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共青团
(一)团组织建设
1950年9月,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濉溪县工作委员会成立,下设8个区团委、1个镇团委,共141个团支部,有团员2173名。1957年,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改名为共产主义青年团,并开始建立基层团委,全县64个乡建立了团委。1961年因行政区划变动,团委增至74个,团总支216个,团支部900个,有团员14844人。当时,正值国民经济困难时期,团的组织发展工作受到影响,年内仅接收新团员193名。1965年,发展团员5902名。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以后,团组织被迫停止活动。1971年恢复县团委。1980年,随着行政区划变动,原27个公社团委变为63个公社团委。并增加了9个区团委。1983年,我县农村机构又一次变动,全县有团委90个,这一年,县委对区乡缺额团干采取招聘办法,共招聘29名。至1985年全县有93个团委、47个团总支、1051个团支部、21538名团员。
若干年份团组织发展状况统计表

(二)历次团代会
1.第一次团代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一次代表大会,1953年2月下旬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534人。大会总结了建县以来团的工作,听取并讨论了《组织发动团员、青年带头参加互助组,走集体化道路,为社会主义建设做出贡献》的工作报告,选出了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一届委员会。
2.第二次团代会
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二次代表大会,1956年5月24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589人,列席代表58人。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团的工作报告,提出各级团组织都要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开展工作。大会选出新民主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二届委员会。
3.第三次团代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三次代表大会,1958年11月下旬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700人,列席代表100人。县委书记许采文到会讲话。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团的工作报告,提出要继续鼓足干劲,高举“三面红旗”,努力做好共青团工作。大会选出共青团濉溪县第三届委员会。
4.第四次团代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四次代表大会,1960年3月在县城召开。参加大会代表800人,列席代表150人。县委副书记李友法代表县委到会讲话。大会讨论并通过了共青团的工作报告和《组织起来,开展自救自济战胜自然灾害》的决议,选举了共青团濉溪县第四届委员会。
5.第五次团代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五次代表大会,1962年3月2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750人,列席代表30人。会议期间,代表们就团的领导作风、思想教育工作、组织工作等向大会提出36条建议。会议着重讨论了团组织如何带领全县团员、青年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和发展生产等问题。大会选举了共青团濉溪县第五届委员会,委员25名,其中常委9名。
6.第六次团代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六次代表大会,1963年5月27日至6月1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650人。大会讨论并通过了《高举毛泽东思想红旗,树立革命雄心大志,为争取农业大丰收和社会主义建设新胜利而奋斗》的工作报告。会议选出共青团濉溪县第六届委员会,委员21名,其中常委9名。
7.第七次团代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七次代表大会,1971年8月30日至9月3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805名。县委副书记孟昭贵作了《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我县共青团组织建设成为活学活用毛泽东思想的大学校》的报告。大会选出共青团濉溪县第七届委员会,委员35名,其中常委11名。
8.第八次团代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八次代表大会,1979年元月22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620人,列席代表30人。大会做出了《关于开展为社会主义现代化争当突击队、突击手活动的决议》,总结交流了共青团工作经验。选出了共青团濉溪县第八届委员会,委员41名,其中常委11名。
9.第九次团代会
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濉溪县第九次代表大会,1985年7月16日至17日在县城召开。出席大会代表300人,列席代表20人。大会通过了《团结带领全县青年创新求实,开拓奋进,为祖国富强、人民富裕建功立业》的工作报告。选出了共青团濉溪县第九届委员会委员27名,其中常委9名。
二、少先队
1950年底,濉溪人民小学(现实验小学)首次建立少年儿童队,1个大队,3个中队,有队员300人。紧接着,全县各学校都建立了少年儿童队组织。1953年6月改称少年先锋队,简称少先队。1955年全县有少先队员26023人,并配备了专职总辅导员。1965年全县有少先队员36348人,占队龄儿童的55.7%。“文化大革命”期间,少先队被迫停止活动,由红小兵组织代替。1979年恢复少先队组织。1985年全县有少先队员124980人,占队龄儿童的78.9%。
50年代,少先队对队员进行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开展了小五年计划、除四害、讲卫生、讲普通话等活动。60年代开展了学雷锋活动。1980年后,主要开展维护社会公德、“五讲四美三热爱”等活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