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银行贷款
我县农贷始于1949年10月。当时贷户、贷额主要由党政领导确定,银行只办理订据和收支手续。1952年实行贷户提出申请、银行审批的放贷办法,1949年至1952年全县农贷发放167.8万元,广大农民用贷款购买牲畜和农具,发展农业生产。1953年,为了推动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发展,我县农贷即以组织起来的农户为重点,对他们贷款权利上给予优先,金额适当放宽,利率实行优惠。1953年至1957年,全县农贷发放总额为952.1万元,平均每年贷出190余万元。1958年开展“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大办农业,大办粮食,大办钢铁,农贷的发放主要用来支持各种“大办”项目。1958年至1962年,放贷总额为912.1万元,年均182.4万元,但是未能收到应有的经济效益。1963年,农贷的重点是帮助农民恢复生产力,发展生产,调低了农贷利率。1963年至1965年,农贷发放总额为926.4万元,年均308.8万元。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农业生产受到干扰,但银行仍本着“农业为基础”的方针,对农民积极予以贷款支持,使他们克服困难,坚持生产。1966年至1975年共发放农贷1561万元。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县在农贷中认真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在大力支持粮食生产的同时,积极支持林、牧、副、渔各类专业户和乡村工业,贷款数量急剧增长。1979年至1985年,会县农贷发放总额达6079.8万元,占建县以来贷款总额11444.5万元的53%以上。
二、信用社贷款
1953年至1985年,信用社组织发放的贷款达14317.1万元,是银行同期农贷发放总额的1.27倍;收回贷款11154.4万元,是银行同期农贷收回总额的1.18倍。
信用社贷款有一定的灵活性,多存、多收可以多贷,不受贷款指标的限制,可以在更大程度上满足集体生产和社员生活资金的需要,弥补银行农贷之不足。信用社贷款的利率,1956年以前,由各地根据具体情况,本着有利于组织资金和平稳市场的原则,借贷利率自行制定,报县人民委员会批准后执行。1956年至1982年,与银行农贷利率一致。1983年为使信用社本身的经济效益能够与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同步增长,不再强调信用社利率与银行农贷利率一致,以月息6~9‰为基准利率,各社可根据本地的具体情况,在上下不超过20%的幅度内自行浮动。据此,全县信用社贷款的利率,大部月息为6.6~7.5‰,对商户贷款的利率为9‰。
历年农业贷款利率调整表月息:‰

由于农贷放、收方法的失误和自然灾害的影响,贷款没有按期收回。为了加速资金周转,提高贷款的经济效益,我县对积压的贷款先后作过3次清理。第一次清理是在1954年至1955年。1953年底全县到期银行农贷余额为150万元,按照政策减免本息35.08万元,行政托放贷款余额38.4万元,减免本息15.84万元。1964年进行再次清理。清理出符合豁免条件的1961年底以前的贷款781.13万元,占积欠额的72.8%。内有银行贷款621.73万元,行政托放贷款31.78万元,信用社贷款127.62万元,全部予以豁免。1982年至1983年进行第三次清理。符合核销条件的有银行贷款7.7万元,行政托放款2.27万元,信用社贷款4.87万元,全部予以核销。3项合计核销14.84万元,占余额1272.76万元的1.17%。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