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县境内无铁路,也无晴雨公路。粮油调出调入分别由宿县、符离集两地中转,基本上是东西流向。县内面粉厂、油厂所需的原料调进和调往淮北市区的粮油,基本上是南北流向。1960年,符夹铁路建成通车后,我县在沿线的濉溪、宋疃两站设立粮食中转站。1970年青(龙山)阜(阳)铁路建成通车,又先后在沿线的百善、海孜、临涣3个站建立粮食中转站。随着粮食中转站的建立,粮食调运流向发生了明显变化:除我县东南部的双堆、南坪西区的调出粮油仍由宿县中转外,其余均由我县粮食中转站中转外调,形成了一个以中转站为中心的粮油调运网。
随着晴雨公路的延伸和载重汽车的增多,我县对调出调入的部分粮油,为了及时调拨,减少中转,则用汽车从发货点直运收货点。如从淮南、皖南调进我县的大米,我县调往淮南、皖南的大豆,多以直线运输的方法调拨,其流向则按既缩短运输里程,节约运费开支,又保证供应需要而定。
国家粮油运输执行统一调拨的规定,粮油流向必须服从调拨计划。调拨计划分为年度、季度、月度和临时4种,在计划批准后,按粮流方向组织运输。我县自建县以来,认真执行国家粮油调拨计划,并在交通沿线设点建站,形成了合理的流向。但在1958年和1959年“大跃进”的影响下,村村设点,庄庄收粮,打乱了粮流方向,致使粮油迂回倒流,往返运输,造成了浪费。
我县粮食、油脂油料流向很广,除调往省内各地、市外,大部分调往京、津、沪、陕、甘、闽、浙、赣等省市,支援城市供应和轻工生产。同时也从省内外调进大米和优良种子,以保证县内人民生活和生产的需要。据统计,我县1953年至1985年粮食纯调出119951万斤,其中1978年至1985年8年纯调出72583万斤,占33年纯调出总量的60.5%。1955年至1985年油脂纯调出1780.87万斤,其中1978年至1985年8年纯调出1634.17万斤,占31年纯调出总量的91.8%。1953年至1985年共调入粮食83444.4万斤,油脂303.43万斤。
历年粮油调出调入统计表单位:粮万斤油百斤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