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从濉溪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各种陶瓷器皿,证明境内陶瓷器制作源远流长。它作为人民生活必用品,历代均有生产。清乾隆年间,重修相山庙和濉溪口城隍庙所用玻璃瓦,均为濉溪口南黄桥窑烧制。到了民国时期,该窑生产的陶瓷器皿已具有较高的工艺水平,造型美观,色泽光艳,质地坚薄而无渗漏。临涣浍河南岸丁窑、相山脚下方顶窑和黄桥窑生产的托盘、酒壶、面盆、洗脸盆等生活用具,上面写上“福”、“寿”、“喜”等字,画上珍禽异兽或花卉,烧成红、白、黄、黑各种颜色。特别是黄桥窑生产的紫色铅釉炊用面盆,薄厚均匀,铅釉牢固,具有加开水而不炸裂的特点,名闻遐迩。产品曾销至豫、皖、苏3省的丰县、沛县、萧县、砀山、永城、夏邑、亳县、泗县、五河、灵璧等地。建国前夕,县境内有制陶窑10余座,从业人员百余人,常年产量12万件。
建国后,陶瓷工业得到进一步发展。1958年兴建东风耐火材料厂和新升陶瓷厂,有职工250余人,主要生产耐火砖、钢砖、瓷珠,砂缸等。1959年新升陶瓷厂并入东风耐火材料厂,开始生产5英寸黑陶瓷碗和白陶瓷产品。当时设备简陋,仅有倒焰窑12座,制碗机10部,老式大碾2盘,以牛、马为生产动力。是年生产各种陶瓷器219万件。1964年4月,此厂易名为“濉溪县瓷厂”。拥有车床、刨床、电机、练泥机、挤泥机、单刀成型机、旋坯机和89立方米倒焰窑等设备。陶瓷产品也由粗瓷改为普瓷,全面采用压坯成型工艺,保证了产品质量。是年生产各种普瓷品49.1万件,其中多为花碗和盘子,年产值7.5万元,利润1.4万元,上交税金9000元。1968年县投资59万元,筹建年产40万件的大缸车间及1座63米长的隧道窑。1971年建成投产,生产各种口径的大缸8.9万件,5英寸瓷碗354万件。大缸合格率极低而滞销,由此造成企业亏损1.4万元,次年停止大缸生产。
1980年以后,不断增加细瓷和工艺美术瓷产品,如各种细瓷酒具、茶壶、盘子、衣架等。为进一步扩大生产能力,提高产品质量,先后投资125.5万元,扩建一条72米长、年产1000万件普瓷的隧道窑,及占地2160平方米的框架结构厂房。1984年建成投产,年产各种普瓷、细瓷制品994.9万件,普瓷一级合格率为26.8%,完成产值227.1万元、利润5.6万元,上交税金11.8万元。1984年,该厂试制成功无石英普瓷坯料配方新工艺,提高了产品质量,并比原配方原料成本每吨降低10元。该项工艺获1984年淮北市科技成果四等奖。
1985年,陶瓷工业已具有相当的生产规模,生产系统设原料、成型、烧成、彩烤、细瓷、机修和辅助7个车间,拥有职工627人、固定资产257万元、流动资金120万元。年产各种陶瓷器881.7万件,产值209万元,利润5.8万元,上交税金10.3万元。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第二节 电瓷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