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五河县科学技术协会1956年10月,经过半年多时间的酝酿和筹备,县委在县城召开了县、区、乡三级干部会议,宣布成立县科学技术普及协会,由胡德文等13人组成。主席1人,副主席3人,委员9人。配备专职干部3人。翌年9月,召开科协全委扩大会议,讨论制定本县发展科技第一个五年计划。1958年10月,更名为五河县科学技术协会。
1963年4月,在县文化馆召开五河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二次代表会。出席代表97人。会议选举出第二届委员会,由李济德等15人组成。主席1人。副主席14人,委员10人。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科学技术协会濒于瘫痪。1969年7月,县科学技术协会撤销,并入五河县农林水服务站。1972年5月21日,县成立科技小组,属县革命委员会生产指挥组计划小组领导,负责管理全县科技工作。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以后,迎来了科学的春天。1978年元月,科学技术协会恢复建制。
1982年元月15—16日,在县城召开五河县科学技术协会第三次代表会。出席代表256人(男238人,女18人)。其中区、社分管科技工作的领导干部50人,区、社科技人员13人,农民技术员14人,技术革新能手19人。会议选举出第三届委员会,由孙健等33人组成。设主席1人,副主席1人,常委9人,委员22人,下设办公室。
五河县农业科学研究所1974年10月成立于新集区新集乡新台村北张家沟畔,担负农作物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推广等科技课题的研究。职工26人,其中所长1人,技术干部2人。试验基地88亩,建筑面积384平方米,种畜4头。是年,部分公社成立农业科学试验站。1976年,学湖南华容县经验,大队成立农科队,生产队成立农科组,全县形成“四级农科网”,主要任务是种好三田(种子田、试验田、丰产田)。1978年后,试验基地为100亩,职工50人,其中所长1人,技术干部6人,拥有小型四轮拖拉机1台、九行播种机1台、潜水泵3台、深井1口、电力灌溉站1座,水牛4头、加工机械设备动力26千瓦、小型脱粒机1台、电烘箱1个、高压输电线路1公里、水泥晒场200平方米,并有良种仓库、种子室、贮藏室及职工住房等,建筑面积共1309平方米。
建所以来,从事小麦、大豆、水稻、玉米、油菜、山芋、棉花、花生主要作物的良种引进、新品种培育和栽培技术试验研究,取得科学数据以确定推广应用的价值。这些年来,推广的小麦良种有博爱74—22、郑引1号、马场2号、郑州741、安农2号、徐州211,大豆良种有跃进5号、徐州5号、阜地244、五河大豆,水稻良种有汕优63、汕优64等杂交稻和密阳23,油菜有庐江75—1、甘油5号、滁油193,棉花有徐州553、泗棉2号。开展了小麦、大豆、水稻增产措施研究,取得一定的科学数据。如微量元素锰、硼、锌、铜、稀土在小麦、水稻、大豆等作物上应用,都有不同的增产效果(唯稀土对大豆无增产效果)。
五河县植保站1958年在新集小农场赵台子始建治蝗站,有技术干部3人。1961年改为病虫测报站,站址移至城里,有技术干部2人。是年,建起试验室2间,仪器基本完备。1970年,改为五河县植保站,设于农业局,职工20人,其中站长2人,技术干部8人。主要进行植保、病虫测报、蝗虫观察工作。70年代,县、区、乡三级植保组织均建立,直接为农民提供植保技术服务。1980年曾使用飞机喷撒药物防治粘虫。1985年,安徽省在本县建立淮北蝗虫中心监测站,服务范围涉及五河、泗县、灵璧、怀远、宿县、嘉山、天长、凤阳等县。现植保站、测报站、植检站、治蝗站、植保服务公司已合并,改为五河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五河县土壤肥料站1959年3月7日始,用28天,在全县范围内进行一次全面土壤普查鉴定,共分析15个土类,写成《土壤志》。1981年,在县农业局建立土壤肥料站,有职工6人(均为技术干部),建试验室2间。是年3月,进行第二次土壤普查,经过培训试点,外业调查、化验分析,普查土壤面积214亩,摸清了全县7个土类、16个亚类、49个土属、87个土种理化性状,写成《五河土壤》,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依据。现有观测点20个,每年进行1—2次观测。近年来根据本县各种土壤含肥份量,推广配方施肥,增施磷肥,增产效果良好。还与安徽农学院、中国科技大学等高等学校合作,用稀土对小麦、水稻作喷撒试验,获重大科技奖。
五河县良种示范繁殖农场农科组有大专毕业生8人,其中农艺师、畜牧师3人。并有科研室3间,有发芽箱、烘干箱、天平、土壤速测箱等农技试验和检测的仪器多种。每年建立穗(株)行圃10—20亩,穗(株)系圃50—100亩,原种圃300—500亩。通过三圃试种观测选择,场内全部繁殖高级良种,并供应农村种子队原种,成为全县良种繁殖中心。1985年,繁殖小麦良种达540吨,大豆良种140吨,为实现全县麦豆良种化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荣获国家农业部表彰,被授予农场“全国先进单位”称号。
五河县农机研究所1977年3月,以五河农机一厂为主成立五河县农机研究所。主要任务是研制生产小四轮拖拉机、插秧机等农业机械,为本县农业现代化服务。但因经费和技术问题难以解决,不久即解散。
五河县粮食仪表科研组1980年,县粮食局成立粮食仪表科研组,并设有粮食仪表厂。主要任务是研制生产粮食测水、测湿、测温等仪表,为科学保管粮食服务。1983年停办,仪表转让给五河县仪表厂。
五河县气象站1956年10月,始建气象站。站址在杨庵农场,站号58192。位置为北纬33°11′,东经117°57′。1960年7月,迁至县果园场(城南旧县湾),改为五河县气象服务站。位置为北纬33°09′,东经117°57′。1971—1975年,采用民办公助办法,先后在双庙、刘集、小圩、沫河口、浍南、新集、朱顶7个区所在地的中学建立了气象哨。并在刘集乡小范村、天井乡小吴村、新集乡三岔村建立了以老农为主的气象顾问点。1979年,县气象站改为气象局,下设预报,观测、农业气象三组。1983年,又改为气象站。
五河县地震台1975年始有群众业余地震测报。是年秋,县成立专业地震台,进行地震记录,并在新集、沫河口、小圩等中学设立测报站。1976年,成立五河县地震办公室,负责全县地震测报。1979年,在朱顶区大巩山建立地震遥测台。1984年,在大巩山与硖石之间,东经117°18′、北纬33°04′27″处建立皖11号观测井,是安徽省三口重点观测井之一,自动观测记录地下固体潮即水位变化,每天用电报向国家地震局和省地震局报数据。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