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县境内河流较多,除淮、涡河两大干流外,尚有黑河、芡河、北淝河、澥河以及天河、独山河等河道。县境历史上为黄泛区,屡遭黄水之害,特别是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人为的黄河南决,为害最重,造成长达九年的黄水夺淮,使淮河干支流淤积严重。民国年间,国民政府曾筹工赈,修筑皖淮堤防,建涵闸疏浚河道,但所筑堤防矮小单薄,无防洪能力。后日寇入侵,县城沦陷,堤防连年失修,淮、涡河堤防被破坏殆尽,以致形成“大雨大灾,小雨小灾,不雨旱灾”的悲惨局面。民国年间的38年,较大的水旱灾害年份有12年。建国初的1950年7月大水,怀远水位仅18.59米,大河湾淮堤即全部漫溢,石羊坝、黑牛嘴堤防均发生决口,洪水泛滥成灾。
1950年水灾后,中央人民政府即拨出巨额粮款,以工代赈,修复涡、淮堤防,又筑荆山湖缕堤,当年冬完成土方4.58万立方米。1951年,毛泽东主席发出“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中央成立治淮委员会,掀起治淮高潮。1951年完成土方1164.5万立方米,其中加固堤防土方847.5万立方米,排涝工程土方290万立方米。1953年,治淮委员会成立北淝河除涝工程指挥所,常驻怀远。至1957年,在县境完成了修筑四方湖拦河坝,新淝河、青沟河除涝实验工程,淮涡堤防加固,澥河疏浚,芡河、泥黑河流域除涝等项水利工程,共完成土方9691.8万立方米,石方18.6万立方米,已基本形成一个比较坚固完整的防洪体系。同时,在全县掀起大搞农田水利建设的高潮。开挖排水沟,修筑塘坝,打灌溉水井。至1957年,全县开挖大中小排水沟1401条,塘坝2556处,修筑桥涵闸58座,灌溉水井3107眼,共完成土方1485.9万立方米。总投资361.5万元。受益面积195.69万亩,其中排涝176.23万亩,灌溉19.46万亩。
1958年,随“大跃进”的政治形势,农村成立人民公社,土地集中经营。水利工程统一规划施工,提出“水网化、水稻化,把淮北变江南”的口号,计划每平方公里蓄水20万立方米,挖土25万立方米,盲目开挖河网,平地挖塘,定距打井,做了大量土方工程,造成大量良田被占、压,又不能发挥效益。1961年至1965年,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水利建设暂处低潮,对已建工程加强管理,配套挖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极左思潮泛滥,工程技术人员受歧视、压制。有的被打成“牛鬼蛇神”或“资产阶级技术权威”,水利工程按行政命令办。1966~1975年,全县到处开挖河沟,修筑圩堤、塘坝、灌溉干支渠,完成土方19848.5万立方米,石方62.08万立方米,混凝土3.37万立方米。其中1972年全县开挖河沟1592条,长4538.7公里,筑圩堤32处,长403.8公里,塘坝18万处,灌溉用干支渠900条,长1150.1公里,完成土方11708.3万立方米,石方39.68万立方米,混凝土2.79万立方米。由于挖沟筑渠不按自然地形,要求定向等距,只讲形式,不重实效,以致有的工程不能发挥应有的效益。
1976年后,水利建设实行“以排为主,排灌结合,挖潜配套,主攻渍涝,发展灌溉,扩大水稻”的方针,对现有工程进行完善配套,以充分发挥其应有的效益,并努力发展排灌工程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至1985年,全县除涝面积96.7万亩,有效灌溉面积90.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7.2%。
1949年以来,全县水利建设总投资1.142亿元。其中基建投资6954.8万元,共做土方3.29亿立方米,混凝土66万立方米,防洪保护面积1948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83.2%。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