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佛教
佛教何时传至本地,年代无考。汉代,佛教信徒就在县境置土地,建寺庙,塑神像,开展宗教活动。宋疃相山寺为当时最大的寺庙,地362亩,房舍53间,神像3尊,经卷4部,僧众14人。
唐代建佛教庙宇8所,都具有相当规模。宋代建寺庙7所,其中蒋山集回龙寺香火最盛。该寺有地80亩、房舍20余间、神像14尊、经卷2部、法器1件,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回云山上。因寺内有洞,俗称“老猫洞寺”。洞西有观音山,洞外有观音阁,洞内有石鼓、石锣、石床,洞底有山泉小溪。每年二月二十九日逢香火庙会,男女老幼前往焚香拜佛者络绎不绝。
元代佛寺甚少。明代佛教发展较快,信徒们在宋疃、古饶、赵集、孟口、濉溪口、徐楼、蔡里、四铺、五铺等地建大小寺庙50余所。其中蒋山集青龙寺规模仅次于汉代所建的相山寺,有地150亩、房舍29间、神像35尊、经卷5部、法器8件,僧众14人。该时期有许多女子出家为尼,50多所寺庙中就有9所为女尼主持。
清代及民国年间,又增建许多庙宇。据民国35年(1946年)统计,尚存大小佛教寺庙、庵堂94所,僧尼徒众223人,土地1813亩,房舍600余间。寺庙多集中于黄里一带、回云山周围和柳孜集附近。“自古名山僧占多”,这些地区多是山青水秀、环境清幽之处。
“五四”运动以后,群众掀起反封建迷信活动,大小庙宇扒砸大半。建国初期,一些庙宇改建成学校,仅留下回龙、天藏、鹤冢等少数寺庙。1952年贯彻婚姻法后,154名尼姑和186名僧人还俗嫁娶。“文化大革命”期间,仅存的几所寺庙被毁坏无余。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逐步落实党的宗教政策,佛教在百善等少数地区恢复了活动。
(二)天主教
鸦片战争以后,外国天主教传教士纷纷来我国传教,设教会,建教堂,发展教一徒。清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天主教传入我县,先后建立教堂5所,均属宿县天主教总堂管辖。
濉溪天主教堂在老城关帝庙巷路西,先后有柏主教、麻神甫、纳神甫主持教务,愿入教者须先学经文,经考试合格,方准入教。民国31年(1942年),意大利籍兰善锋神甫来教堂传教,建立大圣堂12间。兰善择去后,由倪神甫主事。33年,山东曹县李复堂来教堂主持教务,同来的有修女凌谨、王通元、邵芝莲3人,先后发展教徒2369人。37年元月,濉溪天主教堂遭盗匪洗劫,教堂门被砸,地板被撬,财物被抢,宗教活动一度中断。1950年,教堂改为学校。
清光绪十九年(公元1893年),张另圩孜张乃公等10人前往陈大湖涯邀天主教传教士去设立教堂。陈大湖涯教堂的主持人为上海天主教会传教士忽鲁东。忽鲁东派法国籍人姚神甫前去主事,设立男女教堂各1所,房舍80余间,有大圣堂、读经舍、传教堂、神甫餐厅、教民餐厅等。宿州衙门曾派兵10人保卫教堂。之后,因建圩纠纷,村民李如良被宿州衙门拘捕,民众央请神甫出面交涉,使李如良获释。为寻求庇护,张另圩孜一带民众大多加入天主教,教徒很快发展到3000多人。每逢星期日,四乡教徒赶来过“主日”,络绎不绝,圩孜内外,人山人海。1952年,外国传教士被驱逐出境,教堂关闭,宗教活动停止。
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秋季,临涣人周小到张另圩孜天主教堂邀神甫去临涣集设立教堂。置地14亩,建教堂91间。传教士先后有法国籍葛来根和苏神甫,意大利籍兰善铎和利马诺,本国徐神甫和安神甫等,修女有尤敏和凌谨。建国前夕,意大利籍马悟理和德友邻神甫又去传教。教堂在周围村庄和集市设有34处传教点和聚会点,最大的聚会点有教徒百余人。1950年初,政府为防止坏人借宗教进行破坏活动,关闭了教堂。
民国3年(1914年),濉溪天主教堂沙神甫,前往濉溪西北张店孜设立教堂,发展教徒。不久,教堂被土匪放火烧掉。19年,濉溪教堂麻神甫又去重建教堂,主持教务。
民国9年(1920年),罗集喻广法等10余人前往宿县天主教堂受洗入教。同年邀教堂主事人在罗集设立教堂,有房舍12间。14年,罗集附近20多个村庄的130多人加入了天主教。28年,罗集天主教堂迁至张梨园,新建教堂房舍24间。民国31年后,意大利籍台神甫、匈牙利籍索神甫相继来教堂主持教务。建国前夕,意大利巴地灵神甫来此主事,助理教务有何某和任某两修女。张梨园及周围村民100多人入教。1952年,天主教堂实行“自治、自养、自传”的“三自革新”运动,巴地灵神甫被逐出境,修女也离堂他去,教堂从此关闭。
1983年,临涣天主教开始恢复活动,200多名信徒参加了恢复后的第一个“圣诞节”活动,市、县、区有关负责人前往祝贺,被占用的原教堂房产交教堂所有,周围村庄又开始设立聚会点。
(三)基督教
基督教也称耶稣教,由天主教分化而来。民国13年(1924年),宿县基督教堂派山东潍县徐廷谨、卜淑珍夫妇来我县传教,设立基督教濉溪分堂。教堂设在老城前大街,有房屋8间,占地2.5亩,由中华基督教会资助购买,并发给活动费。当时传教活动范围甚广:东至津浦铁路,西到河南永城县大茴村,南至蕲县集,北至相山。徐廷谨和卜淑珍走后,由山东朱某(女)来教堂主事,同来的有女牧师陈慕德等。32年,濉溪镇基督教徒王选民接办教堂,开办启秀女子小学校,除讲授文化课外,还宣讲教义。33年,信女王培真来教堂传教,至建国前夕,发展教徒400多人。
民国13年(1924年),徐廷谨和卜淑珍夫妇又前往临涣筹建教堂,至16年建成礼堂4间、宿舍4间、厨房1间。教徒甚少,平时来教堂聚会者八九十人,至建国前夕,总共发展教徒约200人。
临涣基督教堂建成后不久,有一姓梅的传教士在张集东南置地建房,设立基督教堂。与濉溪教堂取得联系后,王选民等前往传教,发展教徒30多人。淮海战役时,该教堂被国民党飞机投弹炸毁,宗教活动停止。
建国以后,基督教活动受到限制。“文化大革命”期间,基督教堂全被查封或占用,一切宗教活动被禁锢。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落实宗教政策、职业宗教人员刘光明、袁本道和陈浩新、王培真4人分别在临涣、濉溪两地重新主持教会,开展宗教活动。原教堂交还基督教会使用。近年来,信仰者纷纷入教,濉溪基督教会在册教徒1000多人。全县各区、乡大都设立了传教点,各点吸收教徒少则几十人,多则上千人。目前全县基督教信徒约2万人。
民国35年(1946年)境内部分寺庙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