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14年(1925年),濉溪镇创办私立濉溪初级中学,校址在文昌宫。开1个班,学生30人。校长陈省三,教师有熊逸仙、高丙恒、李雪门等。这是我县教育史上第一次开办的中学。烈山煤矿华兴公司捐助大洋1万元,作为该校的办学基金。这笔经费足够10年之用,可惜此款被地方士绅挪用,因而该校仅坚持到17年秋就停办了。
民国24年,由李卓云发起,在濉溪镇关帝庙创办国学专修馆。校长李卓云,教师先后有赵允执、孟雪亭、周朗渠、周公斧、王建东等。招收的学生是初中程度的失学青年,也有部分小学毕业生,共2个班100余人。办学经费主要来源于学生缴纳的学费,地方政府也略有补助。任课教师的待遇极为微薄。李卓云廉洁奉公,光明磊落,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在其影响下,教师循循善诱,学生孜孜学习,因此该校声誉日隆。27年,日军入侵,地方沦陷,该校被迫解散。
民国32年秋,汪伪政权在濉溪商会后院办了一所濉溪初中,伪濉溪区长黄子元兼校长。收一年级学生1个班,次年又招生1个班,共有学生100多人。开学第一天,驻濉溪日军就派日籍教师高姜前来严格控制学校。34年,日本投降,该校解体。
抗日民主政权创办的宿西中学于民国34年7月正式开学,校址在常山区前赵营孜,招收学生100人。校长由宿西县教育科长陈辑五兼任,副校长赵建五,教导主任李维夫,庶务主任陈钦圣。教学人员有赵铁城、陈敬民、李轶群等。教材由授课教师自选自编,油印讲义,同时各科教学均密切配合政治形势,为当时的革命斗争服务。音乐教师戴洁萍教唱自己谱写的革命歌曲,还组织喜爱文艺的师生,先后在各集镇、乡村演出了《白毛女》、《一件血衣》、《小放牛》、《敌伪顽合流》等节目,受到群众的好评。由于当时财经严重困难,学生主食多是高粱面窝窝头,早晚吃咸菜,只有中午吃点熟菜。教职工待遇菲薄,每月60斤粮食,60斤柴,晚上睡草铺。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全体师生以苦为荣,教学生活十分紧张活跃。宿西中学开学不久,日本投降,驻宿城的国民党五十八师,经常配合当地还乡团,对宿西地区进行骚扰。翌年2月,宿西中学转移到洪河头陈大庄。不久濉溪镇解放,该校便从陈大庄搬迁到濉溪镇的城隍庙,这时已发展到5个班级。5月4日,正当全校师生开会庆祝“五四”运动27周年之际,国民党五十八师十一旅进犯濉溪。宿西中学大部分师生西撤,只有少数年老和病弱人员隐蔽起来。37年秋,在宋庙恢复宿西中学。1949年冬,该校迁到临涣集文昌宫,不久,并入宿县联中。
1949年夏,由濉溪区长徐圣邦倡导,在人民小学筹建民办中学班。同时,古饶集筹建了私立新华中学,临涣集筹建了私立临涣中学。3校各招收1个班,共有学生150人。1950年建县后,濉溪镇的民办中学班,迁到城隍庙,正式创办濉溪初级中学。1952年,改称“濉溪县第一初级中学”。接着在孙疃集筹办了濉溪县第二初级中学,并把原私立新华初中、临涣初中,分别改称濉溪县第三、第四初级中学。4校28个班,学生1412人。1956年暑期后,濉溪第一初级中学设高中部,招收高一新生2个班,110人。同时该校更名为“安徽省濉溪中学”。这是我县教育史上第一所完全中学。1957年,反右斗争扩大化,不少中学教师被错划为右派,中学教育元气大伤。1958年“大跃进”运动中,孙疃中学、古饶中学开办高中班,并新办百善、南坪两所初中。1959年,又相继开办濉西、铁佛、四铺、海孜、韩村5所初中。至1965年,全县有高中2所(濉溪中学、孙疃中学),在校学生687人;初中12所,在校学生4625人。
从1969年开始,城镇中学下迁,分散办学。县一初中迁到马桥、赵集,县二初中迁到钟楼,孙疃中学分散一部分到杨柳和白沙,临涣中学分散一部分到岳集,古饶中学分散一部分到南坪。在所谓“读高中不出公社,读初中不出大队”的口号下,全县又一次掀起了盲目兴办中学的高潮。到1977年,有27所高中,在校学生7122人,比“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增长11倍。初中在校学生46301人,比1965年增长10倍多。由于中学校急剧增多,造成了师资奇缺、教学设备严重不足的困难。中学师资的来源,只有从小学骨干教师中抽调,这样既削弱了小学基础教育,又影响了中学教育,教学质量下降到历史最低水平。
1977年后,县教育局先后对我县中学网点布局作了数次调整。经过几年努力,陆续摘掉了小学戴帽的初中班。这些初中班,以乡为单位集中由各大队联合办学,称联办初中。对“文化大革命”期间盲目发展的高中,有步骤地逐年撤去高中班,改为初级中学。截至1985年,县办中学29所,其中濉溪中学、濉溪二中、临涣中学、孙疃中学、古饶中学为完全中学,联办初中79所。
普通中学发展概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