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津浦铁路通车后,沿海城市的一些工程技术人员陆续来蚌。随着电力、油粮加工企业的兴起,有英国、德国的技术人员受企业聘用来蚌工作,其中,德国人瑞德工程师受聘在宝兴面粉厂操作制粉技术,傅赫德工程师受聘在光华电灯公司主持电力生产技术。民国18年(1929年)后,省立第四职业学校和省立初级职业学校在蚌设立,所培养的初级技术人员少量留在蚌埠。民国20年、35年,国民政府救济水灾委员会第十二工赈局(后改为皖淮工赈局)和导淮委员会设立的淮河复堤工程局先后设在蚌埠,也有一批国内和美国的水利工程技术人员前来工作。民国35年,皖东农业技术推广站在蚌设立,开始有20多名农业方面的技术人员。解放前,随着市政建设的发展,土木建筑技师最多时达70多名。中医、西医专业人员最多时也有200多名。
1953年后,蚌埠市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工业部门的科技人员大量增加,人员分别来自上海、青岛等城市,来蚌后他们主要在轻工业部门工作。1955年,在兴建蚌埠肉类联合加工厂时,苏联工程技术人员曾受聘来蚌参加基本建设和生产技术工作。1958年,全市具有技术职称的科技人员188名,其中,工业部门的占44.7%,成为科技队伍中的主体力量。在188名科技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88名,分布在建筑业20名,机械业20名,化工业9名,纺织业20名,轻工业9名,水利系统8名,粮食系统2名;农艺农技人员7名,均分布在农林系统;医务人员93名,分布在医务界86名,轻工系统4名,农林系统3名。同年,市科学研究所成立后,曾从学校、工厂选调一批骨干分子,分别送到合肥矿业学院、中科院安徽分院半导体研究所、汕头照相材料厂、石湾陶瓷基地等处培养进修,后这批人员多成为各实验室的骨干。
1959年后,在工业企业产生了一批技师、“土工程师”,市科学技术学校、技工学校等也培养了一批专业人员。1960年后,开始接受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专毕业生。至1966年,全市科技人员总数达到445名,机械、纺织、化工、轻工、土建、医疗卫生部门,均开始形成本行业的科技队伍。由于这个时期强调发展重工业,机械行业科技人员增加尤为突出,占工业部门科技人员总数的56.17%,科技队伍专业构成中的“重型结构”趋势开始出现。在445名科技人员中,工程技术人员254名,分布在建筑业25名,机械业128名,化工业33名,纺织业16名,轻工业44名,粮食系统5名,水利系统3名;医务人员179名,分布在医务界152名,机械行业7名,粮食系统4名,纺织、轻工行业各8名;农艺农技人员12名,均分布在农林系统。
“文化大革命”开始后,仍接受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专毕业生,加上70年代后出现一大批“工农兵大学生”,也相应增加了科技人员。1979年,全市全民所有制单位科技人员达到3416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1852名,占54.2%,分布在重工系统751名,化工系统163名,纺织系统131名,电子系统181名,轻工系统120名,余分布在建材、二轻等17个系统;另外,有农业科技人员87名,卫生科技人员1453名,专门科研人员24名。在科技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232名,初级职称的3182名。此期,科技人员数量虽然增加,但因”文化大革命“期间科技人员受岐视,作用得不到应有的发挥。同时,科技人员分布在重工业部门比重较大,占工程技术人员总数的40.6%,与蚌埠市以轻纺、食品为主的工业结构不相协调。
1979年后,科技工作得到重视,队伍得到重新发展。至1985年,原有科技人员在技术岗位上有2123名得到晋升;“文化大革命”中的“工农兵大学生”有594名参加了专业进修。7年间国家统一分配的大、中专毕业生达到991名,从北京等地又招聘轻工、食品行业缺口专业人员106名。至此,全市科技人员总数达到16334名,其中,工程技术人员4626名,农业科技人员726名,卫生科技人员3779名,教育界科技人员4625名,专门科研人员92名,其他科技人员2486名。在不含教育界的科技人员中,具有高、中级职称的1328名,初级职称的7924名。在科技队伍壮大的同时,人员素质得到提高,人员分布过分集中在重工行业的状况开始有所改变。科技队伍中既有从事生产技术的人员,也有从事科技开发、科技管理、科技咨询等方面的人员。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