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蚌埠文物失之管理,出土文物和外地传入的古代器物、文化典籍,或被有权势者掠夺,或被文物商收购转销外地,或被当着废物糟蹋,难以征集利用。
建国初,水利部治淮委员会在蚌建立治淮陈列馆时,曾搜集和陈列治淮工程中出土的文物。1954年起,市开始文物的宣传、调查、征集、鉴别、保护等工作。1984年,曾对全市文物作了普查。到1985年,市博物馆已征集收藏历史文物和自然博物标本3403件,其中有一级藏品10件。
一、文物征集
1954年,中央号召大力抢救民族文化遗产,市图书馆当年征集到宁松南和杨求的家藏古籍3500余册。1958年,从市物资回收部门废铜仓库中征集到商代饕餮纹铜lp_09_021件,属珍贵文物。1959年,市博物馆筹备处从废品仓库和外地一些施工工地征集文物,至年底,征集到1000多件,其中仅市杂铜代管站代为搜集的古铜器就达200余件。1962年,市博物馆筹备处撤销,文物征集工作中断。
1972年,由市群众文化站恢复文物征集工作。1981年起,由市博物馆接替,到1985年间,通过在废旧物资中挑选、接受社会人士捐赠、文物商店收购、基建工地征集等渠道,累计征集各类文物2000多件,其中从废旧物资中挑选的占90%。
二、馆藏文物选介
淮河古象象牙化石1976年出土于茨淮新河工地,长3.20米,形体完整,系20万年前生活在淮北平原一带、现已灭绝的淮河古象牙的化石,是研究古象生态及古地理气候的珍贵文物。
固镇水牛头骨1976年发现于固镇县境内。固镇水牛又称三角水牛,是安徽特有的距今30万年前的古生物。所发现头骨是较少见的化石标本。
史前陶塑像1986年出土于北郊吴郢乡双墩古遗址,系距今7000年前新石器时代遗存。陶像造型生动,国内罕见,考古鉴定为一级文物。
商代铜征集品,为典型的商代温酒器,器身饰有饕餮纹,花纹庄重,造型美观。器高31厘米,重1.95公斤。此器已被收入《安徽省青铜器图录》。西周铜鬲器形完好,为煮饭用的炊器,有三个中空的足,便于炊煮加热。腹部为一圈兽面纹,花纹精美,线条流畅,造型生动。该器系西周青铜器中的佳品,特别是内沿有“作彝”两字,更显示它的珍贵。器高16厘米,重860克。此器被收入《安徽省青铜器图录》。
春秋铜鼎征集品,为古代炊器,相当于现代人的锅。此鼎圆腹,足呈蹄形,腹部饰一圈云雷纹,纹道刚劲有力,造型敦厚,堪称春秋时代青铜器中的代表。鼎高约30厘米,重约3.5公斤。
战国铜背壶征集品,为古代盛酒或盛水的容器。此壶高20厘米,扁圆形,肩及下腹共有三小耳,便于穿绳携带;上腹部饰一圈夔龙纹,造型新颖别致,十分难得。
战国山字纹铜镜西郊出土,为古代照面用具。镜直径16.4厘米,重404克。此镜完整如新,照面的一面青黑发亮,光可照人;背面饰两层花纹,以四个对称“山”字为主,以草叶花纹铺底,制作精美轻巧,是目前省内出土铜镜中最完好的一件珍品。
西汉羊形铜灯座征集品,为古代照明用器。此灯高10厘米,重325克,铸为羊形。羊作跪卧状,神态逼真,造型准确;通体饰卷云状花纹,花纹纤细流畅,是汉代工匠艺术造型与实用相结合的一件杰作。
新莽金错刀征集品,又名“一刀平五千”,是王莽复古改制时造铸的钱币。它形似钥匙,上有“一刀平五千”五个篆字,其中“一刀”二字用金嵌错。此币制作精美,为历代藏家所珍视。
东汉五铢钱铜范征集品,为铸钱用具。范呈长方形,一端有流口。范内有10个五铢钱模,可一次浇铸铢钱十枚。“五铢”二字为阴刻,清楚正规。此钱范迄今发现极少,是研究汉代货币及其铸造技术的珍贵实物。
汉代镏金铜蛙在西郊出土有相同的两件,为古代文房镇纸用品。铜蛙每件重0.6公斤,长8厘米。该物通体镏金,蛙作欲跳状,造型准确而生动,体现了制作者的艺术匠心。
隋代铜造像征集品,正面为菩萨像,背面刻有文字,书:“大业三年十二月二十三日,请信仕女董道连为夫□强健敬造像一躯”。该像系研究隋代及其造像艺术的珍贵实物。
隋代盘口青瓷壶东郊出土,壶四耳,系盘口,鼓腹,平底,造型风格较为独特。腹部以上为青釉,釉色莹润,腹、肩部共饰四层不同的草叶纹,腹下部有20余道自然流釉痕。此壶是著名的隋唐寿州窑产品,也是迄今所发现寿州窑瓷器中的上品。
唐代彩绘执壶征集品,为盛酒瓷器。壶高28.8厘米,长颈,鼓腹,短矮圈足,圆盖似葫芦状,通体绘酱黄色,有孔雀绿色斑点组成的桃形、圆形等几何图案。壶体态匀称,造型雅致,是唐代著名的长沙窑的产品。
宋代铜犁范征集品,保存十分完整,是研究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珍贵实物。范重2.65公斤,长31厘米。
元代铜权征集品,为古代衡器,上有“濠州造”三字。濠州系隋开皇二年(582年)置,明初升为临濠府。铜权重600克。
元代青花瓷罐东郊汤和墓中出土,为大件盛酒容器。罐通高47.5厘米,口径15.6厘米。它通体施白釉青花,绘波涛水纹、俯莲、八宝、缠枝莲、四季缠枝花、忍冬、仰莲、金线纹等八层花纹。纹饰繁而不乱,色彩浓艳,纹道精巧,造型规整,是研究元代制瓷技术和纹画艺术极其少见的珍品。1978年由国家文物出版社印制彩色图片,向国内外发行。
明代铜火铳征集品。系古代战争用的兵器,内装火药可发射火弹。此火铳完整无缺,参加过1984年全国拣选文物展览。
清虎钮银印征集品,为清代官印。印材质为铜银合金,正方形状。钮作虎蹲状,虎身刻有花纹,虎头有一“王”字。印文字系汉、满两文并刻,汉文篆书“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印背亦用汉、满两文并刻,汉文楷书“江南长江水师提督之印礼部造”。印两边分别刻写“同治三年九月×日”、“同治三年九月七日”等字样。该印重3.75公斤,系研究清代海军史的重要文物。
三、文物收藏管理
1959年,市博物馆筹备期间,有文物1000余件,当时尚无库房,文物散放在文化馆活动厅舞台上和走廊、宿舍、办公室等处。至1962年,博物馆筹备处撤销,1000余件文物大部分陆续散失。“文化大革命”期间,市图书馆所存珍贵三希堂法帖20余册,丢失15册。
1972年,在市群众文化站内设文物工作小组,开始重新征集文物,初仍无库房,文物放在办公室内。翌年始有一间12平方米库房,存文物210件,但无保管设备。1979年,库房面积增大到120平方米,但陈列室看管不严,翌年10月,陈列室14件文物被盗。
1981年起,正式成立博物馆,库房铁锁加固,设专人值班,并增加4个保险柜。1985年,该馆库房2间200平方米,建立了文物保管制度。是年,增设文物修复室,对破损文物有一定的修复能力。
四、文物展览
1955年,治淮陈列馆曾举办水利工地出土文物展览,宣传淮河流域的历史文化和治淮成就。1976年,市博物展览馆开始举办文物展览,设陈列室300平方米。1985年,该室设2个展厅,面积420平方米。展览主要对公众开展文物知识宣传,进行唯物史观和爱国主义的教育。除本地文物展出外,也接待外地文物展览。至1985年,计展出10次,接待观众近40万人次。建国后蚌埠市举办文物展览概况

五、文物市场
20年代初期,在华昌街东口开有一家古玩店,店主金明,是蚌埠最早出现的私营文物古玩店。
民国16年(1927年),董策善在经三路开设永昌古玩店,至民国30年迁至二马路,店名改为存古轩古玩鉴别处。
民国20年,董清和在伯飞路(今国治街)开设翠古斋古玩店,经营古玩估衣。嗣后,戴业涛在国货路开设业涛山房古玩店,兼收古玩旧货。日伪时期,相继开业的古玩店铺店主还有张鉴湖(二马路横铁路口)、朱让三(国货路)、李老五(天桥西边)、时忠常(天桥西口)、王乃顺(天桥西)、皮××(经三路)、石××(天桥东边)、王××(中荣街北首)等8人。至蚌埠解放前夕,先后累计有13户。
蚌埠解放后,尚有朱让三、时忠常、戴业涛、魏寿山、董策善经营的5家古玩店。1954年,市图书馆曾附设古籍文物代购站。1956年,由第一文化馆附设古物代购站。50年代和60年代,市出土文物和传世文物多被外地文物商买走,或被文物持有者带往南京、苏州、上海等地销售。阜阳地区博物馆亦曾多次来蚌收购文物。
1973年,上海外贸部门委托市物资回收公司下属的东风信托商店代收文物,至1978年,先后收购文物约8000件,多运往上海。1978年,市文物商店成立,取代了东风信托商店的文物收购业务。
市文物商店建于1978年7月,隶属市博物馆,由省文化厅拨款帮助筹办。建店以后,接收了市物资回收公司东风信托商店库有文物、古玩近800件。1981年,商店改属市文化局领导,靠省、市拨款,在中平街东首购置店面3间,装潢了门面,添置了设备。店有职工5人,除收购文物外,兼营文化用品、工艺品及装裱字画。到1985年,已收购各类文物100多件,价值1.48万元。
六、文物工作机构
1959年12月,市成立博物馆筹备处,于1962年撤销。1971年5月,成立蚌埠市毛泽东思想宣传馆(蚌埠展览馆),到翌年3月,与市文化图书馆合并为市群众文化站,内设文物工作小组。1974年10月,市群众文化站撤销,文化、图书两馆分出,并建立博物展览馆。1981年,定名为市博物馆,是文化局下属的文博事业机构。该馆位于胜利中路科学文化宫内,占地面积1000平方米,工作人员15人。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