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方言属北方大方言区。清同治年间,划凤阳、怀远、灵璧各一块地方属蚌埠,蚌埠方言与三县关系甚密。其中,凤阳县于明代洪武年间,朱元璋多次徙入山西、江浙人口,蚌埠话中至今仍保留一些山西、江浙一带词语。
民国元年(1912年)在津浦铁路全线通车后,蚌埠渐成商埠,皖北及苏北、浙江、豫东、鲁南等地人口大量涌入,在北方的“侉腔”与南方的“蛮音”交融过程中,逐步形成以宿阜方言为基础,融入江淮官话及少量吴语成份的蚌埠方言。50年代起,出生于蚌埠的人口不断增多,蚌埠方言更趋稳定。70年代以来,随着广播电视的不断普及和市民文化程度的提高,普通话得到推广,中青年和儿童都在不同程度上摆脱乡音,逐步向共同语靠拢。
蚌埠方言语音较简单,听感凝重,清晰。声母无舌尖后音;韵母无和i,无儿化韵;调类与普通话相同,调值有一定变化。语句音流由强渐弱。常用词汇含有较多的皖北地区土语。在商贸和工业发展影响下,产生了大量的行话。由于交通发达,京沪都市流行词语传入甚快。方言构词和语法与普通话大体相同。
蚌埠市方言区划示意图

蚌埠方言内部存在一定差别,主要反映在声母和声调上,韵母基本一致。从城市中心向四周,越向外扩展,变化越大。东部与凤阳为邻,口语中出现t、t‘、,但与普通话不完全对应。西部与怀远接壤,口语中有时出现入声。北部与固镇毗连,零声母带有浓重的摩擦音。城内话也有一定差别。如“波”,有人读p‘uo212,也有人读成p‘212;“秘”有人读mi53,也有人读成pi53等。
本志采用国际音标标音。书中所用音标同《汉语拼音方案》的声母、韵母对照及使用的声调符号顺列如下(汉语拼音方案没有的音标用“一”表示):
声母对照

声调符号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语音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