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粉团洲(长淮卫)
今蚌埠东郊长淮卫镇,在隋唐时期是淮河的水中之洲。因该洲多质轻色白的细沙,一遇风起,便成团飞舞,故称为粉团洲。后经黄河夺淮,泥沙淤积,沙洲和淮河南岸连成一块,发展成为北临淮水的沿淮集镇。
《凤阳新书》记载:五代末年,周世宗柴荣率兵南征濠洲(即今临淮关),夜取粉团洲,令士兵乘橐驼(骆驼的一种),高举灯笼火把,远观如银龙飞舞,势不可挡。守卫粉团洲的兵士大都是南方人,未见过橐驼,皆以为神兵天降,不战自溃,粉团洲一夜失守。宋代诗人苏轼三十六岁时去杭州,乘船沿淮而下,路经粉团洲,触景生情,吟出了“十里清淮上,长堤转雪龙”的诗句。明初皇帝朱元璋在凤阳建中都城,定粉团洲为中都八卫之一,并根据苏子瞻的诗句,改粉团洲为长淮卫。从此,长淮卫一名沿用至今。
粉团洲设卫以后,指挥、守备、总兵等朝廷命官云集,不久筑起城墙,开凿了护城河。随着居民的聚增,庵观庙宇也应运而生。首先在东西南北四门内跨街建起了魁星阁、玉皇阁、火神阁、三皇阁;在十字街北增修了文昌阁。接着在城内兴建了城隍庙、镇淮楼(玄帝庙)、文昌宫、地藏庵、财神殿、娃娃阁、巧神祠、前庵、后庵等许多庙宇。其中,城隍庙规模最大,气势宏伟,雕塑精湛,壁画辉煌。城隍老爷塑像为檀香木所雕。另外,又在卫东三里盖起了东岳庙,卫西三里盖起了西岳庙,城北淮河岸边盖起了水洪庵和大王庙。每逢夕阳西沉,落日余辉将河水照得彤红,成群乌鸦来回盘旋于淮水之上,待暮投林,组成一幅“长淮晚眺”的景色。
凤阳府在蚌埠集设立官仓后,淮北各地及蚌埠集官仓的粮食均由长淮卫运往凤阳。官府将凤阳凤凰山经马丘(今崂山)通往长淮卫的一条小河凿宽凿深,并修大桥一座,下可通三道桅的船(今桥基尚在)。同时,在小河两岸遍植杨柳桃杏,将长淮卫装点得更加绚美。商贾、大族争相来到长淮卫,占据庙宇。其中,城隍庙被高都堂霸为家庙,玄帝庙被骠骑将军孙恪(明燕山侯孙兴祖之子,兵部尚书单安仁女婿)占为孙家家庙,后庵被俞家据为祠堂,水洪庵被朱家立为祠堂。城东北建一大花园,称为莫家花园;城南二里,运粮河边建一大花园,称为苏家园,并挖有七十二口浇花井。后,朱元璋将苏家园改为御花园,园内遍植桃杏,又称桃园。从此,长淮卫成为风景秀丽的沿淮重镇,一些文人墨客游览长淮,留下了可贵的诗篇。
在明代,长淮卫出了两个有名的人物。一是兵部尚书单安仁,家居卫西二里西岳庙旁,今孙嘴子村。单死后,亦葬在故乡。二是与单安仁连亲的明代燕山侯孙兴祖,孙的长子孙恪后封为骠骑将军,死后亦葬在故土。长淮卫古镇名胜古迹甚多,但因地势低洼,常受水患,绝大部分未能留存。1976年在挖新河时,于卫东大队6米以下的土层中发现有明代的碗筷、锅台、棺木等。1979年,又发现明代奋勇将军怀远侯孙安墓碑,至1982年,在财神殿附近挖掘出古旗杆座一个。
十王四妃墓
今蚌埠郊区长淮卫镇东二里处,原为明代所建十王四妃墓地。
十王,即明太祖朱元璋叔父寿春王及其长子霍丘王、次子下蔡王、三子安丰王、四子蒙城王,霍丘王之子宝应王,安丰王之子六安王、来安王、都梁王、英山王;四妃即寿春王妃刘氏,霍丘王妃翟氏,安丰王妃赵氏,蒙城王妃田氏。十王四妃系朱元璋称帝时所追封。
洪武二年(1369年),朱元璋派人将先前散葬粉团洲(今长淮卫)一带的十王四妃尸骨俱攒一处,合葬于中都城西北二十五里粉团洲东的白塔湾。《凤阳新书》记载:坟茔四周有砖墙长二百零二丈四尺。院内有正殿5间、东西庑各5间、神厨3间、库房3间、宰牲厨3间、厨房4间、东西值房各3间、官亭6间,还有巡铺2所、燎炉1座,前后各红门3座、灵星门3座。院外有外值房3间,靠房有白塔1座。塔为元代所建,用白石山(今锥子山)白石凿成石块砌筑,因之称为白塔。建墓时白塔作了修葺。在塔前建有祠堂,曰白塔祠。正门外立有华表和石人石兽10对。其地形,前对中都城,后枕淮水,地势平衍,四周松柏榆柳繁茂阴翳,蔚为壮观。明太祖命当地居民300户分编10个社守置,洒扫祠院,供办祭品,并免去这300户人家的各种赋役粮税。同时,专派10名兵丁于此看管守卫。
茔祠初建第一年,明太祖曾于清明、中元节(旧历七月十五)、孟冬(旧历十月),三次备香烛、酒果馒头、粉羹、饭食、猪羊等祭品前往祭祀。第一次祭祀时,太祖亲笔书写祭文,其祭文大意是:“寿春王,我敬爱的叔父,您生于乱世,为生计所迫,携妇将雏,离乡背井,飘流四方。不幸全家俱殁于长淮一带。原来,我并不知道你们的葬所,因率兵来作战,听左近知情者介绍,方晓叔婶和兄弟及侄儿们的坟墓所在。因为你老人家的子孙全殁,后继无人,推源及派,我作为侄儿,就像您儿子一样,敢不尊崇?我应当尽到孝敬先人、怜悯兄弟子侄的责任。所以追封谥号,并把您一家三代遗骨起离旧茔,择地聚葬于此,建堂立祠,以使子孙后代四时奠祭。敬爱的叔父、婶母,您们生逢乱世,一辈子颠沛流离,无安身之所;现在,我已推翻旧制,重建新朝。今天,值此墓、祠、楼、塔落成之际,特备香烛纸马、果食猪羊,前来设坛叩祭,请你们在九泉之下安息吧!”后有人将祭文按太祖手迹刻于碑上,立于祠堂之内。
明天顺四年(1460年)以后,连年河水泛溢,坟冢殿宇俱被淹没。至明弘治元年(1488年)得以重建,其殿宇复原样,围墙亦加固加高,白塔祠焕然一新。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黄水夺淮,十王四妃坟再次为水所圮,所有建筑均被冲毁,后未再复建。
八塔集
八塔集,又名八大集,位于市郊津浦铁路东侧、北淝河南岸。据《灵璧志略》载,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官府曾在该地设有粮仓。每年午秋后,淮河、北淝河两岸的农民都来此交纳官粮,车拉、驴驮、人担,络绎不绝。不久粮仓一带成了集。八塔集有塔一座,系沿北淝河所建镇水塔中的第八座,故名八塔集。之后,宝塔被大水冲倒,因集上居住朱、韩、徐、张、葛、马、万、金8家财主,集又俗称八大集。
与集一河之隔,有小韩庄。庄上有打鱼的青年名叫韩成,自幼习武,性情耿直。元朝末年,朱元璋举旗起义,韩成响应投军。因韩为人忠厚,且相貌、身架与朱元璋酷似,元璋爱之,封韩成为帐前牙将。朱元璋与南汉王陈友谅在鄱阳湖大战,舟胶于沙,被陈友谅骁将张定边团团围住,朱元璋手下元帅宋贵、陈兆先相继战死,陈友谅手下大将程国胜仗剑立逼朱元璋自刎,尔后方肯放其部属出湖。朱元璋为保存实力,欲自刎于船头。当其回仓为儿女写遗书时,韩成谏曰:“自濠梁起义,历经艰辛,眼看元朝将灭,百姓重见天日。今主公一死,群龙无首,岂不功亏一篑,前劳尽弃?古人杀身以成仁,臣不敢爱其死。臣虽不才,但与主公状貌相似,自请替主殒身,虽死九泉之下,也对得起沿淮父老。”说罢即强行脱下朱元璋的蟒袍玉带,穿戴起来。朱深受感动,当即请胡大海、刘基为媒,将义女朱尹许给韩成之子韩锦虎为妻。韩成立于船头,冒充朱元璋与陈友谅、张定边谈妥条件后,即跳江自杀。
朱元璋推翻元朝以后,追封韩成为高阳郡侯,接韩成妻儿到京,封韩成妻为诰命夫人,招韩锦虎为郡马。
韩夫人不愿在京都居住,仍要回北淝河岸边的小韩庄。朱元璋即命人在小韩庄为她建造府第,并在庄前开了占地40亩的花园,内挖浇花琉璃井一口。韩夫人为求烧香拜佛方便,命人在跨北淝河石桥南头,盖了一座玄帝庙。庙内供奉赤脚玄帝菩萨和十个站班的小菩萨。其玄帝菩萨坐像高八尺余,小菩萨像高一尺余,均紫铜铸成,外扫鎏金。至清朝,玄帝庙倒塌,未再重建。
白石山
白石山,今名锥子山,位于蚌埠东郊,距淮河南岸七里处。其山东西长三里许,两峰对峙,西峰略高。白石山所产白色花岗石,色如玉,质如钢,早在明代即行开采。其粉团洲(即今长淮卫)北湾处的白塔,即用此山石头建造。
相传汉代,山上建有栖岩寺、玲珑塔。隋唐以来,又建有水馆、龙凤桥、点将台,植有银杏树。山上奇石甚多,分别冠以美名,为之增添了美色。
白石山栖岩寺座落在西峰正南西半山坡上,建有佛殿、僧堂、经阁,均用白色岩石筑成,故栖岩寺又称白石寺。寺前后大殿各3间,东西廊房各4间,院内藏经阁1座。前殿有观音菩萨塑像一尊和送子娘娘、土孙婆婆塑像等;后大殿有如来佛像和十八罗汉像。隋末唐初,该寺毁于兵火,后得以复建,恢复原样,并植银杏树一株于院内。元末明初,古寺再次毁于兵火,片瓦不存。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朱元璋派人重修,复建大雄宝殿、僧堂、经阁、塔院,并列为凤阳龙兴寺的下院。清嘉庆年间再次重修。栖岩寺曾为道院,但较长时间为和尚所居。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直隶道人孙会通回到故土凤阳传道,赶走了寺内和尚,复改为道院。
在白石山西峰有“八大景”,即玲珑塔、石房、龙凤桥、银杏树、乳泉、石门、点将台、仙人床;又有“八小景”,即飞来石、蟒石、鹦鹉石、老虎石、楼石、灯座石、石坛子、无意井。
玲珑塔,亦称八宝如来塔,汉明帝永平年间所建,位于山西峰半山腰西南侧,栖岩寺东北30米处。塔原高九层,莲花托底,每层层面都雕有佛像。相传清代时,塔因遭雷击,削去两层,变为七层,戏称“七级浮屠”。塔底座周长七丈有余,高六丈有余,塔顶近乎山顶高。《凤阳县志》记载:站在塔顶,可“北望长淮如带,南则群山环列,远近参差,烟云杳霭”。
石房,又称石室、仙人洞,位于栖岩寺后,其形如无翅纱帽,门如帽前正中的佩玉。室内一丈见方,顶部雕有一朵直径一米的莲花图案。石房之洞最早为天然洞,后在洞中凿刻成房。《凤阳县志》记载:“有好事者凿其中为房,高一丈,深一丈二尺,广为其深,门空高半之,广又半之。”《中都志》言,因洞奇特,“宋高宗尝赐御书于此”。明洪武年间,朱元璋北巡濠梁,故土重游,来到栖岩寺,见石房上侧有一奇石,形若龙头,四壁石纹呈龙鳞状,惊讶不已。军师刘基认为此处出龙头不祥,呈禀凿去,朱元璋纳其言,龙头凿后,石房更为开阔。
龙凤桥,在山之北坡,距山头半里。桥为白石所建,桥基条石刻有龙凤图案,故曰龙凤桥。桥上方有“卧龙石”一块,桥下涧水清清,常有山鸟于此沐浴,当地人见而异之,传为“凤凰(神鸟)涧”。桥架在半山峡谷中,相传站在桥上向涧水里丢石块,很长时间才能听到回声。有人戏言曰:“初一丢石,十五方能听见声响。”桥下涧水流至山下一大塘中,称“抱山塘”。塘中多有山鱼。另龙凤桥旁建有水馆一座,唐代诗人张祜曾有咏”濠洲水馆“诗一首。
栖岩寺院后的银杏树,植于唐代。《中都志》云:“银杏树围可两丈,根盘石缝间,枝有乳下垂。”清代,清军与捻军作战时,曾炮轰白石山,银杏树遭劫难,树枝被烧光,树杆炸开,成为三叉。驻兵撤退后,寺僧浇水培土,古银杏竟重抽新枝,渐渐复活。
乳泉,亦称白水泉,在山半腰西侧宝塔东北处。其泉水清澈,微呈白色,故名乳泉或白水泉。《凤阳新书》记载:“乳泉在白石山,其味清美,为灵泉之亚。”
石门,在宝塔北,为巨石一块,高一丈二尺,宽四尺有余,其形似门。《凤阳县志》记载:“其石有宋人摩崖题名三,北宋一,南宋二。”
点将台,位于栖岩寺大门前。相传朱元璋率兵南征北战时,曾派其义子朱沐英镇守白石山。沐英驻下后,即派人凿石筑台,为点兵所用。其台用数十块巨型方石铺垫而成。台旁旗杆架(亦称帅旗架),为两根一米多粗、三米多高的石柱并列坚起,最高处凿有两个圆孔,为插旗使用。帅旗插于旗杆架上,远远望去颇有气派。点将台不远处,还有一口小塘,取名曰“饮马池”。
仙人床,在石房北面,是一块二尺多宽、六尺余长的天然条石,其形似床。床后有石壁,壁上刻有3个石窗,窗内刻有石书若干册。相传,是为了纪念宋高宗赐御书而凿。
飞来石,位于栖岩寺后玲珑塔西北的悬崖上,为一块独立巨石,如从天外飞来。《凤阳县志》记载:“其石高二丈许,瘦削陡峭,中有裂痕。”飞来石呈鸭蛋状,看上去危若垒卵,但至今安然无恙,傲然耸立。
蟒石,在栖岩寺正东玲珑塔东南不远处,为一块横卧巨石,石上刻有两条大蟒,蟒头相对,怒目圆睁,口张如盆,呈双蟒争斗状。其凿刻工艺精巧,形象逼真。蟒石东侧不远处,有一独立石块,其形圆状,如坛子一般,称为石坛子。
鹦鹉石、老虎石均在石房附近。鹦鹉石状如鹦鹉鸟,若面对其石发声,即有回音,恰如鹦鹉学舌。另在宝塔旁,有石状如楼阁,称楼石;在银杏树西,有四方形八尺余高的巨石,如旧时点灯或蜡烛用的灯座、灯挂形状,称灯座石或灯挂石。
白山石北山坡半坡腰处,有一天然小泉眼,水绿如蓝,冬干夏溢,井边草木复盖,很难发现。但在山上漫步,无意之间却可发现,故称为无意井。
白石山因栖岩寺而形成庙会。每年旧历二月十九为会期,从这一天开始,一般延续2~3天。如果这一年有唱连台戏的,会期可延长到20天到1个月。庙会上演戏,主要是当地人所喜闻乐见的泗州戏、花鼓灯等。会期一到,白石山下,人山人海。除烧香拜佛、观灯游乐外,更多的人是前来游览风景。其玲珑塔、石房、蟒石、仙人床、飞来石等处,游人熙熙攘攘,络绎不绝。
白石山风景,由于历史沧桑,已多半无存。汉代所建的玲珑宝塔,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毁,今仅存残基。
泰山奶奶庙
泰山奶奶庙又称泰山庙,位于西郊八里桥附近,明万历年间建造,解放后拆除。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称帝后,决定在其家乡临濠(今凤阳)建立中都。为保其中都皇城免遭水淹,派民工数万人在淮河中段筑坝。时至初冬,民工又饥又冷,春节也不能返家,一时激起群愤,停工反抗,官府派兵镇压,无辜受害者约数百人。至明神宗朱翊钧当朝,为安抚人心,降旨地方竖碑,刻蒙难民工姓名。经地方士绅出面,选址于今八里桥处建造庙宇,庙中立有碑石。
延至清咸丰年间,此庙荒芜。清光绪年间,乡民曾捐资整修。民国35年(1946年)春,市郊郑郢人王国瑞再次出面筹款重修。重修后庙有大殿6间。庙中塑泰山奶奶神像,侧塑菩萨多尊,布局错落有致。庙院东首悬吊铁钟一口,重约500市斤,敲击时数里可闻。院中有两人合抱古树一株,虽已“老迈”,但枝叶葱郁。此庙在每年旧历正月十五、二月十九逢庙会,善男信女多结伴而至,朝拜祈福,烧香还愿。盛时倒也人山人海,热闹非凡。
关岳庙、昭忠祠
关岳庙和昭忠祠比邻,位于黄庄清真寺北,均建于民国3年(1914年)左右。
军阀倪嗣冲效忠袁世凯,其安武军将士在镇压革命党人活动中多有阵亡。倪为收买人心,励生者忠于己,下令为亡者造庙立祠。所造庙、祠东西走向,面南。关岳庙居东,门首有石狮一对,进门为三进房,每进5间。前进房内塑汉将关羽、宋将岳飞像,各骑红、白骏马,并有马童站立两旁;房门题对联一付,曰:“晚汉一人晚宋一人,大义千古大忠千古”。二进房东西山墙,各有汉将张飞、赵云、黄忠、马超和宋将汤怀、王贵、牛皋、张显之塑像。后进房为大殿,有关羽、岳飞木雕坐像,形体高大,周仓、关平、岳云、张宪塑像相陪。昭忠祠居西,为一层房5间,祠堂正中供一神主牌位,书“安武军阵亡将士之灵位”;祠门左侧立碑一块,除录阵亡人员名单外,亦有歌功溢美之词。
庙、祠建成后,从琅琊山聘请僧人一名,法名果成。由于庙内供奉关公、岳飞二将,向为人称道,加之塑像较逼真,倒也有些游人香客入内朝拜。民国9年,在倪嗣冲被免职后,因处于军阀混战中,庙祠房舍常为驻军所占,香火渐衰。蚌埠沦陷后,日军砸毁塑像,拆掉砖石建碉堡。民国30年后,原址改为学校。
倪氏生祠
倪氏生祠又称倪公祠,旧座落于朱家岗,今址位于前进路第四中学院内。
军阀倪嗣冲于民国2年(1913年)底来蚌督皖,民国7年染重病在身。是年,倪祝寿事毕,其“府内僚属、幕中才人”以所谓“昭彰将军之功德”为名,进言为倪建造生祠一座,倪自然应允。
为建生祠,欲选一古雅清幽之处。时朱家岗处有百年老树“黄连头”两株,旁有土地祠一座,适被选中。于是倪府中人强购该处农田40亩,按低价每亩给银30元。民国8年春,生祠动工,所需经费一部分由安武军军官从士兵兵饷中扣除,一部分向皖省各地摊派。民国10年春,生祠落成。
其所建生祠房屋占地20亩,周围筑有高大院墙。大门两侧“黄连头”树分列左右。入内为三进大殿和穿堂。其后进大殿雕梁画栋,高大巍峨,如同官衙,又似庙堂;殿脊镶有花纹砖,间隔组成兽形;大殿飞檐勾角,下系铁马响铃;大殿内正中摆有倪氏“长生禄位”。其一、二进穿堂奉放倪氏祖宗牌位。平日,倪派兵丁守护祠门,戒备森严。路人偶从祠门窥之,有阴森恐怖之感。院墙内离生祠数丈,专修有供倪氏家族游乐的“淮上公园”一座,内有块石所砌之假山,人工开凿之池塘,池中建亭舍一栋,过池面曲桥可入亭舍。山池周围还有花木点缀。
民国10年5月,倪氏于生日时行公祠落成典礼,邀各省疆吏、各地官员参加。祝贺者,有以匾额进献,有以对联颂扬。其匾额不下数百付,有姜桂题所送“功冠凌烟”,曹锟所送“江淮壁垒”,马联甲所送“万家生佛”,以及其他人所送“锦堂贵相”、“颂德歌功”等。全皖各县联名在生祠内勒石立碑,高丈余,阔五尺。因倪氏无多少功绩可记,惟将其开掘淝河等,勉强载入碑文。典礼时,还专请北京名伶孙菊仙、贯大元、李百岁等献技,唯场面已不如原得势祝寿时之堂会。
是年,倪嗣冲逃往天津后,生祠为频繁更迭的军阀部队所驻,祠内设施和“淮上公园”先后被毁。民国18年起,生祠房屋改为学校。
天桥
民国元年(1912年)津浦铁路全线贯通,列车出蚌埠火车站西行转北,与市区大马路相交。初,铁道口无栏杆,常发生火车轧人事件。民国5年夏,寿州原清末状元孙家鼐之孙媳,晚间赶车,在铁道口被南下火车轧死,其腹中胎儿亦被轧出,惨不忍睹。民国6年,津浦铁路工程处以铁道逼近闹市为由,乃欲筑围,将大马路隔断。但地方人士要求辟一可通行闸门,而铁路当局复以“二马路已兴修闸门,依铁路定章,在100米以内,不能兴修两处闸门”为由加以拒绝。嗣后,有某小学校长蒋云卿,以地方公正士绅资格,商于工程处,并由徐某拟一请愿呈文,历述大马路关系全埠商业之重要,恳请建桥,洋洋万余言。铁路当局受理呈文,终允在大马路建立交天桥一座。是年春,天桥开工,翌年春告竣,约用款5万银元。
天桥筑成后,顿成市区繁华所在。桥两端,由马路平处起,每边约建20余户生意门面房,每户约一、二、三间不等,多为估衣、旧木器、竹器、荒货、铁器、卦摊等摆设。桥上亦常有兜售假布料、假丝棉被絮者,购者一旦购买,则叫苦不迭。
做生意者,以卦摊摆设为多。卦摊前均围以白布桌围,书有“问津处”、“趋避台”、“小隐”、“居士”等字样,似招牌而非招牌,似广告而非广告。卜卦先生大都在三十岁上下,一般高踞桌后,鼻梁架黄铜边眼镜,头频频动,口出微声。有的若老秀才入考场,不时以手勒须;有的若法庭上老推事,态度安祥;有的若“仙人”临世,少言寡笑,故为神秘。卜先生坐困时,则以抽水烟自娱。卦摊屋角还多挂鸟笼,八哥、画眉、白灵鸟、黄雀样样有、色色全。问卜者多为劳工,然亦有西装革履之青年、穿高跟鞋烫发之摩登女郎。
天桥巅顶,常有摆棋式者,如“玉卒擒将”、“黑松林暗藏李逵”等,路人也常围观。其输赢每次五角至二三元不等,实为变相赌博。
天桥西置有小吃桌四五处,每桌下置长凳二三,旁设锅灶,或售大饼,或售绿豆丸汤,或售猪、牛、羊肉汤,价格低廉,多为劳工食用。
高家牌坊
民国10年(1921年)7月,在蚌埠华盛街建造一座牌坊,称高家牌坊。
民国6年7月,张勋复辟帝制,遭到全国民众反对。市民高怀芳,年仅23岁,对张勋复辟亦表不满。时安徽督军倪嗣冲拥戴复辟之举,便将高怀芳以“敌党”罪名杀害。高原娶市郊陶店南汤营子之汤女为妻,婚后仅3个月,其夫便被杀害。汤女立誓为夫守节7年,但未及7年即因病去世。
地方士绅认为汤女节义,上报凤阳县,要求为汤女立一牌坊。凤阳县县长允准,遂由高氏家族中人建造该牌坊。
牌坊为石条垒制,高一丈五尺,宽一丈左右。牌坊上端刻有“志洁行芳”4个大字,横额文字是“哀扬节孝孺童高怀芳妻汤氏之坊”;4根竖柱上也分别刻有文字,各书“清操砺冰雪千秋名教有仪型”、“劲节逾松筠末代纲常资振刷”、“芳声仪范著千秋”、“亮节清风超一世”,均系凤阳县长请聘曹×手笔。牌坊前还竖立石狮一对,石鼓两个。
牌坊于“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拆除,少量残基尚存。
上一篇:四、古诗词选
下一篇:六、民谣 传说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