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蚌埠解放前,商业绝大部分为私营,官办极少;饮食服务业全为私人经营。对外贸易多由在蚌的外国商人经营,一部分民族商户兼为外商提供货源。较大的商户、饭菜馆、旅馆、浴池等,一般设有经理,雇用帐房和一定数量的手艺人及伙计,小的店面多由老板和家中成员自行经营。民国2年(1913年),蚌埠出现早期商会,属民办团体,后随着商埠的发展,商会日渐完善。商会以图谋工商业及对外贸易的发展和增进工商业公共之福利为宗旨,主要参与工商业的改良与发展,对有关事项进行征询和通报,并调处和公断工商界的一些纠纷,系地方官署与工商户之间的桥梁。商会下各业成立有同业公会,至民国16年,达48个,为当时省内成立同业公会最多的城市。同业公会对本行商户竞争中有关问题负有协调的责任。沦陷期间,日军出于侵华战争的需要,先后设有米粮统制委员会、杂谷协同委员会、麦粉会蚌埠办事处和商业统制委员会等管制机构,曾对粮食、麻、皮毛等商品实行统制。抗日战争胜利后,商业仍以私营、分散为主,未设立专门管理机构。民国36年,市政府社会科开始承办涉及商业界少量事务,但商会仍履行沟通商户与政府间联系及处理商户间内部纠纷的职能。至民国37年,商会下设有同业公会54个。另外,各商户多形成帮会或同乡会,维护入帮入会商户的利益。
解放后到1957年,商业、饮食服务业、对外贸易逐步转为以国营、合作经营为主,实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的社会主义新型商业体制。解放初期,市场上商品经营由新成立的工商局管理,主要是整顿旧的市场秩序,打击不法商贩。1949年10月,市税务局成立酒类专卖处,实行酒的专酿专卖政策;11月,市工商局成立盐粮市场管理委员会,对盐粮交易市场进行了整顿。是年起,国营商业和新型合作社商业诞生,并迅速扩大经营,到1950年,已逐步控制大宗、重要商品的批发、购销业务以及对外贸易业务。1950年底,开始有部分生产资料实行国家统配方式,主要是钢材、煤炭、石油等8种商品,按计划加以调拨和供应,但非统配物资大部分仍为私商经营。1951年8月,市建立商业局,按照管理与经营分开的路子,对国营百货、花纱布、土产、粮食、盐业、畜产、煤建、水产等支公司和分公司实行行政领导。1952年,列入国家统一计划分配的商品上升到55种。1953年开始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建设,按国家对商品的分类,陆续对粮食等一类商品实行统购统销,对麻类、生猪等二类商品纳入计划管理,但三类商品仍放开经营。同时还划定经营范围,规定工业品批发由国营商业承担,手工业品批发零售由合作社经营。1956年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国营商业、外贸、饮食服务业已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商品和物资已纳入统一的计划管理轨道,既以国营为主,又多种经营成份并存;既有商品统管,又有分散经营,市场商品流通活跃,对促进工农业生产的发展起了积极作用。
1958年开始,受“左”的思潮影响,商业体制向高度集中统一的方向急速推进。是年,列入统管的商品和统配的物资已达520余种;市商业局改为政企合一机构,直接负责商品的经营,其所属专业公司大部分撤销,改组为局属的批发部。同时,属供销合作商业的集体经营单位多改为全民所有制,集市贸易被取缔,商品流通渠道变窄,甚至连归属三类商品的生姜、大蒜、虾米、芦席等,也被纳入省管范围。对外贸易方面,在1958年至1960年间,相继由市财贸部、市计委、市商业局直接管理。
1960年处于经济困难时期,物资匮乏,为解决市场商品供求的矛盾,集中统一的商业管理体制有所松动。1961年,市供销合作社在被撤销的消费合作社的基础上恢复,市商业局不再实行政企合一,一批专业性公司恢复成立,集市贸易有限度地开放,一批工业品由统购包销改为订购或选购。这种既实行集中统一管理,又适当分散的商业体制,对克服经济困难起了有益的作用。
“文化大革命”期间,高度集中统一的商业管理体制再度强化。一些生产资料从商品行列划出,列为国家统管的一、二类物资品种增多。至1969年,供销合作社再度被撤销,并入国营商业;个体商业被视为“资本主义尾巴”,集市贸易被限制。同年,商业局再次实行政企合一体制,专业公司多改为商店。商业、物资部门对地方工业品90%实行包销,工业自销余地很小;出口商品全部实行计划调拨,按指定口岸出口。全部商贸经营渠道单一,管理层次甚多,不利于商贸潜力的发挥。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蚌埠市逐步对过分集中统一和政企不分的商贸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从1979年起,国家统管的计划商品、物资种类逐渐减少,市场调节的品种增多,陆续放开经营或部分放开经营的商品有百货、纺织、土产畜产、干鲜果品、酒类杂货、五金交电、蔬菜副食品等;未放开的商品、物资,指令性计划部分大大减少,指导性计划和市场调节部分增加。此期,粮油、棉麻由统购改为合同订购和议购;化工商品除纯碱、硫酸等,均改为市场调节;农业生产资料除优质化肥、高效低毒农药外,均放开经营。在经营上,允许工业企业对非指令性产品和指令性产品超产的部分自销;允许社会各行各业办商业、饮食服务业,广开经营渠道。1985年,仅百货业社会办的网点已达369个,从业人员4606人,分别为国营商业网点和人数的2.95倍和2.08倍;鼓励集体和个体参与竞争,其中个体商户从业人员已占商业总从业人数的20.2%,个体饮食服务业从业人员已占该业总从业人数的45.5%;放开一部分国营小型商业企业和饮食服务企业,实行自主经营。1985年,商业局系统有130家小型国营企业采取“国家所有、集体经营”的承包方式;放宽对经营方式和经营范围的限制,对大部分商品,批发者可以兼营零售,零售者可以兼营批发,商户经批准可以跨行业经营;允许商业单位突破原有的购销渠道和购销方式,可以不经二级站直接到产地进货。市百货公司于1985年直接从工厂进货的商品比重已达50%。对外贸易方面,1985年也开始改变单一口岸出口的格局,实行多口岸经营。商贸体制的初步改革,给商业经营带来了活力,但同时也因管理上政企不分、条块分割等问题尚末完全解决,商业潜力还有待发挥。
30多年来,蚌埠商贸管理部门随商业经营的需要逐步增多。1985年,除经济综合部门对商业经营活动实施监督管理外,专业性的行政管理机构主要有商业局、粮油食品局、供销合作社、物资局和对外经济贸易局。社会商业则由各自的主管部门管理。
市商业局1951年8月成立,称市人民政府商业局,当时归口管理百货、花纱布、土产、粮食4个支公司和盐业、畜产、煤建、水产4个分公司及信托公司。1952年1月,该局改为市人民政府商业科,1953年1月恢复局建制,1954年1月与市工业局合并,称市人民政府工商局,辖百货、花纱布2个商店,土产、食品、畜产、专卖事业、盐业、油脂、石油、煤建、木材、医药、水产11个市公司,百货、专卖、花纱布3个供应站。1954年12月,由工商局改称市商业局。1958年4月,从商业局中分出城市服务局,至8月再合并。1959年1月至7月,一度与蚌埠专区商业局合署办公。1961年5月,从商业局中分出市食品局、市服务局,至1963年6月,市食品局再并入商业局;1965年4月,市服务局也并入市商业局。1969年2月,分为工业品、食品杂品两个购销服务站,1970年9月再合并。其内设机构及下辖单位经多次变更,至1985年,共设业务、财计、工业、集体企业科等13个机构,辖百货、饮服、糖业烟酒、食品、蔬菜、储运、乳品、盐业8个公司,1个皖北贸易公司及肉联、庆康、商业机械3个工厂,归口管理小商品、百货、石油、五金交电、化工5个采购供应站。全局有商业企业765个,从业人员2.77万人,经营商品2万多种。
市粮油食品局前身是民国38年1月成立的解放军华野支前司令部小蚌埠粮站和4月成立的皖北贸易总公司所辖粮食公司。7月,小蚌埠粮站改为皖北行政公署粮食局蚌埠直属粮站。1950年4月,粮食公司改为中国粮食公司皖北分公司,后又改称为中国粮食公司蚌埠支公司。1952年10月,支公司与蚌埠直属粮站合署办公,于1953年3月合并称支公司。1954年5月,支公司转为市人民政府粮食管理局,于1956年6月改称市粮食局。1959年12月,与蚌埠专署粮食局合署,至1961年3月恢复为市粮食局。嗣后,1969年称市农产品购销服务站,1970年称市粮棉局,1971年复称市粮食局,1983年改称市粮油食品局。1985年,局内设计划购销、城镇供应、安全工劳、储运等15个科室,下辖粮食办公室、工业公司、议价公司、饲料公司及东、中、西、郊区粮站,另有仓库2个,工业企业15个,及招待所、职工学校等。全局职工3858人,设经营网点72个。
市供销合作社前身是民国38年初成立的市合作推进社,内设农民供销社、煤炭供销社及粮食、油饼部和零售部。嗣后,1950年改为市合作总社,1951年12月改为市合作社联合社,1955年8月改为市消费合作社。1956年4月,消费合作社撤销,人员和业务分别划交市粮食、商业部门。1962年11月,恢复建立市供销合作社,内设土产、废品、副食3个经理部和贸易货栈,辖长淮、淮光、李楼、淝淮、雪华、燕山、秦集、高庵8个基层供销社。1969年,市供销合作社又撤销,业务划归市食品杂品购销服务站。至1976年,市供销合作社再度恢复。1985年,全社辖土产日杂、干鲜果品、棉麻、物资回收4个公司,1个农副产品贸易中心,1个供销商业机械厂,代管省农资公司蚌埠分公司。全社职工2174人,设购销网点73个,营业面积1.44万平方米,仓库面积5.96万平方米。
市物资局1961年8月成立,负责管理由国家计划分配的物资和由地方分工管理的物资。至“文化大革命”前夕,成立有生产资料服务、机电设备、金属材料、建筑材料、化工轻工5个专业公司。1969年1月,5个专业公司合并为物资公司,1979年又恢复各专业公司。同时,市燃料、木材公司划属该局。1985年,局辖7个专业公司,另设有物资商场、基建物资配套承包供应公司、金属材料小额供应站、劳动服务公司等。全局职工1727人,设网点64个,仓库15.6万平方米,经营商品48大类1889种。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前身是1961年4月成立的安徽省对外贸易局蚌埠市对外贸易公司,辖畜产站。公司是独立的经济实体,统一经营全市出口商品的收购调运业务。1964年7月,市外贸公司改名为市对外贸易局,于1969年3月划归食品杂品购销服务站领导。1970年12月,恢复改称市外贸公司,划归市商业局领导。1977年3月,公司再改为市对外贸易局,属市革委会领导,为政企合一的机构。1983年10月,市对外贸易局改称市对外经济贸易局,属市人民政府领导。内部机构及下辖单位经多次变更,至1985年,设办公室和人事、宣教、保卫、包装储运、财会、粮油食品、土畜产、轻纺化机、计划调研、外经10个科,辖大庆路仓库、外贸中转仓库及土畜产品进出口公司、外贸商品购销公司。全局职工188人,自有流动资金117万元,经营出口商品12大类,年购进总值14157万元,年实现利润174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