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西医传入蚌埠始于民国4年(1915年)。是年,曾在军队当过军医官的南京人俞昆涛,由宁来蚌住万花楼旅社挂牌行医,翌年在中山街北首租房15间,开设普济医院,办起第一家西医院。民国8年,南京金陵大学医学院毕业的朱献庭在蚌创办民安医院,长于外科及妇产科。民国18年,刘文芳自办文芳医院,先后收学徒近20人。民国21年,上海产科学校毕业的董振汉、焦惠芬创办达生产科医院,为首家专科医院。同年,当局为医治国民党军队赴鄂豫皖根据地“剿共”的伤病员,在蚌设立中国救济前线残伤疗养院分院。民国23年,全埠有公营西医院1家(铁路医院),私营医院17家。
沦陷后民国28年,有日本人在经一路、大马路口所办江南产业大和医院,病床20张,其技术和设备都领先于其他医院。至民国33年,有公立医院1所,私立医院5所,西医诊所近20家,从业人员100余人。但医生中经正规医学教育培养的寥寥无几。个别医院配小型X光机和显微镜,在当时已属先进。内、儿科限于处理一般常见疾病,外、妇、眼科分别能施行阑尾切除、剖腹产、截肢以及治疗眼睛倒睫毛、翼状赘片、白内障摘除等手术,技术已算上乘。
民国后期,毕业于国内外医学院校的吴元重、朱朝成、刘绮云、田心一、李又分阝、朱宝衡、李明法等医师先后来蚌,受聘于公、私各医院或自设诊所开业,为当时市医林之佼佼者。民国36年,共开业医院24所,诊所17家。
民国38年初蚌埠解放,4月成立市立工人联合医院,是解放后的第一个公立医院。到年底,公私立医院、诊所西医卫生技术人员245人,其中,医师13人,医士85人,护士16人,助产士9人。50年代起,西医医疗机构迅速增加,除设立第一、二、三综合性医院和传染病医院外,还适应治淮工作的需要,分别设立淮委直属医院和治淮工程总队医院。1958年,淮委直属医院改为蚌埠医学院附属医院,治淮工程总队医院撤销。1958年“大跃进”,医院开办较多。郊区各公社均设立卫生院,东、中、西区人民医院和工人医院、交通医院也相继开办。1969年,3个区人民医院和工人医院撤销。1975年,恢复中区、西区人民医院。建国后,一些大的行业、企业也建立医院,为本系统、本单位职工服务,但30多年间时有变更,有的开办,有的撤销,有的降格为卫生所,至1985年,在行业、企业保留医院的共有10家。1985年底,不含驻蚌部队、驻蚌单位医院和省属医院,全市有医院24所,其中,市属医院5所,区局属医院3所,厂办医院(不含水上医院)6所,乡级卫生院10所。24所医院设病床3086张,拥有医师1726人,与1949年相比,增加57倍。各临床及医技科室已基本齐全,医疗水平有了显著提高。市级和省级综合医院,1982年的门诊人数是218.9万人次,为1949年的101倍;入院治疗3.8万人次,是1949年的53.97倍。
一、临床分科
建国前,西医院仅设内科、外科、妇产科、眼科4种。建国初期,市主要医院设有内、外、妇产、眼、牙诸科。1954年后,市第一、二、三综合性医院增设皮肤科、肺科、五官科、儿科等。70年代后期,临床分工越来越细。外科先是分出骨科、烧伤科,继建立脑外、泌尿、胸外、肝胆等专业组;内科亦分设出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神经内科等专业组。1985年,西医医疗单位设有内科、肺科、肝炎科、神经内科、传染科、普外科、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整形外科、皮肤科、妇科、产科、儿科、眼科、耳鼻喉科、口腔科、肿瘤外科、肿瘤妇科、化疗科、理疗室、手术室、麻醉科等近30种。
内科建国前,仅设普内科(包括儿科),主要靠听诊器、体温表诊断疾病。1957年后,内科临床可做心电图和超声波检查,做难度较大的肝心包穿刺、活组织检验及气管内窥镜检查、乙状结肠镜检查等诊断。60年代初,曾诊断出流行性出血热病和易误诊的多发性骨髓瘤病,并发现一例罕见的阵发性夜间蛋白尿症。1978年以来,现代医疗设备投入使用,内科医疗水平迅速提高,并向专业化发展,分设了神经内科和普内、心血管、呼吸、消化、血液、内分泌、肾脏、循环等科(组),还建有心血管、免疫、消化等专科研究室。省市级综合医院拥有各类内科病床约500张。
外科民国5年(1916年),普济医院可行疮疡、截肢等小手术。40年代,有多家医院可行阑尾切除术、剖腹产等。建国后,外科技术水平提高很快。1957年后,除能施行一般腹部的胃穿孔修补、割阑尾等手术外,还可做胃切除手术,治疗胆道疾患,做脾肾静脉吻合、乳腺癌超根切除等手术。50年代后期,能做脊椎病灶融合、胸廓改形、肺段切除及开颅施行血肿清除减压手术。70年代以来,腹外科能施行肾切除、胃迷走神经高选切除新技术,骨外科能施断肢再植、髋关节置换、瘤段切除再植手术,胸外科能施肺叶切除、食管癌切除手术,泌尿、脑外科也能施行一些高难度手术。1985年,外科分普外科、脑外科、胸外科、泌尿外科、骨科、肿瘤外科、整形外科、肝胆外科、烧伤外科等科(组)以及显微外科研究室等。省、市级综合性医院拥有各类外科病床523张。
儿科1953年,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即开设儿科,之后各医院也陆续开设该科。60年代,省、市级医院儿科对收治的病儿,多采取隔离分治法,减少了病儿交叉感染。有的医院还设置病儿抢救室,使较多危重病儿得到及时抢救治疗。1982年,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建立免疫研究室,陆续开展各种免疫检验35项,达省内先进水平。进入80年代后,儿科使用灭活卡介苗接种治疗小儿哮喘,疗效达87%。
妇产科民国8年,民安医院在新法接生中,曾施剖腹产手术。但解放前数十年间,临床技术无甚进展。建国后,市各综合医院均设有妇产科。1954年,开始应用宫颈活切、输卵管通水、造影等诊断技术,并施行人工流产吸宫术、胎头吸引术、阴道前后壁修复术、子宫次全切除术及卵巢囊肿摘除术等。1965年,能施行腹膜外剖腹产术,经阴道施行输卵管接扎和子宫全切术,并做输卵管吻合再通、阴道成形等新手术。1985年,省、市级综合性医院共设有妇产科病床284张。
肺科1956年,第三人民医院开设肺科,设病床32张。1977年,传染病医院建成肺科专用楼一幢,设病床50张。该科除为结核病人治疗外,还在全市开展结核病的普查,为病者建立卡片,定期复查。1985年,临床可应用纤维支气管内窥镜、断层摄片新设备,诊断出一些肺癌病例。
眼科民国21年开业的皖北医院,能诊治一般常见的眼病,可施行青光眼减压、白内障摘除等手术。建国后,市级以上综合性医院均设有眼科,并设有病床。50年代中期,角膜显微镜、裂隙灯等精密仪器应用于临床,能进行验光、眼底疾患检查、白内障囊外摘除和外眼整形等。60~70年代,能施行白内障囊内摘除术、鼻泪管吻合术、前房取寄生虫术、青光眼双瓣巩膜咬切术以及眼球填充、人工晶体置换、角膜全层移植等手术,并采用氦氖激光治疗眼疾。1978年以来,增添了电脑验光设施。
耳鼻喉科1953年,治淮委员会直属医院设有大五官科(包括眼科),此后,省、市级综合医院均设立五官科或耳鼻喉科。50年代,该科仅处理一般常见病和扁桃体摘除等手术,至60年代,能施行鼓室成形等手术。70年代以来,添置和更新了专业设备,能施行半喉切除、声带息肉摘除、鼻咽纤维血管瘤切除等高难度手术。1985年,全市耳鼻喉科设病床38张。
口腔科民国初期,即有江湖医生在市面上拔牙、镶牙、治牙痛。民国28年,日本江南产业大和医院设立牙科,可诊治龋齿和牙周疾病。50年代初,市主要医院均设立牙科,开展对常见牙病诊治及义齿装镶业务。1958年后,有综合手术台、涡轮式高速牙钻等用于临床,可开展下颌骨折结扎石膏固定术及牙髓根管治疗。1980年后,能施行唇裂腭裂整形术、下颌骨切除自体骨移植术、牙龈再生术及口腔肿瘤冷冻疗法或切除等高难度手术。1985年,全市设有口腔科病床24张。
皮肤科建国前,大小医院、诊所均收治皮肤病、花柳病,实际上多医花柳病,以图牟利,无皮肤病专业人员。1952年,淮委直属医院首设皮肤科。自60年代起,市属各医院亦建立皮肤科。各皮肤科自70年代起,可应用理疗法治疗银屑病等一般皮肤病,还用中药电烘法和贴敷疗法医治斑秃、神经性皮炎。市三院皮肤科能开展10余项检查项目,治疗项目30余项。黑光、激光、冷冻疗法均应用于临床,日门诊量在150~300人次。1985年,只有蚌医附院皮肤科设病床12张,其余医院仅开展门诊业务。
肿瘤科1973年,蚌医附院设肿瘤外科,有病床49张。1979年,省肿瘤医院在蚌成立,陆续增设了放疗科、化疗科、肿瘤手术室、肿瘤妇科、镭疗室以及门诊肿瘤科,基本形成了肿瘤诊疗体系。1985年,设肿瘤病床134张,可采用AT1727放射增敏剂治疗肺癌,采用大剂量X光短期治疗皮肤癌,采用液晶热图象普查乳腺癌等,成为安徽省唯一的肿瘤治疗基地。
传染病科1954年,市传染病医院正式应诊,设病床50张,为皖北首家传染病专科医院。1956年,铁路医院设结核病防治所,市三院设肺科。前者仅办一年左右,后者于1972年并入市传染病医院。此后,铁路医院、蚌医附院设传染病科。60年代,市传染病院主要隔离治疗急性传染病,从15种扩至25种。70年代,病毒性肝炎患者增多,市传染病院成立肝炎科。1978年以来,大型X光诊断机、纤维支气管镜等精密设备得到临床应用。1985年,该院共设传染病病床227张,其中,肺科50张,肝炎科50张,急性传染科50张,其他科77张。市传染病医院入院病人病死率,由建院时的17.5%降至4.1%。
二、医疗技术分科
旧时,蚌埠有部分医院能开展X光透视、化验业务,多由医生兼代操作。50年代,省、市级医院设置有化验室、心电图室、X光诊断室,至60年代,始增设超声波室、病理科(室)、同位素室、肌电室等。1985年,医技分科有药剂科、放射科、检验科(包括免疫室)、病理科、功能检查科(电脑室、B超室、心电图室)等。
放射科民国32年(1943年),私立济民医院开始应用X光进行诊断。民国36年,市立医院亦添置小型X光机,仅作透视用,无放射专业人员。建国后1955年,第三人民医院400毫安X光机投入使用。之后,省、市级医院陆续添设大、中型X光机,改X光室为放射科,可进行支气管、胆囊、膝关节、肾、子宫输卵管等造影术和胸、腹、腰、头等人体各部位摄片。1978年后,配备700毫安X光诊断机,可开展胸部断层摄片、消化道双重造影、胰胆管以及经皮肝穿刺胆系造影,并对椎管、淋巴、脑系、心血管等进行一些较为复杂的特殊造影。
检验科民国8年,普济医院置显微镜,只能做血、尿、粪的常规检查。后民安医院可做疟原虫、黑热病病原体的检查。民国37年,几家公私立医院显微镜仅数台,专业人员仅2名。建国后,各医院均设有化验室,1955年起可开展电解质、血糖、肝肾功能测定等临床生化检验和细菌培养工作,能进行血型鉴定、肥达氏反应、简单的生化和常见致病菌的分离鉴定等。60年代开始,可进行血脂、蛋白电泳、抗“O”和酶测定,肝、肾功能测定,细菌快速鉴定,血及骨髓细胞检查等。1978年后,各医院分别配备主管检验师和检验师,能进行血液凝血象、血小板功能、DIC等血凝机制的检验,同时可开展肝炎表面抗原免疫球蛋白、淋巴细胞转化、补体及免疫复合物等免疫学检验和呼吸道腺病毒的分离研究。功能检查科50年代后期,各医院相继设置了心电图室。70年代后,省、市级医疗机构均添置心功能、肌电、脑电、肺功能、内窥镜、超声波(包括B超)、同位素等检测设备,设置了相应的科室。1983年以来,部分医院设功能检查科,内含上述各功能检查室,为临床诊断提供了可靠依据。药剂科建国前,各医院均设有药房或药局。60年代,多数省、市级医院设置有药剂科,含药房、药库、制剂室、药检室、调剂室等,除为临床配药外,还自产多种片剂、针剂、大输液、酊剂、粉剂等药品。
病理科1977年,开始在市一、二、三医院建立病理科,可进行常规病理切片、石蜡快速切片以及脱落细胞、卵巢功能等检查。1985年,市级医院配备有各种切片机、双目显微镜、D.F型135照相机等设备,可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并为教学提供病理标本。
麻醉科1952年后,市工人医院、人民医院开始有麻醉专职人员,一般手术采用局部麻醉或腰麻,少量也做“全麻”。1960年,市第三人民医院建立麻醉组。嗣后,麻醉技术水平不断提高。1979年后,“全麻”可应用甲氧氟胺、氨氟醚等新型药剂。手术中可对患者大量输血,对急性肾功能衰竭患者可进行成功抢救。1983年,第三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李寿康曾代表蚌埠市医疗界,去日本参加麻醉会议,进行学术交流。1984年,第三人民医院的麻醉组改设为麻醉科。
上一篇:第一节 中医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