,淮水绕荆山之背,禹凿为二,以通淮流”。清《一统志》则称为断接谷。传说大禹曾将水怪无攴祁锁镇谷底,因而又名攴祁川,此间山高水阔,景色宜人。
汉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率水军自亳县东征,经涡入淮,泊于涂山下梅谷之畔,轴轳千里,旌帆如云。曹丕、王粲曾各撰一篇《浮淮赋》以志其胜。
南北朝时,梁魏争锋,梁武帝听信谋臣之言,欲引淮河之水倒灌寿春,曾于天监十三年(514年)在此筑荆山堰,宋代秦观为此留有《梁堰赋》。明代宋濂《游荆涂二山记》载:“梁魏交斗时就山筑堰,以灌寿春,其遗迹犹斑斑可见”。物换星移,寒流依然,山形已不复如初,现已无法寻觅荆山堰的旧迹。
防风冢
防风氏冢,位于城南7华里,淮河南岸曹家洲。原有一大土丘,因淮水泛滥冲刷,已荡为平地。
相传防风氏身体高大,顿餐斗米,力大无穷。大禹在涂山会诸侯,防风氏自恃功高后至,违反纪律,被大禹论斩。传说防风氏死后,尸倒九亩,遗骨专车,血流上、下红(洪)。涂山脚下,上、下洪地名即源于此。
台桑
台桑石,位于涂山禹王宫西南百余步处。面积约15平方米,石面平坦可卧人。相传大禹与涂山氏女结婚后,曾以此石为床。
文笔峰
原名“镇风塔”,土名“锥子山”,系七层砖塔。位于涂山西南麓小涂山之巅。塔建于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邑人堪舆家何相主持修筑。塔基层用块石垒成,余六层系青砖筑就,底围14米,高约22米。玲珑剔透,遐云逼汉,控引荆涂,巍巍以补天工。古人撰有一文,道出其间妙处:“憾此山无峻拔雄气势,……培补其形胜,壮丽其观瞻,乃耆宿当务之急。于是庀材鸠工,于山巅矗起一峰,名曰‘文笔’,取义为‘文昌帝君点魁之笔’。钟于邑之多出人材,兴旺发达而殚精竭诚不遗余力。”
塔首崩于清康熙七年(1668年)六月十七日之地震,重建后又毁于乾隆五十二年(1787年)之雷击,清咸丰元年(1851年)初夏再度重建。惜于“文化大革命”初期被毁。
凤凰池
凤凰池,位于荆山南天门西侧,相传因有凤凰在此栖息而得名。池宽5米,长约10米,深3米,原有积水终年不竭。现已枯竭,惟余芳草萋萋。明代杨瞻所题“凤凰池”碑刻,尚矗立池旁,仍保存完好。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