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民国时期,境内从事手工纺织业生产的有400余家,纺织和农业生产相结合,以织助耕。生产工具一般为木制纺车、织布机、手摇铁制织袜机。产品多为土布(白粗布)、粗棉线袜、民用线等,多为自产自销,极少外运。园生产工具落后,工效较低,每人每天可织土布40余尺,每台织袜机每天可织袜40余双。
建国初期,我县从事棉针织业生产的增至740余家,其中濉溪镇有24家。10年生产土布60多万米,袜子500多万双。1954年成立濉溪镇针织业生产组,有织袜机、纺织机13台,从业人员13人,生产打包用棉布12万米、袜子544万双、民用线2.88万桄。完成产值4.4万元、利润、1.2万元。1955年该组易名为“濉溪县针织生产合作社”,织袜机、纺织机等设备增至50台。
1958年,针织生产合作社易名为“濉溪县针织厂”。首次购进半自动铁木织布机50台、手套机10台、织袜机45台,职工增至350人。是年生产棉布21万米、袜子2.2万双、手套900打,完成产值78万元、利润3.8万元。1962年,因棉花减产,原料短缺,针织厂停产,直至1970年才恢复生产。1971年后又增加半自动织布机50台,并与淮北市及县百货公司签订来料加工合同,批量生产棉布、白平纹布、纱布、袜子等产品。1972年生产各种棉布43万米、袜子5万双,完成产值120万元、利润6万元。
1976年后,针织厂进行设备更新,陆续购进丰田织布机36台、半自动手套机12台、整经机10台,淘汰了原有的手摇、脚踏木制织机。1979年,生产棉布87.87万米、袜子21.6万双、手套3.5万打、民用线24吨,产值增至111.13万元,利润猛增到20.5万元。产品主要由县百货公司包销。1982年生产棉布114万米、民用线24吨、手套1.8万打、袜子21.6万双,产值123.5万元,利润3.8万元。
1983年,国家调整棉布价格,消费市场发生变化,棉织品滞销。加之百货公司取消了与针织厂的供销合同,造成棉针织品大量积压,产值、利润急剧下降,是年亏损2.9万元。1984年,为搞活企业,扭亏增盈,该厂先后购进44英寸1511型织布机、捻线机、槽桶车和纬管机等先进生产设备。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产品的花色品种,先后生产中长华达呢、明布呢、派力司、劳动布等新产品,但又因染色不对路(多为灰色)而滞销,是年仅盈利58元。
1985年,该厂拥有各种针织机械100余台,维修机床3台,固定资产36万元,职工197人。除生产传统的棉针织产品外,还与蚌埠市棉织厂订立了长期生产粘胶衬领布的合同,年产粘胶布30万米,扭转了企业亏损的被动局面,完成产值104.8万元、利润3000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麻纺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