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4年(1915年),蚌埠始有1台48千瓦发电设备。民国36年,装机容量才达到800千瓦,日发电量4800千瓦时。是年,铁路部门也拥有50千瓦发电机1台。
1950年,电厂新购置75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一套,1951年1月投产,总装机容量上升到1550千瓦,月发电量31.2万千瓦时。1952年11月,淮南电力通过35千伏输电线路送入蚌埠,到1954年,电厂即停止发电。
1954年至1961年,市曾分别利用列车和风力发电,解决电力短缺问题,但所发电量甚微。1983年起,有4家工厂利用余热发电,到1985年,总装机容量4350千瓦,年发电量约1000万千瓦时。另在蚌埠闸安装水轮发电机,属在建项目。
一、火力发电
民国4年(1915年),被委为安武将军的倪嗣冲,下令在其“将军府”内安装48千瓦蒸汽发电机设备一套,所发电量只供府内照明。“将军府”门前木雕灰色老鹰嘴内吊有一只灯泡,是蚌埠市民最早看到的电灯。民国8年2月,倪嗣冲亲信唐少侯承领“将军府”电厂,并邀股集资,在仁寿里东端办起民营电厂,称光华电灯公司,装有50千瓦发电机一套,日发电量400千瓦时,少数市民开始用上电灯,每晚供电6小时。民国10年,光华电灯公司易名为耀淮电灯股份有限公司。
民国13年,电灯公司新购进250千瓦汽轮发电机1部,装机容量增到300千瓦,日发电量达2000千瓦时。民国23年,公司装机容量上升到650千瓦,日发电量增至4000千瓦时。
沦陷后,发电设施受到很大破坏。沦陷后期日军强行拆走两台350千瓦柴油发电机,充为军用,发电容量降为300千瓦,日发电量下降到2000千瓦时。
抗战胜利后,省建设厅接收耀淮电灯公司,易名为安徽省蚌埠电力厂。民国35年,电力厂购置500千瓦汽轮发电机组一套,建第二发电所,于民国36年4月发电。此时电力厂辖两个发电所,总容量达800千瓦,日发电量可达4800千瓦时,全年供电98.2万千瓦时,翌年达115.9万千瓦时。
解放后,电力厂及两个发电所由市军管会接收,电力厂更名为蚌埠电厂。1950年,筹建第三发电所,至1951年1月投入运行。此时电厂总容量1550千瓦,全年发电量260.3万千瓦时。
1952年11月,淮南电厂的电力送至蚌埠。1953年,电厂电力与之并网运行;1954年,电厂停止火力发电,机组调往外地。
蚌埠电厂前身是民国4年倪嗣冲“将军府”内自办的电灯厂,民国8年由唐少侯承领,并在仁寿里东端新盖厂房,改为光华电灯公司,有员工20余人。民国10年6月,公司易名为耀淮电灯股份有限公司,有员工40余人,至民国23年,增加到80余人。民国26年,该公司一度停业,民国28年由日军派驻代表复业。民国34年9月,该公司为安徽省建设厅接收,更名为安徽省蚌埠电力厂。民国36年4月,该厂增建第二发电所。解放前夕,溃逃的国民党军队派人拟破坏电厂,被工人保卫未遭敌手。民国38年1月城市解放,电力厂被军管会接管,并改名为蚌埠电厂,属公营。同月23日,设备经检修恢复送电。1951年1月,该厂增建第三发电所送电,拥有装机容量1550千瓦,变压器30台。全厂职工192人。1952年,该厂划属省管,1953年辖水厂、路灯组、电气安装队。1954年,因淮南电力供应蚌埠市,工厂移交给淮南电业局。
二、其他发电
列车发电1954年6月淮河大水,因水位过高,淮南电厂无法送电,国家燃料工业部列车电业局从洛阳派出发电列车,支援蚌埠防汛工作。列车发电机组容量1000千瓦,与原蚌埠电厂第三发电所750千瓦电机组并网发电。时间持续两周,淮南电厂恢复供电,该发电列车撤离。1956年因防汛需要,水电部第二次派列车电业局携带2000千瓦发电机组,来蚌埠发电,防汛结束后撤离。
风力发电1956年春,淮光乡乔郢村首建风力发电站,装机容量5.5千瓦,所发电力除供蓄电池充电使用外,也供本村照明和广播用。该电站持续到1958年。1959年、1961年,陈郢乡和小蚌埠乡也分别建立风力发电站,容量各为5.5千瓦,所发电力用于照明和带动小钢磨加工粮食。1962年两处发电站停办。
余热发电1980年,蚌埠水泥厂兴建余热发电工程,置有冷凝式发电机1台,装机容量750千瓦,于1982年8月与供电局中心变电所07号10千伏配电线路联接并网。是年,发电量420万千瓦时,1985年达到449万千瓦时,可满足该厂70%的电量;1982年,印染厂动工安装2台背压式发电机,容量1500千瓦,于1984年1月投入运行,可满足该厂30%~50%的电量;1984年1月,卷烟厂装置背压式发电机2台,容量1500千瓦,当年单机发电110万千瓦时,1985年双机发电381万千瓦时;1984年1月,毛纺机修厂也装置背压式发电机2台,容量600千瓦,月发电量10万千瓦时,年发电8个月。1985年,4家工厂计有发电机7台,装机总容量4350千瓦,年发电量合计约1000万千瓦时。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供电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