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前,今蚌埠辖区有长淮卫集、仁和集、秦集、中井寺集、徐桥集、龙河集、陶店集、定庵集、九龙集、山河集、正街(小蚌埠)集、双庙集、红塔庵集、李楼集、吴小街集、高家庵集、山香寺集、桃园集、八大集和长淮站集,计20个集镇。其中,长淮卫集、徐桥集、小蚌埠集和秦集,历史最久,明清时期已见记载。这些集多为10天4集。较大的集,逢集时有上千人进行以农副产品为主的贸易。
建国后,随市区商业的发展,集市贸易减弱,至1966年,仅有长淮卫集、正街集、定庵集、秦集和仁和集。“文化大革命”中,传统的10天4集多改为10天2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李楼集、双庙集、吴小街集、长淮卫集和山河集(今改许庄集)得以恢复,又新辟吴郢集。各集多按传统10天4集进行贸易。
小蚌埠集位于淮河北岸,津浦铁路穿集而过,与南岸市区隔河相望。清太平天国北伐后,南岸蚌埠集废,北岸小蚌埠集一时繁盛。清同治二年(1863年),凤阳府在该集设三县司衙门。集上有东西大街一条,称正街。怀远东乡、灵璧南乡、凤阳西北乡方圆百里几十个村庄的乡民,多在此进行商品交易。蚌埠开埠后,南岸市面兴盛,小蚌埠集无大的发展,到解放时集上仅有柴行、鱼行和几家小杂货店。解放初,该集为小蚌埠区公所所在地,于1958年成立小蚌埠人民公社。1973年,淮堤切滩退堤,原小蚌埠正街从旧址北移1000米,集规划为镇。建国后,该集陆续建有化工厂、化肥厂、农机厂等企业,居民增多。至1985年,集上有20多家工厂、商店,居民近万人,成为新型的集市区。
长淮卫集位于蚌埠东部,北临淮水。古代原系水中之洲,因土质松软,色白沙细,一遇风吹,如柳絮飞舞,故又称粉团洲。后因淮水泥沙淤积,渐与南岸连成一片,唐宋时期已为集镇。明代,朱元璋建中都城,曾定其为中都八卫之一,始有长淮卫名。明清,长淮卫集建有官仓,沿淮上游及淮北官粮大多经该集转移凤阳。集上开有棉布、杂货、土产店铺数十家,仅骡马行有18处,茶楼酒肆生意兴隆。建国后,该集兴修新河闸水陆两用码头,开辟粮食、牲畜大型商行,集市更趋繁荣。该集原属凤阳县,1958年划属蚌埠。1979年后集镇建设加快,工厂、商店、学校、医院、银行、邮局、影剧院等一应俱全,成为蚌埠郊区最大的一个集镇。旧时逢集的惯例改变,近千米长的十字大街上每日熙熙攘攘,人流不断。1985年,该集为长淮卫乡人民政府驻地,常住人口约2000人。
八大集位于津浦铁路东侧,淮河以北北淝河南岸。传说古淝河一带为镇洪水,曾沿河岸建宝塔多座,从东往西数,至该集址为第八塔,曾称八塔集。另此处居住朱、韩、徐、张、葛、马、万、金八大家,又称八大家集,后因拗口改称八大集,沿用至今。明万历二十年(1592年),此集曾设立官仓,纳官粮者需在此歇息、食宿,集市一度繁盛。集上辟有南北街、东西街各一条,均约长1华里,为石板路面。该集因紧傍北淝河,多芦苇滩地,所饲养的鸭子远近闻名。清咸丰年间,该集毁于兵燹,又加北淝河水患严重,未能复建。50年代后期,该地办有八大集农场,但商业贸易仍未复兴,仅为蚌宿公路上的一个停靠站。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