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修建涵闸,拦水灌溉农田,早在明朝就有应用。据旧志载:“郭陂塘,东西设斗门十二,以备蓄泄,灌田数千亩。”《安徽通志·水工稿》载: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县境淮河堤上建有马家沟、孔家沟、张家沟、姚山沟、荆山脚下等5座涵闸;涡河堤上吕浅子两岸各建1座,龙窝东西面各1座,宋家庄、沈郢北、孙小庄东南、陈庄、土楼、红庙、葛家湾、龟山头等12座涵闸,皆以历史治水名人命名。抗日战争时期,原有涵闸破坏殆尽,堤内积水咸赖汛后掘堤宣泄。战后,县防黄工程处虽重建,但标准小,不能满足需要。
建国后,随治淮工程的开展,对原有涵闸进行改建或重建,随水系的调整,陆续建成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淮河、涡河堤防涵闸情况表

大、中、小型节制闸或排灌涵闸100余座,其中,河道节制闸8座,防洪排涝闸27座,电力排灌站引排涵闸52座。闸形结构分开敞式、圆管式和箱式多种,小型涵闸以砖石砌体为主,大、中型节制闸以钢筋混凝土为主。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