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9年1月,建立县气象站,站址设老城里,开始气象测报工作。气象站先后更名为县气象服务站,县革命委员会气象站。1979年,成立县气象局,保留气象站,局、站合一。1984年,气象局改称气象站。内设有观察组、预报组和资料室。现有干部职工14人。
建站初期,设备少,利用目测观察云状、云量、能见度、天气现象及地面状态;利用简单仪器观察气温、空气湿度、降水、蒸发、日照、风、地温等项目;利用天气物象资料及天气谚语做单站补充订正天气预报。1960年后,开展了气压及冻土观测,1963年增加了雨量自记观测。天气预报向着利用“图”(简易天气图,气压、气温、湿度三要素的三线图)“资”(逐年积累的资料)、“群”(群众看天气经验、谚语)相结合,开展“大、中、小”(省、行署气象台、县气象站)和“长、中、短”(长:春季、夏季、秋季、冬季等季节性天气预报;中:旬及五至七天的预报;短:24小时预报)的天气预报工作。1975年开始进行“基本工具、基本方法、基本资料、基本图象”等天气预报的四项基本建设,使预报向客观和定量化方向发展,摸索了汛期、雨季、连阴雨、暴雨的预报模式、方法。1978年开展了温、湿度及风的自记观测。1980年进行了梅雨期间暴雨、台风的试验观测,1983年增加无线电气象传真机,每天可接收到全国各地及日本、欧州的天气图象和气象卫星、气象雷达资料,为县内中短期天气预报提供科学依据,提高了天气预报的能力和准确性。
1985年,站内配置的主要仪器有定槽式水银气压表、气压计、百叶箱、干湿球温度计,最高、最低气温表,湿度计、EL型电接风向风速计、雨量器、虹吸雨量计、量雪尺、天平、暗筒式日照计、小型蒸发器、直、曲管地温表、冻土器、气象传真机等。可开展各项气象要素和天气形势观测、分析、预报工作。
人工降雨、消雹
1975年开始进行人工降雨、消雹试验。先后在梅桥、河溜、包集、刘圩等地设炮点,由高炮部队和民兵高炮连配合气象人员,抓住时机利用高射炮向云层发射碘化银弹,消雹、降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1980年停止。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