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科技团体科学技术学会、协会和研究会,都是科技普及的基础。1957年4月,本县成立了农业、医药、理化3个学会。这是最早的科技群众学术团体。学会任务:一是宣传普及科学常识,二是开展科学研究。1959年后,由于“左”的错误路线干扰,学会活动转入低潮。
1961年,宣传贯彻党中央《科研工作14条》和周恩来、陈毅在全国知识分子会议上讲话,学会组织有所发展,不久新建起工交学会,畜牧兽医学会、水产学会、护理学会、林业学会、中医学会。对原有三个学会,分别进行调整充实。“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各学会陷于瘫痪。
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后,科学的春天随之到来。1979年,县科学技术协会重新建立起来,所属各学会如农业、水利、工交、医药、数理化等科技群众团体相继建立。1983年5—10月,新集、沫河口、浍南、朱顶、刘集、城郊、城关镇等区、镇社会科学普及协会也先后成立。至此。城乡科学普及活动如雨后春笋蓬勃开展起来。
到1985年底,全县共建立起各种学会21个。是年,县科学技术协会对所属学会进行组织整顿:首先,改选理事会,基本上改变了过去那种任期长、年龄过大、兼职过多、调动频繁、理事不理事等现象;其次,明确工作任务,是要围绕经济建设、科研、教学、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各种形式的学术活动,以提高会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河县科学技术学会概况表

二、科技活动
编印科普资料本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成立后,主要任务之一是紧密结合党的中心工作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宣传。1958年,编印和转发科普资料9种,约13万份;编写黑板报、墙报214期。1966年,编印《五河科技》、《科普宣传》等不定期的活页资料124期。1971年,编印了《五河县14年气象资料》。1975年,县、区开办“科普园地”,编印《科普资料》、《五河科协》345期,编写各种科普资料3700份。1976年,编印《五河县农业气象服务图表》发至社队,对农民掌握各种作物播种期、防旱排涝、田间管理、及时收割有重要参考价值。1982年,编印了《五河县农业气候资源分析及利用》、《五河县二十四节气象资料》。1983年,编印出《五河县六百年自然灾害志》、《淮北地区油菜播种期和越冬期气候条件的初探》。
科技讲座1958年,全县发展科普会员597人,建立科学技术知识普及宣传站和科学技术知识宣传队,成员共734人。举办科普讲座2131场,听众达9万人次。开办定期广播技术讲座193次,听众20多万人次。
1963年,县科技协会首次邀请外地学者来五河讲学。1966年,各级科普协会采取报告会、讨论会、广播会等各种形式宣讲科学知识,并开办科普夜校546所,入学听讲者达23.7万人次。
1978年,县委两次发出通知,要求各区乡和工厂建立科普协会。是年,先后组织有关秋种、田间管理、土壤、肥料、杂交水稻、水产养殖、卫生防疫等报告团12次,举办讲座100多场,听众7000多人次。1981年4月,科委、科协、县水产局、水产学会组织水产养殖技术报告团,分别到各区讲授养鱼、河蚌育珠知识,直接服务生产。是年9月,中医学会请蚌埠市中医学会理事长吴伟秀、蚌埠医学院讲师徐保圻来五河讲学。
1983年7月,县科协发现农村农药中毒事故较前明显增加,主要原因是农药品种增多,农民缺少使用和保管知识。县医院仅3—8月份就收容农药中毒病人109人、死亡15人。于是抽调科技人员组成报告团到各地宣讲“有机磷农药中毒及抢救办法”。是年,县科协和水利局、水产学会举办水产养殖业训练班,邀请上海市水产学院教授和蚌埠市水产局工程师来讲学。水利学会还请宿县地区水利工程师来讲“环氧树脂在水利建筑上的利用”。
1984年5月,科技协会和建筑协会邀请四川省建筑科学研究所工程师徐善藩来作“空心砌块抗震”的学术报告。1985年,科技协会和中医学会先后邀请苏州医学院中医科主任卢君健教授、苏州传染病院中医主治医师周侣安来县作学术报告。是年,各学会还采取学术会议、座谈会、专题讨论等形式进行学术交流。
科技展览1964年,全国科协寄来100套植物保护图片,县科协配合农业局、教育局、卫生局、水利局、工业局组成农村科普宣传队,带图片赴全县农村展览。翌年,在文化馆举办“五河县科学实验成果展览会”。1966年,各级科技协会举办各种科普展览12次,接待观众9.84万人次。是年,县科协组织举办“五河县小麦生产及农业丰收典型展览”,“破除迷信展览”、“卫生防疫保健挂图展览”,先后到城乡各重点大队巡回展出。其中“破除迷信展览”在县文化馆展出5天,颇受欢迎,接待观众达3.1万人次。
1979年,举办破除迷信、预防猪疫、植物保护、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安全用电、计划生育等挂图展览37次,接待观众5800人次。
1981年,组织科教电影队,先后到各区、乡巡回放映50多场,观众达23万人次。1983年,县科协放映队又到新集区放映科教影片。
三、科技服务
科技情报1984年底,县科委成立了科技情报科,组织力量把原有库存的图书、期刊杂志、交流资料、科技档案加以整理,建立资料室,清理出的资料、图书1万多册,交阅览室对外开放。是年,还收集农村实用技术资料,编印《农副产品加工新技术》一书,为农村致富提供信息。
本县科技信息网络,1985年开始逐步建立。县以下主要通过8个区的科技区员,联系各乡、村和专业户,加上情报科直接掌握的20个科技专业户和长淮乡科技基点,形成全县范围的信息网。县城则主要以各主管局、企业厂矿为重点加强联系,交流信息。对外主要是与省内有关市、县科委和省外的北京、上海、河北、山东、浙江等20多个省市的有关大专院校、科研所和生产厂家挂钩,以获取信息,并及时对下传播。是年,创办了《五河科技报》,每月10日即发一期“科技信息”,先后印发28期,每期即发150份。还创刊编印《五河科技》两期(小麦专辑),寄发本县区、乡、村专业户,对小麦生产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科技咨询1984年10月,县科委配合县经委、县工学会有关单位,对本县工业生产现状进行了调查研究,针对各厂急需解决的技术问题,邀请12名工程技术人员进行实地考察,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是年11月上旬,县科协、县兽医学会组织有关人员赴山东诸城县进行为期10天的考察。学习他们抓好粮食转化,大力发展畜牧业的经验,写了调查报告,提出了7项咨询意见。
1985年,开展为用户提供信息咨询。大部分是用户上门要求咨询,也有深入基层进行实地咨询。先后到过化肥厂、仪表厂、电器厂、煤球厂、中心站、长淮乡、双庙区,参加咨询工作的50多人次,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是年,还组织本县50多个退休、在职专业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组成动力组、机械组、电器组、无线电组、工艺美术组和维修门市部,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技术咨询、技术服务,为企业和用户解决不少技术难题,创直接经济效益2万多元、间接经济效益20多万元。县科协还为发展本县农村商品经济献计献策,与一些学会一起开展乡村技术改造与革新可行性论证报告,有三项被评为蚌埠市科技系统科技咨询服务优秀奖。
气象观测1956年11月1日起,县气象站每日4次观测,观测项目为:空气温度、空气湿度、云能见度、天气现象、风向风速、降水量、蒸发、积雪。1957年8月起,增加地区最高温度、地面最低温度的观测。1958年起,增加曲管地温观测。1961年1月起,增加日照、冻土的观测,增加OBSER合肥小图报任务(此项任务1962年3月15日停止,1973年恢复)。
为加强气象工作,为经济建设、国防建设服务,1969年县气象站增加向OBSER南京空军、OBMN南京民航和OBSER蚌埠空军拍发航空报和危险报任务。同时还向OBSER南京气象台拍发雨量报。是年,还增加雨量计、温度计、湿度计和电接风向风速仪的观测,开展了天气预报和服务工作。1981年,增加拍发台风试报任务。1982年,又增加向省台拍发重要天气预报任务。
80年代县天气预报的主要工作是:接收大台天气形势广播,绘制简易天气图;接收欧亚实况广播,绘制天气实况图;点绘历史曲线图;利用传真机接收北京、上海、合肥、东京的天气形势分析图,物理量预报图、降水落区图、雷达回波图;利用高频电话与省地气象台会商。
科技培训1958年,开办科普夜校(培训班)312个,培养农民技术员1.4万人,一度出现了“科普热”。1966年,各级科技协会开办科普夜校(培训班)546个,培养农民技术员23.7万人次。1975年,在朱顶区西堌大队举办农村沼气技术骨干培训班。翌年,在县菌肥厂举办土壤化肥技术培训班。
1979年,科学事业发展走上新阶段。是年,举办各种类型科普训练班856期,培训农业技术员达5.8万人次。1984年8月上旬,县兽医学会根据本县湖水草多面积大适宜发展水禽业的特点,先后到8个区举办科学养殖水禽培训班,培育水产养殖技术人员420人。是年,刘集区科协组织技术人员,分乡进行一技一训,重点传授小麦良种更新、合理增施肥料、油菜栽培及壮苗越冬技术,培养乡村干部、知识青年和农民技术员共825人。城郊区先后举办实用性较强的培训班7期,推广了长毛兔、瘦肉型猪、免耕小麦、农作物病虫害防治、种好西瓜、使用省柴灶等科技知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