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中国民主建国会(简称民建)蚌埠市委员会,于1952年9月由最早参加民建总会的潘锷璋着手筹建。在筹备中即经总会批准,发展张立轩、姜宏官、张立之、蔡洁臣等人为会员,并成立民建市支会筹备处,潘锷璋为主任委员,张立轩为副主任委员,其他几名会员为筹备委员。筹备处办公地点在今南山路。1953年6月17日召开会员大会,成立支会筹备委员会,潘锷璋任主委,姜宏官、杜宏本任副主委。1956年1月,改称市民建筹备委员会。同年5月11日,召开民建蚌埠市第一次会员大会,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正式成立民建市委员会。委员会内设四个组和工商研究、宣教两个专门委员会。1958年,民建市委员会迁址于淮河路市工商联办公楼,内设机构精简为组宣、秘书两个组。1963年5月第三届委员会期间,将组改为处,编制6人,并与工商联协商成立协作办公室。“文化大革命”期间,民建停止活动。1979年5月,民建恢复活动,成立临时领导小组,张立之为组长。1981年12月召开第四次会员大会时,恢复民建市委员会,内设组宣、秘书两个处,人员编制8人。
1952年在民建筹备期间,基层组织设3个组(工业、商业、机关),会员43人。1956年第一次会员大会召开时,会员60人,基层支部5个。1965年,会员增加到98人,支部8个。“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会员略有减少。1979年恢复组织活动时,有会员82人,支部6个。1985年,会员增加到117人,基层组织7个。
一、市民建会员大会
1956年至1985年,共召开5次民建蚌埠市会员大会。
第一次大会于1956年5月11日召开,56人参加。会议审查批准筹备委员会的工作报告,讨论决定委员会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进入新阶段之后的工作任务,选举产生第一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宏官,副主任委员张立之、张作仁。
第二次大会于1958年10月13日召开,72人参加。会议听取讨论第一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宏官,副主任委员陈志勋。
第三次大会于1963年5月6日召开(与市工商联第五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91人参加。会议就贯彻民建中央二届二次中委会的决议和全国工商联三届二次执委会《关于在工商界中开展爱国主义、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的思想教育,推动成员和家属鼓足干劲、努力增产节约的决议》,形成了相应的决议,选举产生第三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姜宏官,副主任委员陈志勋。
第四次大会于1981年12月9日召开(与市工商联第六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73人参加。会议审议通过自恢复组织以来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四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朱文江,副主任委员张立之、黄宇光、蔡洁臣、曹霖。
第五次大会于1984年12月15日召开(与工商联第七届会员代表大会同时),78人参加。会议审议通过第四届委员会的工作报告,选举产生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曹霖,副主任委员高兴怀、黄宇光、蔡洁臣、张宝瑾。
二、市民建主要活动
民建组织成立后,其成员大部分是工商联合会的会员,且两会的宗旨一致,一些主要活动多在一起进行。
1952年在市民建筹备期间,即团结和推动会员积极参加“五反”运动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协助党和政府进行宣传、发动、试点工作。“五反”运动中,29名会员自查补报税款5.9万元(折成新版人民币)。1954年起,筹委会帮助开明书店、三级鞋店、中法药房、源泰五金店等与国营商业建立批购零销关系,帮助3户批发商转入工业和畜牧业,促成信丰面粉厂和福昌火柴厂两户私营企业实行公私合营。1955年,筹委会派员参加了蚌埠市私营商业增产节约委员会和改造批发商转业辅导委员会的工作。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市委员会又推动会员参加自我改造运动。1958年,民建与市工商联共同成立工商界自我改造督促检查委员会,大多数会员分批分期参加了政治讲习班的学习。
1979年后,市民建发挥成员善经营、懂技术的知识才能,分别开展了经济咨询和专业人员培训工作。1982年,与工商联共同成立经济咨询领导小组,到1983年10月,又建立经济咨询服务部,两年中共与25个省、市、自治区130个单位建立经济信息关系,往来函电1700余件。至1985年间,还为地产品的推销和外地产品的引进“牵线搭桥”,共成交166万元。在专业培训方面,仅1981年至1985年间,就举办各种培训班17期,培训学员803人。
1979年后,民建组织协助党和政府对历史上的冤假错案进行了复查和平反。民建会员中,被错划为“右派”分子的8个人得以改正,4个人的错案得以平反,4户被占的房屋、2户被查抄的财产、30人被扣减的工资已分别发还,25名会员的工作重新得到安排。
1953年至1985年,民建会员共有55人当选为历届市人大代表,57人被推荐为市政协委员。有5名领导成员参加市级政权和政协机构的领导工作。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