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国营工业
1950年9月,兴办第一家国营怀远酒厂,继又兴建地方国营油厂。1953年有国营工业企业2家,1957年,有国营工业企业5家,职工907人,主要产品有白酒、食油、棉布、建材,工业总产值289万元。(按1980年不变价,下同)。
1958年“大跃进”时期,盲目冒进,大办工业,先后兴建造纸厂、通用机械厂、砖瓦厂、炼铁厂、炼焦厂、铝矿厂等工业企业,年底,厂矿企业增至54家,从农村大量招收工人,职工增至22003人。人力、财力、物力的缺乏,给国民经济造成很大损失,仅“大炼钢铁”一项,直接损失1502万元。1961年,贯彻国民经济“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关、停、并、转部分企业,大量精减农工。到1962年,县属国营企业尚存36家,职工565人,年产值367万元。1965年继续调整,将原属集体性质的仍改由集体办。国营企业尚有通用机械厂、农机修配厂、酒厂、化肥厂、造纸厂、印刷厂、砖瓦厂、砂石厂等14家,职工692人,年产值396万元。
“文化大革命”初期,工厂停产闹革命,生产陷于停顿状态,设备受到严重破坏。1968年县革命委员会成立后,混乱局面方始好转,恢复了正常的生产秩序,先后兴建了县喇叭厂(后改称无线电厂和广播器材厂)、水泥厂、糖厂、磷肥厂等工业企业。至1977年,国营企业发展到25家,职工2426人,年产值2263万元;亏损企业4家,亏损97万元,县化肥厂连续亏损11年,累计亏损601.5万元,当年亏损73万元。
1978年,工业开展企业整顿,逐步扩大企业自主权,建立岗位责任制,企业经济效益明显上升,当年总产值2526万元,实现利税235万元。亏损企业3家,亏损额降至17万元,化肥厂甩掉了亏损11年的“帽子”,盈利15万元。1981年,国营工业企业30家,职工增至3856人,年总产值3825万元,实现利润242.4万元,比1978年分别增长49.9%和18.2%。1981年以后,实行厂长负责制,用经济手段管理企业,企业经济利益和职工经济利益直接挂钩。增添设备,注重人材培养,提高产品竞争能力。1985年,国营工业企业40家,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22家,职工5297人。行业有化工、机械、食品、酿造、纺织、造纸、印刷、橡胶、建材、电子等。年总产值6272万元,其中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总产值5670万元,实现利润292万元,上交税金306万元。亏损企业2家,亏损60万元。
二、集体工业
(一)县属集体工业
县属二轻工业是在私营手工业和作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1950年,全县有私营手工业1460户,从业人员4260人,年总产值337万元,其中农民兼营74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1%。1951年5月,县供销社购进铁木结构织布机7台,招收工人17人,兴办棉布加工厂,此为我县首家集体工业企业。1952年,手工业个体户发展至1505户,从业4692人,产值335.1万元。1953年,开始对私营手工业逐步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在自愿的基础上,组织生产合作组。9月,组成第一个集体手工业淮光铁业生产合作社。1954年,生产合作组逐步发展为生产合作社,河溜、龙亢、朱疃等集镇也组建了铁木和服装加工合作社,年底全县有合作社20个,社员225人,占总个体户的4.76%。1956年,对个体手工业进行全面社会主义改造,采取由手工业者“自筹资金,自备工具,分业组织,按能分工,一次批准”的办法,组建手工业社35个,社员1335人。纳入加工订货、集资经营等其他形式的743户,从业3968人,年总产值506万元,占工农业总产值的15.9%。1957年,将生产资料私有制性质的手工业社(组)过渡为集体所有制的生产合作社。年底,全县有集体工业企业37家,年总产值475万元。主要生产铁木家具、农具、棉布等产品。
1958年,不顾主客观条件,大办工业,将农具修配厂、竹器厂、木器厂、针织社等集体企业上升为国营企业,同时又兴建一批集体企业,大搞农具改革,产品不适应农用,造成浪费,部分集体工业企业亏损严重。年底,全县集体工业企业增至144家,年产值却降至458万元,较1957年下降3.6%。
1961年,贯彻调整方针,成立了县手工业管理局,对缺乏原料、产品低劣、销路迟滞的集体工业企业先后停业整顿,把“大跃进”时期上升为国营企业的轻工机械厂、船厂、皮革制品厂、竹器厂、纺织厂、陶瓷厂等仍恢复为集体企业。至1965年,全县仅存集体工业企业24家,职工914人,年产值206万元,仍未恢复到1956年的工业生产水平,仅是1956年产值的40.7%。
1966年,集体工业企业增至26家,年产值268万元,较1965年增长30.1%。1970年后,调整企业,更新设备,工业生产发展较快。1976年,集体工业企业26家,年总产值806万元,较1965年增长2.91倍。产品新增橡胶管、橡胶杂件、五金制品、铅丝、塑料油泵、工艺制品、纸盒等。
1978年后,集体工业逐步推行经济体制改革,将原县属的农村15家企业划属乡镇企业,贯彻“开放、搞活”方针,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实施企业技术改造,实行承包责任制,集体工业发展较快,产值逐年递增。1983年,全县集体工业企业增至136家,年总产值2150万元,1985年,发展到146家,有职工2693人,年产值5438万元。较1978年,总产值增长225.2%,平均年递增18.3%。
(二)乡镇集体工业
乡办工业始于1957年农业合作化时期,基础为农村手工业,隶属所在乡(社)。初办时规模较小,多为季节性生产,产品以铁、木农具为主。1958年,“大跃进”期间,盲目兴办的社办工业企业多达132家,年产值356万元。1959年,创办城镇(街道)办工业7家,年产值46.3万元。这些企业多因资金、原料缺乏、技术不过关,产品滞销。1961年工业整顿时,社办工业企业保留38家,镇(街道)工业企业保留4家。至1963年,社办工业企业仅存8家,年产值12.8万元,1965年全部下马。1966年“文化大革命”初期,镇办工业停办。基础较好的公社又兴办工业企业8家,1969年镇(街道)办工业重新兴起,1971年,全县有街道工业26家,年产值143.6万元。社办工业12家,年产值107万元。至1976年,全县有社办工业54家,年产值248万元。镇(街道)办工业24家,年产值245.8万元。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县委、县人民政府把发展乡、镇办工业作为振兴农村经济,使农村尽快繁荣富裕的重要措施。1978年,社办工业发展至96家,镇(街道)办工业增至25家,年总产值740万元。1981年,工业推行经济承包责任制以后,乡镇工业的发展因原料、财力的不足,起伏变动较大。年底,乡镇工业减至98家,1982年再减至93家(乡办工业企业82家,镇办11家),年总产值1014万元(乡办工业828万元,镇办工业186万元)。其中独立核算工业90家,实现利润48万元。1984年,乡办工业增至144家,从业7884人,年产值2046万元,利润195万元,其中亏损企业13家,亏损9万元,镇(街道)办工业企业12家,产值212万元,利润12万元。1985年,乡办工业企业减至100家,城镇(街道)办工业企业减至7家。从业5607人。年末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62万元,净值803万元,流动资金593万元。年总产值3287万元,其中乡办工业3102万元,镇(街道)办工业185万元。利润mo万元,其中乡办工业189万元,镇(街道)办工业11万元。村(队)办工业企业105家,从业2103人,总产值1299万元,利润104万元,上缴税金22万元。
怀远县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一)单位:万元

续表

怀远县工业发展情况统计表(二)单位:万元

续表
上一篇:引子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