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4年(1915年),蚌埠出现个体烧窑业,始生产砖瓦、石灰。建国后,除砖瓦、石灰、砂石生产规模逐步扩大外,1954年投产水泥和水泥制品,1959年投产平板玻璃。1979年后,逐步开发出一批装饰建筑材料和新型建筑材料。
1985年,全市有建材企业56户,职工11835人,固定资产原值6031万元,净值4078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38504千瓦。年工业产值6099万元,产品销售收入7567万元,销售税金583万元,利润1041万元。
一、石灰、砂石
蚌埠开埠后,即有农民在周围山头开采砂石,供应城区建房。民国4年(1915年),始有个体户烧石灰窑。30年代,在四马路、王台孜等处,有邱德庆、崔跛子等人的私营石灰窑,各有一座单门土窑,以柴禾为燃料,雇工烧制石灰。石灰石料来源于怀远新城口,用船载至蚌埠码头,然后用肩扛筐抬上窑。石料装窑全靠人力搬抱。每块石料,轻则10~15公斤,重则30~40公斤,劳动强度甚大。单窑每月仅能烧制3~4窑石灰,每窑产量16~18吨不等,最高不足20吨。
解放初,为开展生产自救,市民政部门组建有锥子山采石场,东区、西区也成立砂石厂,分别承担开采砂石、经营石料来料加工、筛淘清水砂及加工石碴等业务。1952年,在王台孜东建3座土窑,从事石灰生产。每窑生产周期5~7天,单窑产量10~20吨。翌年下半年,又增建3座土窑,月产石灰约达600吨左右。不久,市民政局组织部分军属在东郊三角线附近兴建3座土窑,成立民政局军属石灰厂,月产石灰500吨左右。至此,全市石灰生产能力已达万吨左右。1958年,石灰生产停止,改为炼焦炭。
1963年3月,市民政局在东郊马场湖铁路货场附近,成立国营石灰厂,重新恢复石灰生产。1964年底,该厂厂址迁至胜利路西首吴湾西大坝下,建有12座土窑,平均每天可出一窑石灰,每窑产量20吨左右。1966年至1968年,石灰厂先后兴建12米高双筒立式窑两座,并加装鼓风机助燃,结束了用土窑烧制石灰的历史。单窑日产由原来的20吨增加到60吨,两窑累计日产可达120吨左右。
70年代,农村一些公社先后组建长淮采石厂、长淮砂厂、燕山采石厂、淮光砂石厂等,从事砂石开采。进入80年代,又分别办有长青砂石厂、东区砂石厂、秦集矿石厂等小厂。1985年,全市石灰年产量5万吨,砂石开采3600吨。
二、砖瓦
民国4年(1915年)起,市郊即出现个体户砖瓦窑。民国26年后,砖瓦窑多分布在淮河南岸大铁桥以东处,到民国37年底,这一带先后有郭德明、毛金兰夫妇等私人窑户计70余家。个体窑户大多采用柴燃土窑、马蹄窑,就地取土,手工拓坯,平均日产砖瓦只有百十块(片)。
1949年,皖北贸易总公司从南京义合东窑厂邀来窑业里手孙显斋筹建砖瓦窑厂。当时在南岗处购300亩农田,并从南京等地招来老窑工10余人,由孙静人为首建窑。1950年春,皖北贸易总公司又筹建制瓦车间,试产大洋瓦。秋天,成立市第一家国营易记窑厂。另外,由市搬运公司出资和市救济委员会援助,还在南岗兴建新工窑厂,当年建成投产。该厂拥有马蹄窑8座,大号砖机及瓦机各1台。瓦机采用人工打盘,压模制坯。砖机约日产砖坯3万块左右,瓦机台时产量仅400余片。
1952年6月,易记窑厂和新工窑厂合并为蚌埠人民砖瓦厂。1953年,工厂迁入西郊八里桥建新厂,陆续建大方窑、马蹄窑等土窑20余座,年产机砖2000万~3000万块,平瓦100万~200万片。
建国后到1958年前,砖瓦生产尚属半机械化作业,采土、砖瓦坯装出窑等全靠人力,半成品也靠自然干燥,劳动强度大,效率低。1958年后,主要工序逐步实行车子化、机械化。人民砖瓦厂兴建一座德式64门双筒大轮窑,于1960年上半年建成投产,日产粘土砖20万~30万块。
1958年至1960年间,因基建项目增多,砖瓦产量猛增。其中,1959年砖产量1.19亿块,瓦产量541万片。1961年至1972年间,砖平均年产量在4000万块,瓦平均年产量250万片。
1977年至1985年,农村砖瓦生产厂陆续增办,计有15户,其规模一般都较小。加上市建材工业公司拥有的企业,合计19户。其中建材系统4户重点企业,拥有推土机12台,挤砖机组5条,制瓦机组1条,轮窑3座106门,工业设备原值659.4万元。全市砖产量由1980年的1.08亿块上升到1985年的3.12亿块,瓦产量也由399万片上升到405万片。
蚌埠市1949~1985年砖瓦产量表单位:万块(片)

三、水泥及水泥制品
1954年10月,国家治淮委员会财务部企业管理处混凝土构件制造厂在蚌投产,其水泥车间生产水泥,供其他车间生产水泥制品,年产有筋管、无筋管2万余米。后陆续生产水泥轨枕、电线杆等产品。1958年该厂扩建,混凝土加气剂及小型混凝土构件等产品投产。60年代,该厂陆续试制并生产了预应力水泥电杆及自应力钢筋水泥压力管等产品。1963年,工厂生产普通钢筋混凝土矿用小型水泥轨枕1300根,水泥电杆6927根。1970年,投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翌年,轨枕、电杆产量分别达到11.6万根和3.08万根。1974年起,工厂开发生产出20~30米跨径大型混凝土铁路桥梁。
70年代,该业厂家增多。1971年,铁路分局建成五金建材综合厂,生产水泥瓦和预制构件。1972年,市人防部门建成人防水泥厂。1975年,混凝土构件厂水泥车间划出,单独设立水泥厂;东、西区原以经营石灰及加工石料为业的几家社会福利性小厂,也陆续发展为生产小型水泥预制件的厂家。
1980年后,农村办起多家生产水泥预制件的区乡企业。到1985年,全市该业有生产厂家15户。此期,水泥厂建成小回转窑水泥生产线,水泥产量明显提高。1985年,属市建材工业公司的6家水泥及其制品工厂已拥有专用设备466台套,主要产品有矿渣硅酸盐水泥、自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钢筋混凝土排水管、环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电杆、钢筋混凝土桥梁、工业和民用房屋建筑用水泥预制构件、加气混凝土制品及水泥砖等。
1985年,该业主要产品产量与1980年相比,水泥由3.51万吨上升到7.47万吨,熟料由1.67万吨上升到3.57万吨,水泥压力管由7.3万米1.19万吨上升到15.8万米2.12万吨,水泥排水管由1万米7176吨上升到8.1万米9779吨,水泥电杆由2.34万根1.28万吨上升到4.91万根2.52万吨,水泥预制件由5632立方米上升到7.62万立方米。产品选介:
矿渣硅酸盐水泥水泥厂出品。1954年,该厂作为混凝土构件厂的水泥车间,即开始生产水泥。产品以石灰石、粘土、铁粉、矿渣、石膏、烟煤及无烟煤为原料,初用立式窑生产,1980年4月改用回转窑生产。1985年,水泥规格有325、425、525三个标号,主要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产品质量执行国家标准,合格率98.3%。水泥销售有袋装、散装两种,销售区域主要为本地及邻县。
混凝土排水管水泥制品厂出品,1955年投产。产品以水泥、砂石为原料,用挤压工艺成型,系无内压排水管,主要用于市政工程排除雨水、污水,也用作交通水利工程中的涵闸管道以及农田灌溉工程中的引水管道。其规格有直径230~600毫米不等。产品合格率为97.6%,主要销售省内。
环形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电杆水泥制品厂出品,1965年投产。该产品以钢筋、水泥、砂石等为原料,用离心工艺形成,具有抗裂性能高、省钢材、成本低等优点。产品分等径形、锥形,长度在3~15米之间。质量执行国家标准,合格率为95.5%。该产品主要销售省内及山东、江苏等地。1984年9月,锥形8米、10米杆荣获省优质产品证书。
自应力钢筋混凝土压力管水泥制品厂出品,1969年投产。该产品以钢筋、自应力水泥、砂石等为原料,用离心工艺成形,适用于工业及城市输水、输汽。产品规格从直径100毫米到800毫米不等,质量执行国家标准,合格率为94.6%。产品主要销售省内及江苏、天津、河南等地。1980年,质量被评为省内同行业第一名。1982年,直径400毫米管荣获省优质产品证书。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轨枕水泥制品厂出品,1970年投产。产品以钢筋、水泥、黄砂、石子等为原料,用机组流水工艺生产。产品适用于1435毫米标准轨距的铁路铺设,型号有弦69和筋69两种,执行部颁标准。
蚌埠市1958~1985年水泥、水泥管产量表单位:吨、万米

四、平板玻璃及其制品
1957年,中共安徽省委为解决全省平板玻璃依赖外省调拨的问题,经论证认为蚌埠市具有良好的生产条件,遂予批准建厂。翌年12月,蚌埠平板玻璃厂工程动工,于1959年9月先行建成一条年产10万标准箱平板玻璃的简易窑(一机生产线),当年生产平板玻璃30标箱。至1962年,累计生产3.74万标箱,平均年产不足1万标箱。1963年起,工厂因资金匮乏停产。
1969年5月,省革委会决定重建蚌埠平板玻璃厂,安装四机有槽引上生产线一条,设计生产能力60万标箱。工程于1970年动工,1972年4月竣工投产,当年生产8.52万标箱。1974年,原锥子山采石场转产玻璃钢制品。1977年,东区办起汽车玻璃厂,玻璃制品逐渐形成批量。此期,平板玻璃厂的平板玻璃年产多在30万标箱左右,只达到设计能力的一半。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平板玻璃生产形势好转。1979年,平板玻璃产量54.39万标箱。1981年,玻璃钢制品厂建成“小平拉”玻璃生产线并投产。是年起,市重工业局所属电工材料厂生产出聚氯乙烯玻璃丝套管。后又陆续建起平板玻璃制品厂、玻纤制品厂、李楼玻璃纤维瓦厂、玻璃纤维二厂等,使建筑用玻璃制品品种增多。1985年起,平板玻璃厂开始扩建年产150万标箱的九机有槽引上工艺生产线,建设中经论证又改为先进的浮法工艺生产线。
1985年,该业主要产品产量:平板玻璃(含小平拉生产)54.32万重量箱312万平方米,工业技术玻璃1.32万平方米,玻璃纤维纱96吨,玻璃纤维布51万米,玻璃钢109吨。
产品选介:
华光牌平板玻璃平板玻璃厂出品,1959年投产。该产品以砂岩、长石、石灰石、白云石、纯碱、芒硝、煤粉、碎玻璃等为原料,经选料、破碎、自动配料、秤量混合、投料熔化、引上成型,再经采板、成品切裁、选片检验等工序制成。1962年前,产品为一机简易窑生产,1972年改用四机有槽垂直引上法生产。该产品有2~6毫米4种厚度,30多个规格,主要用于建筑物采光和橱窗、柜台及民用台桌面装饰。质量执行国家标准,合格率为91.6%,一级品率78.64%。产品主要销售省内及东北、华北、西南、西北、沿海等省区。强力牌风冷平型钢化玻璃平板玻璃厂出品,1981年底投产。该产品以平板玻璃的特选品和一级品以及浮法玻璃、磨光玻璃等为原料,经选片、切裁、磨边(钻孔)、清洗、干燥、垂直吊挂、电炉加热、冷却等工艺制成。产品有5毫米、6毫米两种厚度。该产品抗冲击,内应力均匀,特别适用于高层建筑物采光,制作仪器、仪表表盘,以及用于飞机、轮船、火车、汽车等驾驶台的挡风。产品执行国家标准,合格率为98.6%。
小平拉平板玻璃玻璃钢制品厂出品,1981年5月投产。该产品以砂岩粉、长石粉、石灰石粉、白云石粉、纯碱、芒硝、煤粉及碎玻璃为原料,经配料、混合、熔化,平拉成型。产品为3毫米厚度,可分10余种,主要用于各种建筑物采光。产品执行省标准,合格率75%,一级品率68%。
蚌埠市1959~1985年平板玻璃产量表单位:万标箱(万重量箱)

五、装饰建材
进入80年代,市几家建材企业陆续开发出人造大理石、建筑装饰涂料等装饰建筑材料。
产品选介:
磨砂玻璃平板玻璃厂出品,1980年投产。该产品采用5毫米、6毫米厚的平板玻璃为原料,经切裁、自动送片、机械喷砂研磨毛面或绘制图案而成。产品具有透光不透视、光线柔和均匀等特点,主要用于会议室、餐厅、医院的走廊、卫生间及居民住宅的门窗底层装嵌,并可用于家具装饰等。质量执行省颁标准,合格率为95%,产品销售省内及邻近省市。1985年,实际生产量7000标准箱。
人造大理石石灰厂出品,1985年投产。该产品以聚脂树酯(或水泥)、引发剂、催化剂、填充料、颜料等为原料,经制模、配料、装料、振动、静停、脱模、养护、整形、切割等工序制成。产品主要用于建筑装饰,也用于工艺品、高级家俱及广告牌装饰等。质量执行部颁标准,合格率为70%。
建筑装饰涂料石灰厂附属“五七”工厂出品,1985年投产。该产品以聚乙烯醇、轻钙、泡化碱、色浆等为原料,经水加温、配料、混合搅拌、过滤等工序制成。产品主要用于各种建筑物内墙装饰,质量执行部颁标准,合格率为98%。产品主要销售省内各地。
花样预制板建材七厂出品,80年代初投产。该产品以水泥、砂石、石粉为原料,经配料、混合搅拌、注塑成型。产品用于建筑装饰,合格率98%,主要销售省内各地。
乳胶漆石灰厂附属“五七”工厂出品,1985年投产。该产品以聚乙烯醇、泡化碱、色浆为主要原料,经水加温、配料、混合搅拌、过滤等工序制成。产品主要用于建筑物墙体装饰,质量执行部颁标准,合格率99%,主要销售省内各地,年产量200吨。
六、建材工厂
1985年,全市建材工业56户企业,分属12个小行业。其中:
砂石开采业4户,秦集矿石厂、燕山采石厂、长淮采石厂、长淮砂厂;石灰制造业2户,石灰厂、龙湖石灰厂;建筑用石加工业3户,东区砂石厂、长青采石厂、淮光砂石厂。
砖瓦制造业19户,新型建筑材料厂、建兴砖瓦厂、建筑材料三厂、建筑材料一厂、燕山第一轮窑厂、燕山第二轮窑厂、燕山第三轮窑厂、李楼轮窑厂、吴小街第一轮窑厂、吴小街第二轮窑厂、吴郢轮窑厂、长青轮窑厂、长淮砖瓦厂、雪华轮窑厂、淮光第二轮窑厂、淮光第三轮窑厂、仁和轮窑厂、秦集轮窑厂、秦集第二轮窑厂。
水泥及水泥制品制造业16户,水泥厂、水泥制品厂、人防水泥厂、建筑材料五厂、建筑材料六厂、建筑材料七厂、建筑砌块构件厂、建筑工艺制品厂、铁路分局五金建材综合厂、西区水泥制品厂、长淮水泥构件厂、长青预制厂、江淮建筑材料厂、淝淮预制厂、龙湖建材预制厂、郊区水泥预制厂。
建筑用玻璃制造业2户,平板玻璃厂、玻璃钢制品厂;光学玻璃制造业1户,电子光学材料厂;工业技术日用玻璃制造业1户,汽车玻璃厂;玻璃纤维及其他制品业5户,平板玻璃制品厂、电子材料厂(生产玻璃丝套管)、李楼玻璃纤维瓦厂、玻璃纤维制品厂、玻璃纤维制品二厂。
防水建筑材料制造业1户,油毡厂;麻刀制造业1户,西区综合厂;其他轻质建筑材料制造业1户,保温建材厂。
蚌埠建筑材料一厂市建材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西郊黑虎山脚下,占地面积56.29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3.34万平方米。该厂前身为1952年6月易记、新工窑厂合并而成的人民砖瓦厂,后改称建筑材料厂。1980年3月,该厂一分为二,原地处八里桥的制瓦车间改建为建筑材料二厂,地处黑虎山脚下的制砖车间定名为蚌埠建筑材料一厂。1985年末,全厂职工781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443.9万元,净值257.1万元。拥有主要生产设备60台(套),其中德式64门双筒大轮窑1座,隧道式干燥洞26条,500型制砖机组2台(套)。粘土砖年产量7794万块,附产输送机8台,多斗式挖掘机3台。年工业产值408.5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8.6万元,利润56.6万元。
蚌埠水泥制品厂市建材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胜利西路,占地面积13.5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该厂原名混凝土构件厂,系1953年由国家治淮委员会财务部企业管理处征地150亩筹建,于1954年10月试产成功第一节有筋排水管,当年生产有筋管约0.4万米,无筋管1.6万多米。1958年起,陆续扩建、改造水泥、轨枕、钢筋、电杆、金工、制管等车间。1965年开始生产预应力电杆,1969年开始生产自应力钢筋水泥压力管。1970年后,开始生产混凝土轨枕及混凝土铁路桥梁和水泥船,并参加濉阜铁路“十万轨枕大会战”。1975年2月,水泥车间划出建立水泥厂,自身改称蚌埠水泥制品厂。1985年末,全厂职工126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984.5万元,净值523.6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6284千瓦,工业设备原值468万元。各类设备679台(套),其中水泥及水泥制品专用设备446台(套)。厂区有铁路专用线长1432米。主要产品年产量:水泥压力管15.8万米21165吨,水泥排水管8.1万米9779吨,水泥电杆49063根25166吨,水泥桩528根1211吨。年工业产值1065.2万元,产品销售税金68.9万元,利润120.5万元。
蚌埠平板玻璃厂市建材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中型企业,位于涂山路,占地面积20.3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7.9万平方米。该厂于1958年筹建,原设计生产规模为年产建筑用平板玻璃65万标箱,生产工艺采用四机有槽垂直引上法,后因基建材料短缺,工程进展缓慢,改为先建一条年产10万标箱平板玻璃的一机简易生产线,1959年建成投产,10月生产出第一批平板玻璃,但因成本过高而亏损。1962年4月,四机窑和一机窑先后“下马”。1969年5月,省革委会决定复建该厂,设计能力改为60万标箱。1970年7月复建工程开工,年底告成,1972年2月试产,当年共生产3~6毫米平板玻璃8.51万标箱,仍亏损145万元。1974年4月起,对四机窑进行改造,改块煤燃料为重油燃料。至1978年,企业7年累计亏损503万元。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企业进行全面整顿,生产形势渐趋好转。1979年,平板玻璃产量54.39万标箱,一级品率达52.23%,首次实现利润0.71万元。1980年增加磨砂玻璃、柜台玻璃等再加工制品,1982年增加民用玻璃银光镜、风冷平型钢化玻璃等深加工再制品的生产,并试制成功科研用载玻片,填补了省工业产品的一项空白。1983年,企业进一步整顿,在全国同行业质量评比中跨进前6名。1984年,被评为省建材系统节能先进单位和国家建材系统节能二级先进企业,并在全省创最佳经济效益竞赛活动中被评为先进单位,获“银杯奖”。1985年2月,经批准新上浮法工艺生产线(在建项目)。年末,全厂职工1216人,固定资产原值1267.3万元,净值926.6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4163千瓦,工业设备原值528.3万元。拥有主要设备525台(套),其中输送和给料设备17台,破碎机械17台,平板玻璃原料设备16台,116平方米垂直引上玻璃熔窑1座,垂直引上机4台,切割机4台;另有铁路专用线2条2746米。年末平板玻璃产量45.34万重量箱,年工业产值772.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157.4万元,利润431.8万元。
蚌埠电子光学材料厂市电子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纬四路,占地面积3.4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25万平方米。该厂原是蚌埠玻璃厂的一个车间,于1958年11月开始研制光学玻璃,至1966年,研制成功5种片号。1971年试制成功红宝石、单晶硅、多晶硅玻璃,4月22日,轻工部在该厂召开全国首届光学玻璃质量会议。1972年8月车间划出,成立蚌埠电子光学材料厂,1973年6月划归市电子仪表工业局领导。1974年,试制成功大型天文望远镜反射毛坯玻璃,用于南京紫金山天文台。1975年3月15日,著名科学家钱三强来厂视察该产品。同年11月28日,在中国科技大学协助下,承担钕玻璃、镧玻璃的试产任务。1977年至1978年,又承担省重点科研项目二氧化碳激光器、熔石英延迟线玻璃、红外线底板玻璃的试制任务。1981年后,研磨镜片批量投产。1985年,全厂职工323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15.8万元,净值506.5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2184千瓦,工业设备原值319.5万元。光学玻璃及特种玻璃年产量104吨,变色眼镜片65万副。年工业产值593.3万元,产品销售税金74.7万元,利润141万元。
蚌埠水泥厂市建材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淮上路,占地面积4.27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93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国家治淮委员会财务部企业管理处于1954年所建混凝土构件厂的水泥车间,1975年独立成厂,称蚌埠水泥厂。当时有土立窑1座,磨机2台,转筒式烘干机1台。生料上窑、成球、入窑燃烧及出窑都是手工操作,仅能生产300~400号低标号普通矿渣硅酸盐水泥,年产量7000吨。1975年至1982年,工厂连续亏损,累计达188万元。后国家拨款399万元兴建干法小回转窑水泥生产线,1982年初安装完毕,1983年改变亏损局面,年产425号和525号矿渣硅酸盐水泥4.83万吨。1985年末,全厂职工628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641.6万元,净值487.5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4585千瓦,工业设备原值290.4万元。主要设备有工业锅炉1台6蒸吨,风机14台,破碎机7台,磨(粉)碎设备7台,输送和给料设备52台,泵10台(套)。水泥年产量64652吨,年工业产值336.1万元,产品销售税金39.7万元,利润89.2万元。
蚌埠新型建筑材料厂市建材工业公司下属全民所有制小型企业,位于大庆路5号,占地面积17.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该厂前身是建筑材料厂制瓦车间,1980年3月分出,单独成立建筑材料二厂,主要生产粘土红砖、粘土瓦、框架轻板。1984年改产,以框架轻板、保温材料等新型建材为主,以粘土砖瓦为辅,企业定名为蚌埠新型建筑材料厂。1985年末,全厂职工552人,拥有固定资产原值280万元,净值219万元,动力机械总能力1762千瓦,工业设备原值129.7万元。主要设备153台(套),其中水泥及水泥制品专用设备16台(套),挤砖机组1条,制瓦机组1条,20门砖瓦混烧窑1座,加气混凝土设备15台(套)。主要产品年产量:水泥预制构件8147立方米,砖1206万块,瓦405万片。年工业产值313.7万元,产品销售税金22.6万元,利润37.5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