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0年9月,我县建立第一个国营商业企业——宿县百货分公司濉溪办事处,有职工8人,资金2.3万元,业务属宿县百货分公司管理。主要经营百货、针织、纺织品3大类商品的批发业务,并从货源、价格上对投机商人进行限制,使国营商业逐步控制全县商业市场。1955年百货办事处易名为“百货公司”,同时在铁佛、孙疃、五沟、双堆、四铺、百善、刘桥、烈山8个区设立百货经营处。县百货公司批零兼营,区百货经营处只经营批发业务。
1957年,县医药经营处并入百货公司,公司业务量加大。为保证市场供应,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社会购买力的需要,县百货公司采取了三条措施:一是合理增设商业网点,扩大购销业务;二是大力组织货源,派人到上海、南京、天津、北京等地调进大批商品投放市场;三是积极推销地方产品,采取加工订货,包销等方式增加商品的供应量。当年公司职工增至419人。资金210万元,经营品种由建国初的100余种增加到3000余种,全年商品销售额达460万元,创利润22万元。
1958年4月,县商业机构进行了撤、并、整编工作。县百货公司、煤建公司、花纱布公司和商业科合并为商业局。继之,食品公司、县供销社也并入商业局,实行政企合一。当年掀起商业“跃进”高潮,开展“大购大销”活动。商业局集中采购人员奔赴各地,大量采购各种工业品,年购进额达1000多万元。由于货不对路,造成大量商品积压,资金被占用。如采购苏式飞机燃油泵5个,每个6000元,全是废品,经济损失3万元,购进30部土豆挖掘机,每部近3000元,经济损失8万多元。在财务上,推行“以票代帐”,“以单代帐”,设无人售货商店,致使财务管理一片混乱。1961年底,百货公司机构恢复后,开展了清商品、清资金、清帐目的“三清”活动,对长期占压资金的商品进行清理。通过“三清”,摸清了家底,恢复建立了各项财务管理制度,纠正混乱现象。广大职工还积极开展学雷锋做好事活动,送货下乡、下厂,方便群众,自搬、自运货物,节约开支。
“文化大革命”期间,百货公司的业务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许多商品购不进来,市场供应紧张,凭票供应的商品增多。1970年销售额为580万元,比1965年减少8万元;利润28.9万元,比1965年减少2.7万元。
1979年,县百货公司由封闭经营型转向开放经营型。同年4月,公司召开了“文化大革命”以来第一次供货会议,成交品种484个,金额72万元。1981年公司在新城区设立小商品批发部。1982年恢复临涣百货分销处。同年10月15日,新城百货商场正式开业,3层楼营业面积3000平方米,设有36个柜组,经营百货、针纺、文化用品、成衣、鞋帽、儿童玩具、小百货等商品。自开业以来年购进额500多万元,销售额400万元左右,利润20万元左右。1983年,全公司开展了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的企业整顿工作,公司和各个所属单位落实了企业内部承包责任制,实行柜组核算、批零分开、指标分解、奖金随经济效益高低上下浮动的办法。在商品供应上,根据“城乡兼顾、优先供应农村”的原则,凡适合农民需要的商品大量放到农村,积极组织工业品下乡,尽量满足农民的消费需要。1984年,公司批发部实行批发和仓库合一、专业划细、单独核算、利润指标层层承包的经营责任制,对主要经济指标实行定额管理。1985年,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对自1980以来滞销、残次商品175万元进行了削价处理,使公司放下了沉重的包袱,经济效益开始好转。到1985年,百货公司共有干部、职工254人,经营的商品分为百货、文化用品、针纺织品、服装成衣、劳保用品、五交化、烟酒糖食以及家具等30多个门类,5000个品种。年销售额1682.6万元,比1950年的6.5万元增长257倍,比1970年的580.07万元增长1.9倍。
1970~1985年百货公司经营情况表金额单位: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烟酒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