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曲艺
曲艺在我县流行甚广。民国年间,民间渔鼓艺人郑合玉演唱渔鼓,曲调清婉,深有影响。建国后,曲艺演唱在群众中得到普及和发展。1961年全县有曲艺演唱人员63人,演唱曲种有大鼓、丝弦、洋琴、渔鼓、评书、坠子等,同年12月,成立濉溪县曲艺工作者协会。1962年,曲艺协会把63名艺人编为10个组,1个组留县城,2个组下厂矿,7个组下农村,分散进行演出活动。不久,曲艺协会又吸收36名学员,队伍发展至96人,分成13个演唱小组,并学唱《红色战士》、《选牛郎》、《星期六的晚上》、《傻新郎》、《徐老汉卖鸡》等新曲目。“文化大革命”期间,曲艺活动一度停止。1976年恢复活动,成立了有20人的曲艺演唱队,常年坚持在农村演出。起初演出琴书、坠子、大鼓、单弦、四川清音、六安锣鼓书、天津快板等曲种,后逐渐增添数来宝、相声、山东快书、二人转坐唱、曲艺联唱等演唱形式。曲目以短小精焊、清新活泼为特色。1977年曲艺队演出了琴书《猪八戒拱地》、对口快板《江青自白》、相声《采访记》等一批深有影响的节目。1979年县曲艺协会恢复活动,曲艺演唱人员得以发展,并出现曲艺演唱专业户。四铺区艺人赵燕荣全家5人演唱曲艺。1985年全县10个区都建了区曲艺分会,共有曲艺演唱人员267人,56个曲艺演唱小组。
二、民间音乐
我县民间音乐以民歌和民族乐器唢呐流行较广。民歌,建国前多是群众自编自唱,建国后进行挖掘整理。1958年全县掀起了民歌演唱活动高潮,之后,民歌活动渐趋低落。唢呐在我县多是民间唢呐艺人自由组班吹奏,每班5至7人,多在民间婚丧和节日欢娱时应聘演奏。所奏曲调有喜有悲,根据不同场合选用不同的曲牌。建国前,五铺农民刘君体领首的唢呐吹奏班,活动于宿西一带,影响较广。建国后唢呐吹奏艺术有了新的发展。1983年县文化局举办全县民间音乐舞蹈会演,马桥、四铺唢呐班吹奏豫剧《朝阳沟》中的人物唱腔,惟妙惟肖,县广播站录音后在全县播放,深受群众欢迎。1985年底全县有唢呐班35个,210名吹奏艺人。
三、民间舞蹈
我县民间舞蹈主要有具有淮北特色的花鼓舞和狮子、龙灯舞,其次是竹马、旱船、花车舞和高跷。花鼓舞又名花鼓大走场,原为民间花鼓戏的垫场戏,其特点有唱有舞,以舞为主。旧时花鼓舞走场有调情之戏,建国后革除。花鼓舞在表演中脚着彩鞋,用脚尖扭走。演员凭着灵活的腰肢,优美的身段,热烈的情绪,赢得观众的喝彩。民国年间,我县花鼓艺人段道香的花鼓舞表演颇有声望,有“宿州花鼓名角马庄虽是高,不及段道香三拧腰”之誉。狮子舞,每头狮于由两人合演,相互协调配合,模拟狮子的各种动作,如抖毛、舔毛、搔痒、打滚及滚绣球等。引狮者一人,执彩球戏狮。狮子舞利用哑剧喜剧的表现手法把戏剧、舞蹈、杂技、游戏等艺术融为一体,耐人寻味。龙灯,龙头造型生动雄伟,龙身用竹木扎成骨架,一般9节。龙衣(龙皮)用布做成,给以龙甲。头、尾及各节均有一木棍支撑。表演时,每人各执一节,前有一人执珠戏引,龙头抢珠,龙身及尾各节随龙头舞动向前,并配以欢快的唢呐、锣鼓伴奏。竹马即用竹筐扎成马身骨架,蒙以纱布,外贴用彩纸剪成的马毛。马头可活动,马脖下及演员脚上均系铜铃。表演时演员将马身系于腰间,随音乐和锣鼓节奏,用手操纵马头表演。一般竹马为10匹,各色相间,后有一头黑瘸腿骡。表演时,瘸腿骡又踢又扒,前窜后跳,捣乱队伍,藉以活跃气氛。旱船,船身用竹子和布扎成,长约2公尺,上有彩篷,下有彩围,船身及篷上扎各色彩花。船身系于女舞者腰间,前进时作行船状。另有一艄翁在旁撑船。表演时边模拟行船动作,边用民间小调演唱。花车舞,即用竹棍扎成独轮手推车,上有篷,四周饰各色彩花。车把系于女舞者腰间,车周有彩围,车上紧靠女舞者腰根用稻草扎一假腿,着彩裤、鞋袜,似女郎坐车状。车前有一“小儿”拉车,后有“老爹爹”推车,三人配合模拟表演车子的前进、后退、左右转、上下坡、陷泥洼及翻车等动作。花车的表演欢快、活泼,富有情趣,有一些模拟动作为后来的戏剧表演所借用。高跷是在演员的两腿上各绑一根高木腿进行表演,木腿上部安有脚踏板,踏板高低根据高跷人的技艺精劣而定,一般为1米左右。表演时高跷演员各扮一戏剧人物,如秦琼、白娘子、许仙、小青儿等,每手夹持两块小竹片,随音乐、锣鼓声打以节奏。表演形式和内容根据演员自身条件而不拘一格,可演一段戏曲插白或一折戏,也可演扑蝴蝶、丢叉及各种队形变换,也可进行杂技或武术表演。
民国时期境内濉溪镇、临涣、百善、双堆等地民间舞蹈活动较为经常。濉溪镇民间舞蹈活动是分区域分行业举办,东关的大头、南关的高跷、理发业的旱船、油漆行的龙灯、丝棉行的竹马都是约定俗成。每逢节日,他们即自发组织活动,年复一年,形成传统。建国后,文化部门对民间舞蹈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做了挖掘、革新工作。1956年举办了全县民间音乐、舞蹈选拔大会,出现了《花鼓舞大走场》、《苍鼓》、《抓筝》、《蝴蝶舞》、《猫捕鼠》、《蝶捕瓶》等具有强烈地方特色的优秀节目。其中《花鼓舞》、《猫捕鼠》、《蝶捕瓶》3个节目,参加了全省民间音乐舞蹈会演并获得奖励。1957年至1965年全县举办的各种民间舞蹈会演达10余次。“文化大革命”时期,民间舞蹈频于窒息,1976年后重新得以恢复和发展。1977年10月,县文化部门在县城组织了竹马、旱船、龙灯、花车、花挑、高跷、狮子舞等表演队伍走上街头演出。数万居民欢呼雀跃,争相观看。尔后经常在节日举行此种活动。
四、消嬲会
消嬲会是我县特有的一种民间艺术形式,产生于何年无考,清朝时期即已盛行。此活动是把县官出动、审案等情节加以艺术夸张和戏谑来进行表演的一种形式,常于重大节日演出。主要演员扮作县官坐于独杆轿上,戴一顶无顶无边的破席甲,上嵌红缨,穿马褂。旁有衙役数人,后有县官太太倒骑毛驴或坐于粪筐内,怀抱“少爷”——小狗、羊羔或兔子等,演员队伍前有鸣锣开道人和“肃静”、“回避”牌若干面,其牌为扫帚、杈子、木锨等农具上贴一纸牌而成。后有地保、伙夫等人,伙夫挑一副伙食挑,一头为破烂不堪之物,一头是粪箕,内放驴屎蛋。演出时,有告状人拦路喊冤,县官升堂审案,审案情节多是嘲讽县官的昏庸和贪婪。消嬲会这种艺术形式深受群众欢迎,每次演出围观者甚多,热闹非凡。1959年在庆祝建国10周年活动中,濉溪镇南关大队演出了消嬲会,尔后绝迹。
五、皮影戏
皮影戏在我县流传已久。此剧表演形式是表演者在晚上操作由驴皮制作的人物、动物在幕帐后的油灯下表演,模型的形象呈现在布幕上,姿态逼真,引人入胜,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表演的节目有《猪八戒》、《三打白骨精》等。建国前我县皮影艺人大都担挑串乡表演,借以糊口,其中双堆区杨芝峰技艺较高。建国后皮影艺人多弃艺务农。1980年双堆区文化馆在挖掘民间艺术时,又对此艺术形式加以整理,并培养年青的皮影艺人在群众中演出。
六、民间歌谣
(一)民歌十二月歌
正月里来闹元宵,农民无地真难熬,地主天天催捐款,乡保家丁竹杠敲。
二月里来龙抬头,酷吏如链锁自由,来人住客要报告,疏忽犯法去作囚。
三月里来桃花鲜,穷人命苦泪涟涟,青黄不接断了炊,拖儿带女去讨饭。
四月里来大麦黄,富人门前去借粮,借五升来还一斗,没有保人不给粮。
五月里来是端阳,提起过节哭一场,八十老娘想吃糕,没钱去买当夜亡。
六月里来热难当,出卖劳力牛马样,烈日悬空赤背晒,一碗汗挣半碗粮。
七月里来七月七,夫摊劳役妻悲泣,牛郎织女犹相会,我郎为何无归期?
八月里来中秋节,八十老爹盼儿归,人家月盈我家亏,一样过节有喜悲。
九月里来是重阳,共产党来得解放,斗倒地主与恶霸,黎民百姓喜气洋。
十月里来小阳月,麦苗繁茂笑呵呵,今年种麦七八亩,明年端午吃白馍。
十一月里是隆冬,年年丰收福无穷,有吃有喝有钱用,骡马成群拴满棚。
十二月来整一年,瑞雪普降老少欢,又喝酒来又吃肉,明年一定胜今年。
日夜盼望共产党
正二三月暖洋洋,隋堤南北菜花香。麦苗青青要租粮,穷人心中好凄凉。
四五六月人正忙,收麦打场把地耩。新麦打好全要光,割肉难补眼前疮。
夏过秋到谷穗黄,青黄不接又征粮。官府催粮铜锣响,声声敲在人心上。
腊月寒风透骨凉,饥寒交迫无指望。日夜盼望共产党,快来搭救这一方。
送郎参军
送郎送到濉河边,叫声我郎听奴言:你到前方去打仗,家中由我来照管。
送郎送到大路口,知心话儿有几斗,千言万语一句话,别忘捉蒋报冤仇。
送郎送到大会场,锣鼓喧天喜洋洋。手拉郎手细叮咛:捉住老蒋快还乡。
男女情歌
正月里来闹花灯,小妹年少又聪颖,脸皮白又嫩呀,窈窕又精神,哎咳呀,爱坏了多少人。二月里来龙抬头,妹妹站在大门口,我打门前过呀,两眼不睬我,哎咳呀,叫我心难过。妹妹小声开言道,郎哥细听奴根苗:不是不理你呀,外面人眼多,哎咳呀,看见了耻笑我。三月里来桃花开,妹妹站在大门外,不高又不矮呀,“洋袜”加吊带,哎咳呀,一溜子新时派。四月里来麦儿黄,妹妹上街扯衣裳,呢绒和老纺呀,要扯哪一样,哎咳呀,快快对俺讲。小妹开口把言道,郎哥细听奴根苗:哪样都不要呀,只要你心眼好,哎咳呀,忠厚又勤劳。五月里来到端阳,妹妹站在路口旁,有心说句话呀,人多不好讲,哎咳呀,急得心发慌。六月里来三伏天,妹妹扛锄去下田,我紧走两步呀,两人肩并肩,哎咳呀,有话快快谈。妹妹回头看我笑,郎哥听俺把话说,爹妈都愿意呀,明春来接我,哎咳呀,乐得我没法说。
妇女翻身歌
一更里,月亮照屋山。妇女们受罪好可怜,恨二老,心太偏,轻看女来重看男。同是一母生,为啥两眼看?二更里,月亮照山坡。小女孩从小把脚裹,不能走,不敢挪,浑身疼得乱哆嗦。不敢门前站,有话对谁说。三更里,织女投银河。眼噙着泪水拜公婆,嫌脸丑,嫌大脚,还嫌不会针线活。受的压迫气,叫人真难熬。四更里,月亮明窗前。共产党领导把身翻,姐妹们,快起来,咱们都是栋梁材。男子上前线,妇女作后台。五更里,月落明了天。祖国建设落双肩,学文化,搞生产,样样工作抢在前。共同建家园,日子蜜样甜。
(二)民谣
东山谣
俺的娘,好狠心,把俺嫁到东山根。山又高,井又深,一根井绳十八斤。住山洞,吃草根,穿个褂子没大襟。地主逼债紧,土匪常进村,地皮刮走三尺深。老天为啥不睁眼,山水年年淹死人。(建国前流传蔡里、马桥一带山区)
卖土布
嫂嫂织土布,哥哥去卖布,卖布买米好填肚。穷人买不起,财主穿绫绸,卖不出去咋糊口?老娘病在床,弟弟饿得哭,哥嫂愁得断肠肚。(建国前流传四铺一带)劝郎君
我劝郎君听分明,夫妻同枕鸟同林,野花虽艳常带刺,切切留神莫沾身。我劝郎君要听清,赌博不是生意经,你若不听把牌赌,夫妻断绝各西东。我劝郎君听分晓,粪箕勤背活不躲,一年耕耘三年粮,被窝春天不是巧。我劝郎君听在心,脾气要好人要稳,不义之财莫动心,外财不发命穷人。(建国前流传四铺一带)
赶走汉奸大坏蛋
双堆长,芦沟短,日本汉奸安据点。又抢粮,又逼钱,害得百姓泪涟涟。新四军,来抗战,赶走汉奸大坏蛋。(抗日战争时期流传双堆一带)
捉黄维
解放军,支大炮,看你黄维哪里逃。机关枪、手榴弹,打得黄维团团转。三辆坦克往外溜,黄维、胡琏、吴绍周。没跑三里路,战车出事故。战士一声喊,“司令”吓破胆,两个举双手,一个矇着眼,十二万人马全完蛋。(淮海战役后流传双堆一带。黄维、胡琏、吴绍周为国民党第十二兵团将领)农救会真正好
农救会,真正好,为咱穷人解苦恼。打恶霸,斗土豪,吸血鬼被打倒。穷人当家作主人,欢乐生活无限好。
敬老院
过去人老苦黄连,凄凄惨惨度晚年。如今办了敬老院,有子无子一样甜。
(三)儿歌
小豆芽
小豆芽,弯弯钩,俺到姥家过一秋,姥姥看俺心欢喜,妗子看俺翻眼瞅。妗子妗子你别瞅,豌豆开花俺就走。
小小雀
小小雀,尾巴长,娶了媳妇忘了娘。老娘搁在草窝里,媳妇睡在被窝里。老娘要吃大酥槊,“半夜三更哪弄去!”媳妇要吃大酥槊,不唧声塞到被窝里。
小花鸡
小花鸡,挠草垛,没娘的孩子怎么过。跟鸡睡,鸡叨我;跟狗睡,狗咬我;新娶的花娘不要我,叫俺怎么活。
新媳妇
新媳妇,走娘家,红包袱,手中拿。俺问里面装的啥?“果子、白糖、大燎花,拿到娘家瞧爹妈。”
月姥娘
月姥娘,亮堂堂,西乡的小侉来逃荒,前头推着土车子,后面跟着妮她娘。妮她娘,你别哭,前面找个破车屋,蹬上锅,烧糊肚(稀饭),喝得肚里热呼呼。(反映民国27年(1938年)黄水泛滥灾民逃荒的情景)
月姥娘,两头尖,做媳妇,实在难。推套磨,用升量,婆婆还说俺偷给娘。俺娘家有吃又有穿,猪羊成群牛满圈,哪里少你那把面,你分明不把俺当人看。看不起,俺就走,不在你家人当狗。
小丫头
小丫头,挎笆斗,挎到南湖摘豌豆。豌豆没开花,捏着鼻子哭到家。小大姐
小大姐、小二姐,你拉风箱俺打铁,挣了钱,给咱爹。咱爹戴上红缨帽,咱娘穿上咯蹬鞋。咯蹬咯蹬到门口,门口发大水,湿了懒姐的花裤腿。
小针扎
小针扎,腊梅花,亲家婆,你坐下,俺到南地逮鸡杀。那鸡说:“俺的脖颈矬,你咋不杀那只鹅?,”那鹅说:“俺的脖子长,你咋不杀那只羊?”那羊说:“俺四条白腿往前走,你咋不杀那条狗?”那狗说:“俺白天咬人夜里哑,你咋不杀那匹马?”那马说:“备上鞍任你骑,你咋不杀那头驴?”那驴说:“俺推套磨,拉套麸,你咋不杀那头猪?”那猪说:“您怪俺不怪,俺是阳间一刀菜。”
小黄盆
小黄盆,响叮哨,娘把俺嫁到张大庄。爹不接,娘不瞧,俺眼泪哭了两水瓢。哭着哭着哥来到,又拿烟,又倒茶,搬个板凳哥坐下。烙油饼,炒鸡蛋,端上桌子哥吃饭。吃罢饭,把衣换,随哥回家心喜欢。婆婆这边开了言:“初一去,十五来,七双袜子八双鞋。”搬着指头算一算,不如在家学纺线,搅一圈,抽条线,一天能纺个大线蛋。公公喜,婆婆爱,女婿拿俺当客待。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