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人口发展本县人口,宋、元两代没有记载。明代至清初的几百年间,由于逃丁税、饥荒、疫病流行等原因,人口出生多存活少流亡多,一直呈减少趋势。有些时期,后代因袭前代人口多年不变,没有精确统计。直到清光绪二十年(1894年),才有户数、人口、男女等分项材料。
明代洪武初年,由苏州移民来五2.8万余人。本地原有人口数字。则没有资料记载。至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全县编造户口,有20873丁。成化六年(1470年)统计,全县有2488户,21739丁;至隆庆四年(1570年)的100年间,减少至11035丁。迨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全县编户仅有6210丁。未300年而人口锐减2/3。“其迁徙流亡,凋敝不堪之情,可以概见。”
清代顺治三年(1646年)旧志原载全县人口共6761丁,顺治五年(1648年)审除故绝逃亡,全县仅4373丁。至顺治十五年(1658年)审增190丁。康熙十年(1671年)全县仅有2495丁。这是本县自明代以来人口最少的时期。后经多方招抚复业,共得243名,康熙十六年(1677年)又审增84丁。康熙二十年(1681年)并入洪塘卫所,增人756丁。但至嘉庆六年(1801年)全县仍只有2597丁。经过清代200余年的缓慢发展,至光绪二十年(1894年)统计,全县15163户,77830人。其中男43555人,女34275人。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再统计时,全县已有16244户,83242人。10年间增加5412人。
民国初年因袭清末人口数未变。民国17年(1928年)统计,全县有22640户,127635人。其中男70200人,女57435人。民国35年(1946年)全县有26449户,137235人。18年间经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户口增加3809户,人口增加9600人。人口为高出生,高死亡,低增长类型。建国后,由于国民经济的恢复与发展,生活和医疗条件的改善,人民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出现了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的类型。建国初期,人口增长比较平稳。1949—1959年人口自然增长率均在10‰以下。1951—1956年出现两个生育高峰,自然增长率分别达到30‰和37‰。50年代末和60年代初,由于“左”的影响,人口出现了负增长。1958年为-15.6‰,1960年为-99.21‰。“文化大革命”期间,人口生育处于完全失控状态,又出现了一个生育高峰。1965—1975年的11年间,人口增加13.1万人。平均年自然增长率高达3‰,1969年最高达47‰。1978年以后,由于进一步贯彻执行计划生育政策,人口增长速度迅速下降,1978—1985年的8年间,人口增加3.59万人,平均年自然增长率为12.8‰。1983年以后,年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下。
1964年第二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户数76208户,人口316826人(减除了划入固镇县10个公社人口);1982年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全县有户数102645户,人口518371人。第三次普查与第二次普查人口比较,户数增加26437户,增长34.7%;人口增加201545人,增长了63.61%。
1985年全县有户数112443户,人口540428人。其中男279477人,女260951人。

五河县明清民国时期人口统计表

五河县历年人口概况表

二、人口密度
明、清时期,因县境面积不详,人口分布和密度无从计算。
民国时期,本县面积为793平方公里,以民国17年人口计算,每平方公里161人,民国35年增至每平方公里176人。
建国后,1949年全县面积1838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203.6人。1965年全县面积1580平方公里,每平方公里214.8人。1985年增至每平方公里342人。在县治区域内人口分布不均衡,一般以沿淮地区人口较密,山区和沿浍地区人口较稀。沿淮的新集区每平方公里405人,沫河口区每平方公里308人,城郊区437人。浍北的刘集区每平方公里198.3人。朱顶山区每平方公里250.6人,浍南区240.6人,双庙区278.2人,小圩区283人。
三、人口变动
自然变动明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本县有人口20873丁。至崇祯十一年(1638年)全县尚有6210丁。旧志称:“实缘邑号水乡,小民生齿有减无增,未三百年而减少三分之一。”实则减少一半还多。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全县有6761丁,比崇祯年代略有增加;但至顺治五年(1648年)人口又有减少,仅有4374丁,减少1/3。其后,本县人口即进入缓慢增长时期。顺治五年至十五年的10年间,增人190丁;顺治十五年至康熙十六年的20年间,只增人84丁。经过清初几十年发展,尚未及明末人口的一半。
考诸明末,清初这一历史时期,本县人口减少和发展缓慢其原因有二:一是兵燹战祸使大批人民迁徙流亡:二是自然灾害严重,水旱病疫,人民非死即亡。明末的农民起义,五凤一带多有起义活动。清兵入关后,淮扬地区又是抗清活动的主战场,这样战祸连年,民不聊生。明崇祯十一年(1638年)至清顺治三年(1646年)的8年中,大旱2年,水灾5年,仅一年雨水正常。其中大饥,发生人相食者2年。从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至康熙十六年(1677年)的20年中,大旱蝗灾5年,黄河、淮河决堤和严重雨涝等大水灾者13年,雨水正常者仅2年。其中顺治十八年大旱,赤地千里,颗粒无收。因此,人民或迁徙流亡,或死于灾疫。这处于清王朝政治稳定时期尚且如此。其他时期概可想见。
建国后,全县人口进入稳定增长时期,至50年代末,60年代初人口变幅较大。1959年全县人口410015人,1960年全县人口347397人,相比减少62618人,其中死亡41829人,死亡率为120.45‰,人口自然增长率为-99.21‰。1980年以后,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下,出生率控制在15‰以下。1978年至1985年的8年间,平均每年出生人数7841人,年平均出生率为150‰;平均每年人口增长数5490人,平均年增长率为10.5‰。
机械变动本县人口迁入迁出变动较大的有两次,一次是明洪武初年,朱元璋从苏州迁庶民2.8万余人来五河,使本县人口有了充实,这是迁入;二是建国后,1958年从本县调出青壮年23024人,以支援合肥、两淮煤矿、蚌埠、马鞍山、甘肃等地的工业建设,这是迁出。建国后的其他年份,人口的迁入迁出基本持平,一般迁入略大于迁出。1980年迁入9636人,迁出5972人;1983年迁入5934人,迁出7285人;1985年迁入9956人,迁出8153人。
五河县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示意图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