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衣服
建国前,男女衣服随家庭贫富和季节变化各异。男装上衣时兴大襟长、短衫和对襟短衫。一般人家以长衫为礼服,富者外罩坎肩马褂。女装上衣为大襟喇叭式齐膝短装,富家女子流行穿旗袍和绣花半长裙。下装,男女均为接腰式样的便裤、套裤。穷人多无换洗衣服,冬季在单衣里面加布一层,以棉絮填铺缝制成棉袄、棉裤,天暖后拆掉棉絮又是单衣。富有者多做皮毛衣裤。老年人有用黑色绸带把小腿扎起的习惯。劳动人家,服装用料多为家织土布,色调以蓝、黑、白为主,无钱买染料者用石榴皮煮水染色;富家用料多为进口细布和绸缎,色泽华丽鲜艳。
建国初期,除老年人和乡村农民仍穿旧式服装外,大部分男青年兴起中山装、列宁装和学生装,青年女子以青年女装取代了便衣、便裤。色泽变化不大,仍以蓝、白、黑、灰为主。年轻女子多用海蓝、二蓝色细布做装。60年代,服装样式、质量不断翻新,用料多为哗叽、卡叽、灯芯绒、涤棉布,针织秋衣逐渐代替了布质衬衣。城镇女青年流行穿长裙。“文化大革命”期间,新式服装被称作“奇装异服”,禁止穿戴,男女青年除中山装和青年女装外多着草绿色军装。1978年后,服装款式丰富多彩,除青年装、中山装和女衫外,增加有西装、茄克衫、拉练衫、航空衫、滑雪衫、人造革上装、羽绒衣及各式毛呢长短大衣。另外女装先后出现西服裙、连衣裙、百褶裙和超短裙等。下衣以便裤和直筒裤为主,喇叭裤和牛仔裤在少数青年中流行。服装用料以人造纤维及毛料为主,棉布次之。色调,老人仍以黑、蓝、灰等深调为主,男青年多选择浅淡色调,女青年多选鲜艳色调。
二、鞋袜
建国前,男性鞋式简单,多是黑色圆头布鞋,冬天穿双合式棉鞋和用芦花与麻绳编制成的“毛窝”。女子因裹足,穿绣花尖头云鞋、套鞋。男女鞋均为布底布帮,手工缝制。男女袜多用白布缝制。
建国后,男女鞋袜发展变化较大。除少数男女仍穿自制布鞋外,大都购买解放式布鞋、球鞋、雨胶鞋和针织线袜。60年代以后,翻毛皮鞋、擦油皮鞋、塑料凉鞋及丝光线袜、尼龙丝袜、弹力袜等逐渐盛行,花色种类齐全。1978年后,又出现中跟男女皮鞋,高跟女皮鞋,高中跟女塑底布鞋和男女旅游鞋。
三、帽
建国前,年轻妇女爱扎头巾,既保暖又遮尘。老年妇女戴棉布缝成的黑色瓦帽。年轻男子戴礼帽、便帽。老头戴线帽和瓜皮帽,夏季戴斗篷、席夹子。建国后,妇女多不戴帽,冬季扎毛巾、方巾御风寒。60年代以后,妇女多围纱巾、毛质长围巾,颜色浓淡,随其所好。男帽四季各异,品种繁多:夏季多戴麦秸草帽、苇席帽;春秋季节戴长沿帽、鸭舌帽;冬季戴军用帽(火车头帽)和毛呢长沿帽、鸭舌帽等。进入80年代后,中青年女子喜戴针织的绒线帽,式样新颖美观。
四、发型
建国前,未婚女青年脑后梳一长辫,根部扎红头绳。婚后握髻以发网网起,用簪子固定。清朝男子蓄发辫,辛亥革命后,剪辫,剃为光头,少数人留分头。建国后,女子除老年人仍留旧式发髻外,多剪齐耳短发,年轻女子扎双辫。60年代,女子发型逐渐改变,剪运动头者渐多。“文化大革命”时期,老年妇女发髻被强行剪掉,梳向脑后,向上弯起,用大型发卡卡住。1978年后,城镇青年女子多烫发,少数留披肩发;男子多留平头、分头、偏分头,近年有少数男青年留长发,烫发。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饮食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