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4年(1925年),政闻通讯社最早在蚌埠开办,至解放前夕,先后出现过18家通讯机构。解放前,国内的《申报》、《中央日报》等,均采用过本地通讯社所发的稿件。
建国后1952年,省报及外地报纸为采获蚌埠新闻,开始设驻蚌记者站。1956年起,《蚌埠报》开始在基层单位组建通讯组。至1985年,全市设有6家记者站,组建基层通讯组190个。一、通讯社
民国14年(1925年),驻蚌军阀某部头目陈雪轩出面创办政闻通讯社。该通讯社聘请律师兼新闻记者汪华九为社长。民国23年春,梅一冲、李治民创办曙光通讯社。民国24年,龚一微、包某、周某分别创办皖北通讯社和时闻通讯社。嗣后,又出现警光通讯社、民声通讯社、经纬通讯社、激流通讯社等。
蚌埠沦陷后,伪中华民国维新政府设伪中华联合通讯社蚌埠分社。民国29年,又在蚌设伪中央电讯社蚌埠分社,社内分编辑、采访、缮写、电务等组,每日收听总社发来电讯,并在本埠采访新闻,随时缮正稿本编发。
抗战胜利后,蚌埠出现过的通讯社分别有津浦线新闻社、津浦通讯社蚌埠分社、中流通讯社、淮海通讯社、淮滨通讯社、民众通讯社、中央通讯社蚌埠分社、江淮通讯社等。
民国38年初蚌埠解放,1月,新华社江淮分社随军入蚌,社长武进明,社址在华昌街。分社电台有一个区队,设区队长、报务主任和电台译电员。同年5月,江淮分社迁往合肥,改为皖北分社,市设立皖北分社蚌埠支社,社长刘有铎。1952年,新华社皖北分社蚌埠支社撤销。原新华社派驻治淮委员会的记者组扩充为新华社淮河分社,直属新华社领导,至1954年并入安徽分社。
二、记者站
20年代,《申报》社即派有驻蚌记者。建国后1950年,新华社曾向驻蚌治淮委员会派驻一个记者组,有成员4人,至1952年,转为新华社淮河分社。1952年,《安徽日报》社也在蚌埠设立记者站,站址在市委大院内。
1982年,《上海铁道报》在蚌埠铁路分局内设立记者站。至1985年,又分别有《集体经济报》、《计量报》、《上海商报》和安徽人民广播电台在蚌埠设立记者站。是年底,全市共有6家记者站,每个站1~5人不等。
三、通讯报道组
1951年起,《蚌埠通讯》报社负责培养基层单位骨干通讯员,有100多人。1956年,一些较大的基层单位开始设立通讯报道组,至1960年10月,基层编写组、通讯组有200多个,通讯员600多人。
1961年,在《蚌埠日报》停刊后,市委办公室抽调报社3名人员,成立有通讯报道职能的调研组,将具有新闻价值的调研材料撰成稿件,以市委通讯组的名义向省以上报刊发稿。1964年,在《蚌埠报》复刊后,基层通讯组逐步恢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基层通讯组减少,至1970年后重新增多。1972年,全市有基层通讯组150个,通讯员2000多人。1969年后,市革委会政工组宣传小组内也设专职人员3名,作为市委、市革委会的通讯组,负责撰写本地新闻,向省内外报刊和新华社发稿;另自1970年起,兼向福建前线广播电台、中国新闻社等部门发稿。所发稿件中,一部分被中国新闻社、新华社及香港、澳门等报刊采用。
1977年,市委对台工作办公室成立,承担对台宣传报道任务,兼向《人民日报》(海外版)、《团结报》、《华声报》、《人民政协报》等新闻部门发稿。
1985年,全市有基层通讯组190个,通讯员3200多人。市委通讯组和对台工作办公室也加强了组稿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