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组织
1952年,根据中央颁布的《民兵组织暂行条例》,蚌埠在郊区建立10个民兵大队,分45个中队,有民兵干部137人,民兵2301人,其中,基干民兵443人,普通民兵1858人。1956年,基干民兵增加到1056人,普通民兵增加到2355人,并从基干民兵中挑选一部分,成为持枪武装基干民兵,配步枪148支。
1958年9月,响应毛泽东“全民皆兵,大办民兵师”的号召,扩大民兵队伍,到10月底,有195858人报名参加民兵组织。按照“市编师、公社和设党委的企事业单位编团、生产大队和设党总支的单位编营、生产队编排、市区设党支部的单位编连或排”的要求,全市计编1个民兵师,42个民兵团,223个民兵营,793个民兵连,3024个民兵排,基干民兵有46678人。1960年3月和1964年2月,市分别召开第一、第二次民兵代表会议,各出席代表530名和450名。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组织形同虚设,后期得以恢复。1973年,全市有34个民兵团,190个民兵营,662个民兵连,3079个民兵排,总人数124221人,其中基干民兵49910人。此时,民兵由单一兵种形成多兵种,建有高炮、地炮、通信、防化、舟桥等分队。市区和郊区的民兵连,每连各装备74支或80支(挺)步机枪;城乡独立武装基干民兵排每排配步枪20支,独立班每班配枪5支。全市先后装备86个连、400个排、1277个班和1个重机枪连、12个高机连、6个迫击炮连、2个高炮团、1个高炮独立营。另外,还装备4个防化连、4个通信连和1个通信独立排。1975年4月和1979年3月,市分别召开第三、第四次民兵代表会议,其中第四次会议出席代表750名。
1981年,民兵组织进行了较大调整,不再编武装基干民兵。民兵年龄男性由原来十六岁至四十六岁改为十八岁至三十五岁;女性只编基干民兵,不编普通民兵。全市建立民兵组织的单位由原来的280个减少到172个,民兵人数减少为48411人。1982年12月,市召开第五次民兵代表会议,出席代表500名。
1985年,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通知精神,又进一步完善了民兵和预备役相结合的制度。
二、重要活动
维护社会治安从建国初到1956年,郊区民兵配合公安部门收押反革命分子和恶霸地主99人,查获外地逃来蚌埠的反革命分子7人,配合侦破抢劫案5起,并负责看管178名反革命分子和不法分子。1983年后的一年多时间,在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分子、捕捉罪犯时,蚌埠民兵共出动3075人(次),配合公安机关收容人犯832人。1983年上半年,仅西区人武部抽调的120名民兵,在担负巡逻任务中,共抓获刑事犯罪分子和违法人员130人,协助侦破各类案件35起。
守护重要目标1953年5月起,蚌埠郊区民兵每天出动数十人,担负16公里长铁路和30公里长公路的安全守护任务。1976年12月,省革委会决定将蚌埠石油站警卫工作由部队移交给民兵,郊区武装部派出30名武装基干民兵接管警卫任务,至1978年11月,又由石油站武装基干民兵排自行警卫,石油站一直安然无恙。蚌埠闸系淮河重要设施,自1977年12月起,警卫任务由郊区抽调15名武装基干民兵组成守卫班,昼夜值勤,保护了警戒区的安全。至1983年11月,蚌埠闸警卫转移给该闸工程管理所经济民警自行承担。蚌埠军用机场为重要军事目标,1962年,驻军与长青、燕山、雪华公社的民兵营共同建立了军民联防网。1966年冬,戴湖村出现一伪装成货郎的“美蒋特务”,伺机破坏机场,被联防民兵发现,将其捕获。蚌埠淮河铁路桥系津浦铁路重要桥梁,1962年起,部队与空压机厂、淮河航运局、油厂、印刷厂、化肥厂和小蚌埠公社等单位民兵实行联防保卫,大桥一直安全无损。
抢险救灾1954年,蚌埠地区水患严重,淮河通龙子河的河口大水倒灌,市武装部抽调上千名民兵,抢修护城堤坝。不少民兵冒雨跳入水中,筑成人墙,挡住洪水的冲击,保证了筑坝任务的完成。该处大堤亦定名为“民兵淮河堤”。1977年7月淮北大旱,蚌埠民兵70余人携高炮13门,奔赴阜阳、宿县、滁县地区施行人工降雨,历时一个半月,发射碘化银炮弹1500多发,缓解了旱情。1978年、1979年,蚌埠民兵又两度在蚌埠和宿县实施人工降雨成功。1976年,河北省唐山地区发生强烈地震,蚌埠民兵于8月10日至12日,先后三批转运与护送903名收治和中转的伤员。
参加创建文明市活动蚌埠市自1985年开展创建文明城市活动,先后有4万多人次民兵走上街头、车站、码头、公园打扫卫生,栽树种花,开展优质服务,对促进文明城市建设的开展起到了积极作用。
三、军事训练
步兵训练1952年,蚌埠市民兵主要采用“小型、就地、分散”的方法进行步兵简易训练。1955年起,对十八岁到二十五岁的民兵分期分批进行射击、投弹、队列、单兵战术等训练,每年时间一个月。1965年2月,组织民兵参加全省民兵比武,在11个集体项目的比赛中,侦察、救护、六○炮射击、手榴弹投掷、消防等项分别获得前三名。1966年1月26日,民兵和驻军一起进行了战场救护和刺杀、射击等军事汇报表演。“文化大革命”开始后,民兵军训中断,至1973年恢复。1976年,对三年训练成果验收,共抽验4个连12个排36个班,全部达到总参谋部制定的训练纲要指标。1977年,全市民兵(步兵)普遍进行了步枪射击第一和第二练习。1981年以来,民兵训练由原来的年度普训改为两年一个训练周期,原来的小型、就地、分散、班前班后训练,也改为适当集中时间和人员,进行分期分批脱产集训,并强调训练一个合格一个,完成周期训练任务后不再训练。
高炮(机)训练1973年,该项训练先进行骨干培训,1974年4月起进行普训。训练内容主要为高炮(机)操作技术和本级指挥。训练时间排以上干部每年20天,炮手15至20天。1975年,有300多名高炮民兵组成参训团,首次参加省军区组织的实弹射击,全团27个班全部完成水平机、低空机的射击训练任务,总评成绩优秀。之后到1984年,又先后4次参加省军区组织的实弹射击训练。
通信民兵训练1973年以前,对通信民兵进行通信勤务、识图、判定方位、寻找指挥位置、旗语通信表示、司号通信等方面训练。1973年后,对通信兵干部、技工及有线、无线电话话务员、无线电报务员进行系统训练。对通信干部,训练其组织与实施能力;对通信民兵,训练手中器材操作和一般维修、排除故障及简易通信方法。训练时间,通信民兵干部每年20天,报务员每年70天(指新民兵)或15天(指老民兵),话务员每年20天,有线电话员每年25天。1982年,市人武部办通信民兵集训队,曾培训67人。
防化民兵训练1969年到1979年,对民兵普遍进行原子、化学、细菌武器性能及防护知识的教育,传授防护器材使用和简易防护器材自制技术等。1979年后,组建民兵防化专业分队,对分队队员每年训练15~20天。从1979年到1984年,共训练(含复训)防化民兵675人次。
舟桥工程民兵训练1973年12月23日,组织120名舟桥工程民兵在三号码头西进行架设浮桥的训练。当时风力6至7级,气温零下10摄氏度。民兵先用民船将浮桥架设成三段,然后合拢。从船队集合到一座长287.4米、宽3米的浮桥合拢,仅用20分钟时间。省军区独立第二师第六团全体人员及汽车、马车从桥上通过,浮桥安然无恙。翌日,再进行浮桥载重试验,驻蚌部队的数十辆解放牌汽车和炮车来回通过,浮桥均符合要求。
综合训练1970年,省军区独立第一师于西郊黑虎山曾进行一次“加强步兵连进攻”的实弹演习,歼灭在山头空降的假设“敌”,150名民兵组成的连队,配合部队步兵连顺利完成了演练任务。1984年9月21日,省军区在蚌埠进行代号为“8409”的铁路、水路、公路倒运检验性演练。部队和民兵共1122人参加,动用汽车94辆,各种船只54艘,战备钢架桥14套,军用物资120吨,民兵高炮18门,高射机枪9挺,大炮12门,坦克8辆,舟桥车24辆,骡马30匹,火车2列24节,飞机36架(次),分别进行了临战准备、反空袭、实施倒运三个课题的演练。蚌埠铁路民兵团、汽车民兵团、民兵装卸分队、民兵舟桥分队、民兵高炮分队等协调配合,顺利完成了这次演练任务。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