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建国前粮油市场
清末、民国时期,本县由于水路交通方便,一度成为皖东北粮食集散地。城厢顺河街、凤仪街和大中市,粮行林立。开业较早的有陈万兴、邓广泰、邓九和、丁正昌、永康等几家大粮行和一些小方字行。民国18年(1929年)后,随着蚌埠宝兴、信丰面粉厂的兴建,新诚、王复泰、陈兴盛、孙恒昌、余恒隆等粮行又相继而起。粮行业由过去的20几家迅速增加到70余家,小方字行40余家,从业人员近500人。另外还有许多摆米匾的,以小型量具供应当地居民。沿淮河、浍河的临北、顺兴集、毛滩集、安淮集、钟阳集粮油交易也十分兴盛。临北有粮行8家,毛滩集有粮行3家,顺兴集有粮行6家,每年成交量也在1000石左右。一般集镇都有一两家粮行。民国年间全县约有粮行150余家。
陈万兴粮行设在顺河街,是五河最大的一家粮行。开业于清光绪年间,曾领有户部牙帖(相当于今营业执照)。开业初生意并不兴旺,传至其孙陈寿琛时,适蚌埠宝兴面粉厂兴建,生意兴盛一时。加之陈寿琛为人诚实,讲究信用,一时南北粮商慕名而至。天津树德堂、北京福禾兴、西安幸成宣、上海华丰和广州客商,多年都与万兴行往来。蚌埠宝兴粮商更是常住该行。因此,交易量大增。旺季时,仅代宝兴厂购买的小麦,每天达1500包。平时,每天交易额10—20石。获利在5000元左右。该行善于掌握行情,灵活买卖。在行情大起大落时,“宁买迎头涨,不买当头跌”。凭此,该粮行在同行业的竞争中,始终领先。至1939年日军占领五河时,随告结束。
本县粮食贸易以小麦、大豆为大宗。小麦一般销往蚌埠、靖江、济南、烟台、上海等地。大豆、瓜子则销往上海、广州、开封、包头、常州、无锡等地。有的并出口至港、澳和南洋。民国22年(1933年)本县外出的贸易粮,有小麦2610石、黄豆2420石、绿豆770石、高粱1840石,总计7640石(约1125吨)价值2.4万元。经过五河市场外出的粮食,地处浍河、沱河、潼河上游的宿县、灵璧、泗县则沿河而下;地处淮河下游的双沟、盱眙,花园嘴的粮食则沿河而上。还有陆路来的均集于城厢,形成粮食贸易高峰。年贸易量最高达4万石(约6000吨),仅小麦一项,年最高贸易量达3万石(约5100吨),年最高经营额约120万元,获利七八万元。民国28年(1939年)县城沦陷后,本县粮贸一度萧条。
粮行的资金管理,粮行本身没有流动资金,主要是代客买卖,收取佣金。除牙帖税外,行内实行拆帐制,即佣金分成制。粮行佣金为六分,(6%),一般行东分四成,经理、司帐各分一成,其他二把、三把接能分其余四成。由于粮行生意季节性强,佣金收入也不稳定,有的月份几十元甚至上百元,有的月份仅几角钱。
油脂,油料贸易不如粮食集中,量大,多为分散贸易。城厢有邓楚湘、吴翠西、盛立亭、陈希真等人开的酒油行近10家,年经销油脂在30吨左右,还有冷恕臣、褚子寿、彭毓华等人开的油坊,生产麻油、豆油,每年产10吨左右。除供应本城外,还外销至蚌埠、扬州、常州、无锡等地。外销的货源,多来自邻近和申、马、樊集等地的坊主。农村和小集镇,多有富户开设的油坊。新集谢台谢宪平油坊,名满乡里,每年新集四乡农家收的芝麻大都存到该油坊。常年生产的有4盘榨,高峰时有6盘榨,每年消耗油料25—35吨,产油达10—15吨。
二、建国后粮油市场
建国后,本县粮油外销由政府控制,市场贸易仅限于县内的城乡交换。城乡私人开业的小粮行依然存在。县城还有“双盛”、“全盛”、“同济”、“华同”等粮号和民政部门扶持的军属粮行。他们本着“立足本地,兼顾外商”的原则,进行市场粮油交易。双盛行为界沟人马开珍等人开设,代客售粮,机关单位拨出的公粮,不易运输的即存该行由其代售。全盛行为泗县草沟人顾淞平开设,亦代售机关学校拨出的公粮,同济、华同为老粮行从业人员组成。靠对外地关系贸易量较大,1950年成交额50吨。1950年成立县粮食公司,成为第一家国营粮食企业,同时国家又委托城乡供销社代购代销粮食业务,国家机关、驻军、学生和城镇大部分居民的口粮,基本由粮食公司和供销社供应,粮行的贸易大为减少。1951年在“内外兼顾,城乡交流”的方针指引下,由老粮行从业人员组成城关粮食交易所,从事城关地区粮油和土杂产品交易,成为县内第一家集体经营单位。是年,夏收后,外地客商纷纷来到粮食交易所,洽购小麦,但地方政府已对粮食外运实行控制。为了搞活城乡交流和解决资金不足问题,旋即组织6家联购(粮食公司、土产公司、百货公司、烟酒专卖、新华书店、粮食交易所),解决夏粮收购问题。是年6月废斗改秤,国庆节又实行改秤降价,很受市民欢迎。1953年11月全国实行粮油统购统销后,本县随即取消了粮油自由市场。除农村仍由供销社代购代销部分粮油外,粮油统由粮食部门经营,至此,已形成完全由国家经营的统一市场。
1961年,在三年困难时期后,县内又开放了农村粮油自由贸易,群众称之为“小市场”,以进行农户小量的粮油余缺调剂。1966年后,批判“三自一包”,粮油市场又被取消。70年代,农村粮油集市贸易时收时放。1978年以后,全县城乡集市贸易才正式开放。城关和农村集镇均设立了粮油交易所,进行适当管理。城关和新集还辟有粮油一条街。是年,仅国家粮站就在市场上收购粮食3440吨,连同群众之间的交换,年贸易量在1万吨左右。进入80年代,由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推动,农业丰收、农民手中余粮增多,1982年由粮贸市场收购粮食4120吨,1983年达5550吨,1984年收购6940吨。农民手中仍有约5万吨余粮。通过农贸市场销往江、浙近1万吨(主要是大豆),各地还都出现了“卖粮难”。1985年,提倡粮食消费,发展食品工业,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农贸市场贸易量近2万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