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郭兴
郭兴,明初濠(今五河县郭府乡)人。青年时从军,原在滁阳王郭子兴部下,后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由于作战英勇,屡建战功,不久晋升为统军元帅。率部攻克了常州、宁国、江阴、宜兴、婺州、安庆、衢州,连连取得胜利。洪武初年,又跟从徐达夺取中原,攻克汴梁,守御河南,旋即移镇巩昌,边境随之安定。后被封为巩昌侯。卒谥宣武,葬于金陵聚宝山西,追封陕国公。
郭英
郭英(1335—1403),兴弟。早年与其兄郭兴同随朱元璋起义,深得信任。令宿值帐中,呼为郭四。后跟从徐达、常遇春作战,从克滁、和、采石、太平,战鄱阳湖,征武昌,克淮安、安丰,皆有功。克常州等十数城,参加大小百余次战斗,伤痕遍体,未尝以疾辞。初授骁骑卫千户,复迁本卫指挥副使、河南都指挥使,洪武十三年(1380年)擢前军都督府佥事。洪武十七年(1384年),因平定云南有功,封武定侯。翌年,加封靖海将军,镇守辽东。永乐元年(1403年)卒,六十八岁,谥号咸襄,追封营国公。耿再成
耿再成,字德甫,五河城人。初跟随明太祖朱元璋征战,屡建战功。治军甚严,军士出入民间,秋毫无犯。守和州时,以1万人败元军10万人,乘胜再败元太子秃坚,取真州,渡江克建康,遂升为镇国上将军。历任枢密院判官。后闻驻守金华、处州苗师蒋英、李佑之等人反,随率战卒不满20人前往镇压,因寡不敌众,中伤坠马而死,葬于金陵聚宝山。追封为高阳郡公。洪武三年(1370年),又加赠泗国公,追谥号武庄。
沈应乾
沈应乾,号莅川,五河人。明嘉靖癸卯(1543年)进士。授粤东广州南海令。为政严明,刚到任即惩治奸豪数人。一次,有一富商犯法,以数千金馈送应乾,但仍被绳之以法。应乾用此金修筑桥梁,深受民众感激。粤西有一老人无子,过继侄子继承其家产却不肯赡养,一气之下云游至广州官府告状。应乾即行文假说其侄房产为盗窝,传讯前来对质。应乾指责其侄房产财物,盗贼均已供认为赃物。其侄极力争辩,诉是承嗣其伯父财产所得,并非赃物。应乾断称:“何有承嗣伯父家业,而老人流浪失去扶养之理?这样缺德、贪忍超过盗贼,应该严惩。”遂呼其伯出,侄叩头称服。应乾后为保定知府,亦多惠政。俸禄收入,赈穷恤困,不以遗赠子孙。嘉靖辛酉(1561年),应乾不屈权势,归田讲学,布衣素食,勤于著书,著有《北园粹稿》等。邑令潘延修五河县志,所撰志稿,一半出自应乾之手。
钱世熹
钱世熹,字绍文,号康侯,五河人。清康熙乙酉(1705年)举人,翌年,联捷考中进士。世熹才华出众,临场考试作诗300余首,人争抄阅,称为名家。据《四库全书·广事类赋》记载:“洛阳纸贵,世熹独擅文章。”他的诗文在当时很有影响。世嘉为人秉义执礼,孤峭持身,不苟合于俗。终生从教,全县执经受业者指不胜屈。一生耿直,拒不做官。精通理学,人们相争以理学推崇他。死时,家无长物,惟仅存卷帖而已。所刻稿本流传艺苑,选家奉为圭臬。兼工古诗文词,可惜多已散佚,所存无几。
郭宝昌
郭宝昌(1840—1900),原凤阳郭府人(今属五河)。青年时投临淮军,后改隶陈国瑞楚胜军。咸丰十一年(1861年),宝昌随陈国瑞镇压捻军于高邮宝应,选骁健18人为前锋陷阵得捷,又率兵300败捻军一部于天长龙岗,擢守备,赐花翎。同治元年(1862年),捻军分军攻淮关,宝昌率兵“追截”,潜师夜袭,连破20余垒,擢为游击,赐号卓勇巴图鲁。翌年一月,宝昌随陈国瑞镇压山东、苏北之交的幅军于圩寨芦塘,破降幅众5000余人。又破幅军主要圩寨长城圩,收降240余圩,“积功氵存擢副将”。六月,随陈国瑞进攻白莲池外圩,攻凤凰山、骆驼山外圩。七月,攻破白莲池,宝昌以总兵记名。十月,僧格林沁奉命进攻苗沛霖,宝昌随陈国瑞为前锋。到蒙城西北小涧集连战4日,破圩8座。渡过涡河,断苗军饷道,蒙城解围,被加提督衔。同治三年(1864年),宝昌受皖之调,从陈国瑞军中分离出来另成一军,名卓胜营,始独挡一面。是年,和太平军马融和部相遇,马“议投诚未决”,宝昌“单骑入其营”,“晓谕祸福,融和即日投降”,被赏穿黄马褂。同治六年(1867年),西捻军进入绥德州,后踏冰桥过黄河东出入山西,宝昌以距捻最近,首先收复绥德州,被授为安徽寿春镇总兵。同治八年(1869年),宝昌奉令破回民军于宜川,平绥德州“叛卒”。回军西走,又赴山西防守黄河。同治十年(1871年),宝昌实赴安徽寿春镇总兵任,驻于寿州。翌年,霍邱蔡家集李六起义,宝昌率骑百人往“剿”,“诛渠魁而还”。事定加头品顶戴。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涡阳爆发刘疙瘩、牛世修起义,宝昌率卓胜营“往剿”。郭宝昌一生效忠清室,以“剿捻”、镇压起义军为业,实任寿春镇总兵先后长达30年,清政府曾把他恃为皖北保障。其间,虽曾调任广东南韶镇,但未到任。俄、法、日侵略我国,清政府曾将宝昌调防南北,事后仍回本任。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卒于任上。
陈玉堂
陈玉堂(1858—1931),五河沫河口乡人。出生于一个木匠世家。幼年读过几年私塾,成年后随父学习木工。玉堂潜心留意,深入探索,历经十数寒暑,终于创制出一种先进农具“靠山耩子”。
玉堂所制作的耩子,做工精细,选料考究,美观耐用。每盘耩子共有57个眼子,大部分为斜眼,榫眼大小坡度,不可有毫厘之差,工艺要求高。榫眼做好拼合时,先在榫子上涂些蜂蜡,然后用文火烤热,使木质变软,蜡液入骨,再趁热涂2遍蜂蜡,趁蜡液“支支”冒泡滴下时,再将榫眼用力拼合。耩子做成后,榫满肩严,久用不散架。
玉堂对自己做的耩子,不断进行革新,对技术精益求精。发现过去直腿的“立山耩子”笨重,操作不便,播种时易蹦种、漏种。经过几年反复实践、探求,兼吸收亳州等地耩子的优点,制作了弯腿的“靠山耩子”。这种耩子小巧灵活,操作轻便,下种均匀,不蹦种漏种,黄泥、沙土、两合土等土壤都适用。“靠山耩子”传到其子陈广义,又传到其孙陈汉民。民国20年7月,玉堂卒于故居。
吴凤英
吴凤英(1913—1932),又名吴三姐、赵三姐,五河浍南人。民国19年,在临淮关火柴厂做工。翌年,经中共凤阳县委书记陈曙光介绍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不久,任团县委组织部长。凤英曾联络同厂工人陈隐慧、赵学华等姐妹,向厂方要求增加工资,改善劳动条件。民国20年秋,由于叛徒告密而被捕入狱。凤英在敌人威胁利诱面前,意志曾一度动摇。当陈隐慧、赵学华、毛明英、陈大姐、袁泽芳5人被捕押解至南京老虎桥第一模范监狱时,凤英一见面就说:“等你们这么长时间了,你们早来,我们就可以早点结案了。”被捕的姐妹帅孟奇、王大嫂等听后异常气愤,痛骂她无耻。凤英在朱务平和姐妹的影响下,开始觉悟。在敌人审讯陈隐慧等5姐妹时,她出庭作证,一改原先态度,承担了全部责任。凤英说:“他们是不懂什么事的女孩子,有些事是我叫他们干的。”敌法官追问凤英:“你叫他们干些什么事?他们干了没有?他们是否向你汇报过?”她说:“不知道。他们什么也没有向我汇报。”法官无奈,恼羞成怒,大骂凤英。是年11月,凤英就义于南京雨花台,年仅19岁。
杨维坤
杨维坤(1910—1933),原名维贤,字厚如。回族。生于五河临北乡一个贫苦农家。童年在临北第三国民小学读书。民国19年,加入共产主义青年团,积极参加团的秘密活动。后经组织派遣在临淮关河北联保自卫队当队士。他擅长吹笛,尤以吹奏古调《梅花三弄》出色。在团员开会时,维绅常以手拿横笛,意示“游玩”,以蔽人们注意。民国20年春,暗约“CY”(共青团员)20余人,以春游形式开会于临北街西旷野无人处,传达组织交待的任务。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历任团临北区委委员、书记、中共临北区委委员。曾多次率领青年于深夜到街巷张贴标语,散发传单。一次,维坤以“队士”身份持枪放哨警戒,让战友在临北前坂一带砍断敌人电线杆30多根。是年冬,他护送中共凤阳县委成员转移到秘密处开会。民国21年7月,由于长淮特委军委书记刘小平叛变告密,维坤和其他同志一同被捕押往南京。民国22年,终因受尽折磨,病痛交加,牺牲于狱中。
欧佩森
欧佩森(1872—1933),字伯书,五河旧县湾人。出身于儒医和书香门第之家。幼年聪颖好学,12岁开始赋诗著文,兼攻医术。13岁考中秀才,因此深得恩师谭大尧、杨寅恭器重。19岁又考取拨贡。为全家10余人生活计,遂将拔贡卖给他人。后又在五河、盱眙等地施教行医之余,苦读数载,于清光绪年间,考取安庆省立法政学校,名列榜首。
民国元年(1912年),被推选为安徽省临时议会议员。翌年,被省政府司法处任命为亳县审判。民国3年,因县知事与当地豪绅勾结,难秉公办案,愤然弃官归里,仍从事教书行医。是时,赋诗铭志日:“中年官辙效驱驰,角逐朋场未合时,识得一生无媚骨,此生不做服官思。”
佩森施教行医40余春秋,学生遍及苏皖边境各县。他常说,医病不分贫富贵贱,应一视同仁;恫瘝在抱,热忱诊治,此乃医者之德。民国14年,佩森受泗县双沟朱明时之请为其母治病,经过数日精心医治,竟将已“死”之朱母治愈。
民国21年,沿淮大水之后,瘟疫流行。佩森为抢救病人,心急如焚,彻夜不眠,贫困者概不收费用。
佩森对中医理论和制药之法颇有造诣。在数十年医疗实践中,带其子研制“肝肠合剂”、“胆肾云汁”、“松香膏药”等祖传秘方,效果显著,颇负盛名。
民国22年病逝于盱眙县管镇。
陆鲁屿
陆鲁屿(1891—1936),原名现,五河曹顾张乡人。民国4年(1915年),考入凤阳县立第五师范。民国7、8年间,他利用寒暑假时间,回家乡开办陆家庙小学,与同学朱直栋一起到三铺、王庄、坡沟沿、朱庄、曹顾张等地督促私塾改小学。经费不足,他到处游说,终于得以解决。
民国9年,鲁屿于凤阳第五师范毕业后,即到凤阳大溪河创办第四高等小学,任校长兼教授主要课程。因教学水平高,校风好,周围三、五十里的青年纷纷负笈前来就读。
鲁屿在大溪河几年,除办好全日制学校外,还开办夜校,亲自授课,让穷苦农民子女免费学习文化。同时又在大溪河北5里的盛庙开办1所贫民小学,招收失学超龄儿童就读,教授珠算,使其有做小本生意的能力。
民国20年,鲁屿被县教育局调任为督学。不久,任三铺第十高等小学校长。在任职期间,为学校购置了一批体育器材和成套的自然科学实验仪器,添置了数千册图书,建立了名为“青年文库”的图书室。
民国25年病逝于家乡。
王亚箴
王亚箴(1903—1946),原名王乃铭,化名王耀华。清光绪二十九年生于五河界沟一个贫苦农家。早年丧父,过继给二叔王秀坤。
亚箴幼年人私塾,勤奋上进,民国13年(1924)考进宿县省立第四农校。民国15年在校加入中国共产党。
翌年春,奉党所派回到家乡。他以界沟小学校长公开身份,开展革命活动。亚箴联络回乡学生王子玉等十几人组织“旅外学生会”,秘密发展党员,筹建党组织。经他发展的党员有邓凡铭、邓衍熙、邓泽裕、张步魁、张子和、蒋正国、袁庆彩、韩贤余等10多人。至8月,中共界沟支部成立,亚箴任支部书记。此为五河境内建立较早的党组织之一。他深入乡村,召开佃雇农会,成立“光蛋会”、“牛头会”等农会组织,抗租抗税,开展向袁镜炎(外号袁三虎)等封建恶霸的斗争,迫其不敢欺压百姓。
在支委的配合下,革命活动遍及界沟周围几十个村庄。贫苦农民和地下工作者常以“卖烟”、“做生意”为名来往吃住于他家。亚箴家成了革命活动的联络站。
民国17年夏,中共界沟区委成立,亚箴任宣传委员。他经常向群众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商民协会、工会、学生联合会;还收缴地主枪支,组织训练农民赤卫队。
民国19年7月30日,中共徐海蚌特委组织石梁河农民武装暴动,并成立红二军独立师和领导暴动的行动委员会。亚箴任“行委会”宣传委员,为暴动领导人之一。暴动的标语、口号、行动纲领、布告、传单等,皆由亚箴和曹化东、丁超伍等人于界沟小学、大营小学拟定好连夜赶印散发。暴动当日,亚箴在界沟组织几十人,带着锄头、大刀和7支步枪,参加暴动队伍。8月3日,进军屏山,适遇逢集,亚箴遂走向街头连续向群众演讲达4小时。在东进抵唐沟时,遭泗县国民党武装包围。经一昼夜激战,终因武器不足、弹尽粮绝而失败。亚箴腿部中弹负伤,幸由邓泽裕背出战场而脱险。暴动失败后,亚箴隐避在同学家养伤,而家却遭几次查抄。母亲、嫂及子女也避往异乡。
伤愈后,在中共长淮特委的安排下,于民国20年秋,化名王耀华,和许国华、张小鲁一起打入中央军新编第20师(郜子举部)。亚箴在特务营第一连任上士文书,做兵运工作。他和士兵交朋友,促膝谈心,深受士兵拥戴。翌年5月,郜部奉命开赴河南省光山县与红军作战。亚箴遂秘密策动一部分士兵,投奔红军。不料情况有变,计划未能实现。后因郜部清查共产党,亚箴奉命以探亲为名离开。7月,他赴蚌寻找党组织,由于长淮特委军委书记刘小平叛变,至临淮关“一品香”饭店不幸被捕,押送到蚌埠,连夜解往南京,关进中央军政部监狱,判处无期徒刑。
亚箴入狱后,带着沉重脚镣,受酷刑,仍坚贞不屈。他在生死关头,坚持学文化,钻研数学和英语。为要求抗日和改善生活,他写字条、敲墙壁和利用“放风”机会与难发通情报,组织多次绝食斗争,其中1次长达5天之久,迫使敌人让步。亚箴的身体日益瘦弱。他的继父探监时把写有“认了吧”的字条夹在馍里送给他。但亚箴毅然回绝,用明信片回答:“此药不能服!”
民国25年西安事变后,国共第二次合作,停止内战,一致抗日。国民党释放政治犯。翌年11月,亚箴获释,结束5年又3个月的狱中生活。
民国27年初,亚箴回到家乡,加入泗县孟广太领导的农民抗日游击队,任上尉政训员。翌年4月,他通过陈迪(中共地下党员)与中共皖东北特委联系并接上了党的组织关系。不久,离开游击队,到泗县一区任区员和党内支部书记(秘密),协助区长吕振球(中共地下党员)建立抗日民主政权,创建区队武装。
民国28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六日),日本侵略军200余名从泗城出发,对界沟进行疯狂“扫荡”,奸淫掳掠,民房全被烧毁。亚箴目睹一片惨景,悲愤交集。他四处奔走,问慰群众,动员捐粮捐款,救济灾民,重建家园,搞好生产自救。界沟群众亲历日军暴行,抗日热情高涨。至第二年春,仅界沟一村参加抗战的青年达100余人。中共苏皖区党委书记金明总结工作时把界沟称为“小延安”。
民国31年,亚箴调回泗五灵凤县,先后任县政府秘书、县参议长、县长。他和县委领导人一起,不断组织军民打击日伪军,并粉碎了日伪军的“33天大扫荡”,使抗日民主根据地得以进一步扩大和巩固。
民国34年8月24日,亚箴带领地方武装,配合军分区独立二团解放了五河县城。不久,改泗五灵凤县为五河县,亚箴遂任五河县长。
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队进犯淮北解放区。亚箴带领机关干部和地方武装转移到天井湖东宋嘴村一带,坚持打游击。11月27日,亚箴撤至洪泽湖北岸时,被敌人包围,在突围中壮烈牺牲。
陈立祥
陈立祥(1917—1946),五河县长淮乡黄盆窑村人。18岁考入蚌埠江淮中学。抗日战争爆发后,学校解散,立祥回家乡参加“五河旅外学生抗日救国团”,联络进步青年,从事抗日救亡活动。
民国28年(1939年),立祥加入中国共产党。是年,任中共泗五灵凤县工委宣传部长。翌年春,任泗南县峰山区后窑乡乡长。他发动贫雇佃农,组织农民协会,开展减租减息斗争。为扩大和巩固根据地,粉碎日伪“扫荡”,他不徇私情,没收亲友向敌占区贩运的千余斤粮食。民国30—33年期间,立祥在任峰山区联救会主任、灵北县联救会主任时,经常走村串户深入群众,发动各阶层人民,进行抗日宣传活动。
民国34年(1945年)8月,立祥参加指挥解放灵城的战斗。灵城解放后,他任中共灵璧县委副书记。12月16日,立祥亲赴灵南区藕塘乡发动农民,召开千余人群众大会,向地主吕凤樵进行说理斗争,并取得了减租减息运动的胜利。
民国35年(1946年)7月,国民党军队以一个师的兵力进犯灵城。为保卫淮北解放区,阻止敌人前进,立祥带领民兵、民工5万余人,顺利完成破坏和袭击夹沟——徐州铁路地段的任务。灵城失守后,立祥带领部分武装在灵南、灵西坚持游击战,不断打击大山、娄庄、杨疃、尹集以及睢铜尤集的还乡团和地主武装。在中共萧宿铜灵工委的领导下,配合九纵七九团打了不少仗,一度控制了宿灵公路两侧及宿灵边境一带。在尤集战斗失利后,立祥带领地方武装转移到泗灵睢地区的沙滩、大路一带村庄,继续坚持战斗。10月初,在立祥率领下,攻下了大李集、大庙、沙滩、大路、冯庙、尹集和宿东的时村等敌人据点,歼灭还乡团、保公所武装千余人,摧毁敌一些乡政权。是月下旬,国民党军队集中10个团的兵力进犯泗灵睢地区,形势再度恶化。立祥带领地方干部和武装边打边向洪泽湖方向撤退。经9昼夜奋战,于11月24日在洪泽湖西畔的吕集、太平集一带被敌包围。立祥突围后,于12月初欲渡运河时,被泗阳县曹庙乡保长陈同树逮捕活埋而壮烈牺牲。
陈迪
陈迪(1918—1946),原名董长之,五河三铺乡人。幼年从塾师就读,18岁考入蚌埠中学。

民国27年(1938年),目睹日本侵略军暴行,未等毕业,即愤然离校赴立煌(今金寨)参加省民众总动员委员会,深入乡村,开展抗日救亡工作。是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秋,奉党组织派遣以“皖东北第八工作团”成员的身份,赴五河、泗县等地做党的秘密联络工作。翌年,在泗县任县府督导员,做第六行政督察区专员盛子瑾的统战工作,以促进国共合作抗日。
民国29年至34年,一直在抗日根据地泗五灵凤县工作,先后任石梁河大队教导员、中共五北区委书记、县工作队指导员、县民运部长、县联救会主任、县委委员等职。陈迪在工作中,时刻注意争取愿意抗日的爱国开明绅士,登门听取他们对抗日救亡工作的意见,宣传党的政策。
民国34年8月,陈迪在淮北区高王庄开会,研究三铺湖排涝事宜,决定亲自负责沫河口小闸门的疏导工程。因叛徒告密,乘船至汤家庄登岸时,不幸被伪军逮捕。
在凤阳伪军狱中,陈迪经受住了敌人的威逼与酷刑。后说服伪军中队长董长志、看守徐家治和傅景长。一天晚上,徐、傅两人乘换班机会,以“提审陈迪”为名,将其带出狱。当夜,三人携枪潜行至城东南角,坠绑腿越城墙脱险。
迪回到根据地后,仍担任泗五灵凤县联救会主任,直到抗日战争胜利。
民国35年7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县境,迪随王亚箴转移至泗南、洪泽湖一带。任县总队干部队队长兼连指导员。是年11月间,迪随战友驻守泗洪县车路口附近的杜巷庄,亲自站岗放哨至深夜。拂晓时,发现西北小王郭庄敌人袭来,旋即通知同志转移,自己带部分战士阻击。当队伍转移到孙园村西头时,尾随之敌已迫近,迪回身奋力阻击,不幸中弹壮烈牺牲。
张仲伍
张仲伍(1918—1946),原名仁伦,五河白墩乡人。少时读私塾多年,后因家境贫苦,辍学在家务农。抗日战争爆发后,仲伍常与青年一起谈论国难大事。民国27年(1938年)8月,他毅然离开家乡和父母,奔赴抗日前线。先到江苏半城参加皖东北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学习。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不久,任泗五灵凤县双庙乡助理员。仲伍面对日伪军不断扫荡,不畏形势险恶,配合乡长曹化东,发动群众,开展斗争。
民国29年,仲伍任双庙乡长。他经常召开群众大会,宣传抗日救国道理,揭露日伪军暴行。民国31年任五北区长,翌年,任淮北区长。仲伍多次率领区、乡武装反击日伪军袭扰。一次,配合县武装,夜袭二铺伪据点,生俘伪军200余名。是年冬,他亲率区、乡队和民兵,配合县独立团三营,在十里城附近截击日军运粮船。经过两个多小时的战斗,日军丢下3船黄豆逃走。
民国35年秋,仲伍随县委撤至运河东岸,因身患重病,又缺医少药,12月间病逝于宿迁县西南小潘庄行军途中。战友们失声痛哭,凑钱买棺,安葬于七九山上。
张光万
张光万(1918—1947),五河城关镇人。幼年丧父,伯父张旭周视其为亲生,爱护备至。7岁送私塾就读,14岁进五河县立高等小学,17岁考入凤阳省立第五中学。后因参加学潮被勒令退学。

民国26年,赴徐州在“国学讲习所”学习。翌年,日军侵占津浦路沿线城乡。光万毅然返回家乡,参加“五河县抗日后援会”,深入乡村,向农民宣传抗日救亡道理。不久,又加入“五河县战时服务团”,为抗日前线募捐和服务。民国28年春,经“战时服务团”团长谢景鸿(中共党员)介绍赴皖东北抗日军政干校学习。结业后,到灵璧县从事抗日救亡工作,任灵璧县政府某中队指导员。不久,加入中国共产党。民国29年,在邳睢铜地区任大队教导员。在宿东大店反击国民党军队挑衅的战斗中,身负重伤。伤愈后,被调至豫皖苏某部三营任教导员。光万作战勇敢,机智灵活,被誉为“神枪手”。一次,在攻打邳睢铜县一个伪据点时,他瞄准敌碉堡枪眼,一枪击毙伪军小头目,迫使其投降。
民国35年7月,光万率部配合兄弟部队攻打河南夏邑县,击溃国民党军队1个旅。8月,率部在萧县黄口镇与国民党新五军1个精锐团展开巷战,俘敌数百名。10月,光万又率部急行军,连夜长驱50公里,拂晓时抵达蒙城,配合兄弟部队包围板桥敌保安团,炸毁敌桥头炮楼,全歼敌1个团。接着,他率部与兄弟部队一起攻打亳县敌张秀兰部,俘敌800余名。
民国36年春,光万调至豫苏皖边区独立旅某团任政治处主任。秋,任某军三十五团三营教导员。在参加涡阳县龙岗徐双楼战斗中,身先士卒,率部冲锋,头负重伤而不幸牺牲。时年29岁。朱允弼
朱允弼(1918—1948),原名辅臣,五河头铺乡人。少年聪明好学,读过几年私塾、学堂。18岁考入安庆奎文中学。后因家境贫苦而辍学务农。
民国27年,允弼到皖东北抗日军政干部学校学习。翌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结业后,深入五河乡村,在朱顶、井头一带组织地方武装,开展抗击日伪军的游击活动。
民国31年,允弼在新四军工作,先后任某团营长、营教导员等职。翌年春,允弼率部歼灭在朱顶南大圣寺一带“扫荡”的伪军,俘伪军80余人。
在解放战争中,先后在华东野战军第六纵队任四十六团副参谋长、四十七团参谋长和副团长等职。在任职期间,他重视部队政治思想建设,善于总结经验,曾被师部授予“优秀参谋工作者”称号,受到纵队领导人的表扬。
民国37年11月,允弼作为华东野战军六纵四十七团副团长,参加淮海战役,勇敢善战。一次,在围歼国民党军黄伯韬兵团时,他率部投入战斗,猛攻敌军部,迫使敌仓惶向黄滩突围败逃。允弼又率部配合兄弟部队,紧追猛打,全歼敌部,俘敌少将副军长以下1700余人。在是役战斗临近结束时,允弼不幸中弹牺牲。时年30岁。
尤建五
尤建五(1892—1949),原名开运,五河临北乡人。少年读私塾数年,15岁时家贫辍学务农。
民国2年(1913年),福建来皖募兵入伍。在军营中,他勤奋好学,将每月6元薪饷,一半寄给父母,一半买书补习文化。翌年,升为排长。
民国12年,建五在广东惠州一带参加讨伐陈炯明的战斗中,英勇善战,立了战功,升任为连长。在护送孙中山先生赴南方各地视察过程中,尽职尽责,被提升为独立旅某营营长。民国14年,独立旅改编为陆军独立第四师后,升任为上校团长。民国24年,随独立第四师进驻南京,担负城防任务。翌年,进驻蚌埠,任陆军第十七军副官处少将处长。民国26年,任蚌埠警察厅长,兼管凤阳、怀远、灵璧3县治安事宜。
民国29年,二师进驻湘潭时,建五被任命为该师军法处长兼地方军警督察处长。后在杜聿明第五集团军任职,随军远征越南抗日前线。抗战胜利后,体弱多疾,退伍回家。
民国37年底,建五留住南京,长子尤国藩劝其去台湾。建五说:“在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中,两次国共合作,我为国家、民族效过劳,未做过对不起人民的事。我们各随自便吧!”南京解放后,乘车北上,途经磨盘山下不幸翻车遇难。
张希孟
张希孟(1893—1958),原名祖惠,字希孟,又名浩。五河长淮乡人。少鲁钝,讷于言,而沉着有毅力。
民国元年(1912年),希孟受民主革命的影响,赴南京考入南京飞行营学校,并加入了光复会和同盟会。民国5年,考入江苏法政专门学堂,参加了中华革命党。民国10年,加入中国国民党。民国12年,希孟与长丰人陈紫枫在安庆宣家花园6号秘密建立国民党安徽省党部,并创办《民治报》,任总编辑。因发表进步言论,为军阀马联甲所忌恨,派兵围捕和通缉他。希孟逃出安庆,改名到外地从教。
民国14年,应赵稼书之邀,在临淮关私立正德中学任教导主任。是年,秘密成立国民党临淮市党部,任书记,发展数十人参加国民党。
民国17年至18年,先后在宿县省立第四职业学校任教员、代理训育主任,在蚌埠第七职业学校任教导主任。省督学董淮曾传令嘉许他:“学识深湛,态度稳练,治校颇有条理。”民国18年,出席国民党安徽省第一次代表大会,被选为省党部监察委员。民国19年至24年,先后任广州中山大学校长室秘书,大学讲师,中大附中中学部主任。在此期间结识了周恩来、李济深。
抗日战争爆发后,希孟回到五河。民国28年,希孟冒险越过日军封锁线,进入大别山,遂被省主席任命为省立第一临时中学校长。他和教师胡天民谱写了一首校歌:“黄霍高高,江淮滔滔,吾皖历代出英豪……。”900多名师生,每日晨昏高唱,使校园充满抗战气氛。是年冬,希孟因得罪教育厅长方治被免职,去职后留居立煌(今金寨),闭户著书,写成《国学辑要》一书。民国29年秋,由中原书局出版。民国31年冬,书方印就,日军入侵,书局书库焚毁,印本存者无几。
民国30年,应皖东北人士推荐,出任省立第五临时中学校长。民国32年,应邀赴省教育厅做教材编撰工作。
抗战胜利后,希孟到南京某市立中学任教。民国36年,转入南京市立二中任教,直至南京解放。1958年病逝于五河故居。赵稼书
赵稼书(1884—1967),原名儒芸,五河新集乡人。清末秀才。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考入南京两江高等实业学堂蚕桑专业。不久,秘密加入同盟会。民国元年(1912年),任凤阳省立柞蚕讲习所教员、北强农事试验场技师,致力于职业教育和农业技术推广。民国3年,回五河创办县立高等小学,任校长。民国13年,在省立第一甲种农业学校蚕科任教员、主任,凤阳省立蚕桑学校校长。民国14年,在临淮关创建私立正德中学,任校长。民国16年,任宿县省立第四职业中学校长。民国17年,北伐军迅速向皖北推进。稼书在蚌埠参与组建国民党市党部,任委员。配合北伐军惩办了劣绅高蔚轩。不久,直鲁联军反扑,蚌埠沦陷,稼书遂流亡江南。
北伐战争胜利后,稼书于民国18年回五河任县教育局长。创办县立女子完全小学。
民国22年,到江苏江宁县朱门镇任农场场长,从事农业技术普及工作。抗战前夕,任国民政府经济部采金局技正。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去重庆,任国民政府财政部国库署简任专员,从事救济和金融工作,直至重庆解放。
建国初,参加中央人民政府财政部西南财政人民训练班学习。1950年,调至重庆大众农场任技术员,后又在重庆市某私立会计统计学校任教。1951年,因年老体弱,退休回故里。1967年病逝。
谢三姐
谢三姐(1898—1968),原名毓芳,五河谢家庙人。青年时信奉佛教,后入“三元教”。擅口技,能用山西口音扮作两人对话。周围村民视其为神的化身。
民国28年(1939年),日军侵占五河,乡村农民为保卫家乡纷纷拿起红缨枪、长枪等武器成立红枪会,三姐遂被浍南地区红枪会推为首领。翌年,三姐受开辟抗日根据地的中共干部的影响和教育,主动帮助送公粮,掩护干部。一次,保长张之久带领红枪会会员逮捕了灵南区员李荣扬,诬为坐探,吊打审问,并声言第二天将其处决。三姐得知后,立即带领天台村的红枪会找到张之久,要求放人。三姐说:“你把八路军的干部杀了,八路军能饶你吗?依我看,不如把李荣扬放了,免得伤了和气出岔子!”张之久仍拒不放人。三姐最后把自己的儿子留下作为人质,李荣扬始得释放。第二天,三姐派人将李荣扬送到安全地点胡集。
民国35年8月,国民党军队进犯县境,三姐全家被接往洪泽湖附近的临河头居住。翌年,三姐带领全家回到五河。
1952年,任五河县县长的李荣扬为报答救命之恩,将三姐的儿子接到自己家中,送他进中学读书。在历次政治运动中,由于三姐多次到县据理力争,幸免被戴上“反动道会门头子”的帽子。1968年2月9日病逝于家乡。
杨德翘
杨德翘(1905—1969),字羽尧,五河县皇庙乡人。民国15年,在凤阳省立第五中学任教,参加中国共产党。翌年自首,加入中国国民党。不久,任国民党五河县党部清党委员会委员。是年8月,考入南京中央大学。

民国20年,“九·一八”事变后,全国震动。德翘参加“中央大学学生抗日救国会”,并组织和带领同学走向街头,发表演讲,唤起民众抗日。是年9月28日,德翘以学生会主席身份率领中央大学及由沪来南京的各大学请愿团千余名学生就“东三省问题”赴外交部请愿。因部长王正廷不亲自接见,学生群情激愤,高呼口号,蜂拥入其办公室,以红墨水瓶掷伤其头部,一举捣毁外交部。事发后不久,德翘被首都(南京)卫戍司令谷正伦关押。12月初,“北大南下示威团”(中共地下党领导)代表提出“释放以共党名义而捕去的中大抗日救国会负责同学杨君”等六条要求。由于当局慑于学生运动的压力,德翘经托国民党高级将领刘和鼎保释出狱。
德翘出狱后,住南京“百事亭”刘公芸寓所,闭户自学,以备参加出国留学考试,并兼刘公芸的家庭教师。后在国民政府实业部任职。不久,以中国代表团秘书身份赴日内瓦出席世界第十五届劳工代表大会。民国23年,德翘取得半自费资格赴英留学,在伦敦大学经济系学习,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著有《经济学史》一书。
民国28年,德翘回国后,旋被推荐任重庆市党部执行委员和重庆大学教授兼训导长。民国30年3月25日,陪同校长叶元龙率学生代表前往中宣部次长陈布雷公馆,质问何故阻止师生为马寅初先生祝寿。但在举行“寅初亭”奠基典礼时,德翘却又带头退席,其他教授也只好站起来,跟着退席。
民国30年,德翘前往兰州,任甘肃省党部书记长兼国民政府高等考试兰州区(含甘、宁、青三省)典试委员、《甘肃国民日报》社长、中国新闻协会理事长。民国34年秋,任宁夏省教育厅长、省政府委员。翌年9月,受中央信任总局长刘公芸推荐,任上海市经济专门调查委员和中央信托局贵阳分局经理。民国37年秋,调任重庆市信托局经理兼中央银行重庆分行经理。至此,德翘弃党政重操金融本行。1949年底,重庆解放,德翘将信托分局和中央分行的固定财产及金库黄金白银开列清册,报请市军管会接收。由于财产和帐册保存完整,受到军管会代表的表扬。1950年春,被派赴西南人民革命大学研究班学习,结业后分配到四川省南充大学任经济学教授。3月,调任南充川北行署财经委员会秘书,后调到重庆市土产公司工作。1969年,德翘身患胃癌,病逝于重庆。
樊震球
樊震球(1915—1982),原名友勋,五河天井乡人。民国30年(1941年)参加革命,受党组织派遣赴日伪占领地区做开辟工作。翌年,任泗五灵凤县时渡乡长,多次率领乡队武装配合主力击退伪军的“扫荡”。民国3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震球机智勇敢。一次,他乘恶霸地主陈志纯为其母送殡之机,带领数人化装成“烧纸”模样,潜入陈家将其抓走,收缴了8支好枪,数十发子弹。是年秋,又带领乡队20多人,突然袭击作恶多端的土匪武装,缴获枪支十多支,处决了匪首邵学深、朱东厚等人。百姓称赞“樊黑虎”为他们除一大害。

民国34年,震球在任天井乡长和浍北区长期间,曾多次率领区、乡队配合新四军主力拔除日伪军据点。一次,一夜之间连续攻占长直沟、关老庙、虞姬墓、凤凰山4个伪军据点。
民国35年秋,国民党军队进犯五河,震球随县委撤至山东解放区。翌年,和其他南下干部一起重返淮北,任天井区区长。民国37年2月,震球率领区队武装围攻盘踞在朱圩的还乡团,击毙“小秤砣”郑亚东等10多人,解放了朱圩等地。
建国后,历任县建设科长、县治淮总队长、副县长兼水利局长、县治淮总队党委书记等职。在修建五河淮浍分洪闸时,他带病亲临工地指挥。在“文化大革命”期间,曾带领民工赴江苏泗洪开挖怀洪新河,与民工同吃同住。1982年9月6日病逝于五河。
钟家庆
钟家庆(1937—1987),祖籍五河县钟阳集。民国26年12月4日生于安庆市。

1956年,家庆毕业于芜湖一中,并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数学专业。1962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成为华罗庚教授的研究生,从事多复变函数论的研究。“文化大革命”期间,任教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系,后又转任清华大学数学教研室教师。他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并抓紧时间继续钻研多复变函数论。1978年,家庆重返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致力于复几何的一些基本问题的研究。他研究方向甚广,重点在于多元复变函数论,复流形与微分几何。家庆在这一国际数学发展的主流上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其代表性贡献是:关于紧致黎曼流形上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特征值,获得了最佳估计。家庆还与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莫毅明教授合作,证明了全纯双截曲率非负的紧凯勒——爱因斯坦流形必为厄尔密对称空间。
1984年,家庆加入中国共产党,后来并被评为优秀党员。由于在多复变函数论与微分几何方面取得了杰出成就,被提升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研究员,担任函数论研究室主任,并被评为博士导师。曾应邀3次赴美,先后在斯福坦大学、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哈佛大学、哥伦比亚大学从事研究工作,进行学术合作与交流,得到同行的高度评价。1987年2月,家庆以高分荣获首届“陈省身数学奖”。是年春,家庆应邀在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访问。4月12日清晨,因心脏病突发猝然逝世。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人物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