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元明时期,本地已有五金行业,生产民用炊具、小农具和祭器。铁制品有铁锅、鏊子、车轴、镰刀、锄头、钟磬、鼎、香炉等;青铜制品有钵、铃、壶、勺等。这些产品是经过铸造或锻造加工出来的。清咸丰年间,捻军在雉河集起义,县境为捻军活动的中心区域。随着起义队伍的发展,所需兵器量加大,五金行业繁荣起来。城乡有红炉30多盘,从业人员百余人,生产大量的大刀、长矛、剑、戟等兵器。
民国初年,五金行业进一步发展,城乡铁匠已达200多人。生产的日用品质量均有所提高,并出现不少名牌产品。南坪集张家镰刀,青钢利刃,不夹灰,不断刃;临涣镇王家铁锅,厚薄均匀,量轻省柴,坚固耐用;南坪邬湖的犁铧(白口铁),硬度高,铲土锋利,遇硬地不断裂,犁沙地不粘不贴。这些产品除在本县及邻县享有盛名外,还畅销河南、江苏、山东等省。还有不少银匠、铜匠、锡匠,从事金、银、铜、锡器制作。濉溪镇有16家银器店,生产金戒指、银耳环、手镯、项链、发簪和当时新妇头上戴插的七支莲、九支莲,儿童佩带的福寿锁等金银制品。这些产品光彩银亮,制作精致,有的还做有精美的图案。民国17年(1928年),城乡五金行业的艺人多达400余人,有红炉54盘、化铁炉10余座,银器店20多家。濉溪镇锻造艺人梁传道技术较高,除锻造锄、镰、刀、斧外,还能制作“土打五”枪支,以20块银元1支出售。27年,日寇入侵,地方沦陷,濉溪大部分铁匠停业或逃往他乡,五金行业凋蔽,红炉仅存19盘。
民国34年(1945年),本地五金行业开始为革命战争服务。宿西县总队供应科长张凤祥组织濉溪铁匠陈振江等22人到陈大庄进行军工生产,以铁轨为原料,生产三棱刺刀。至35年底,共生产刺刀800把。建国前夕,全县有980余家铁匠店铺,从业人员2000余人。
1952年,五金行业的个体手工业者组织起来,成立了11个铁业社,从业人员300余人。主要生产传统产品,产销两旺。1958年“大跃进”中,五金行业盲目发展。先后成立五金厂、轴承厂,在一无设备,二无技术力量的情况下,盲目增加与自身生产能力极不适应的金工、冲压等生产项目。手工生产的架车花鼓筒质量低劣,表面粗糙有裂纹,条眼距离不均,没有销路;手工生产的机械轴承合格率极低,成品仅占30%,难以销售。结果积压轴承3000多件,钢珠5万多颗,经济损失达3万多元,致使两个工厂濒于倒闭。这期间铁业社继续生产传统产品,制造锄头、镰刀、铁锨、抓钩、铁锹等农具和挖河工具,生产秩序正常,经济效益较好。
1964年,临涣轴承厂开始生产弹花机、轧花机,县五金厂开始生产喷雾器和水桶,并用积压的轴承铸造解放水车。当年两厂完成产值9.6万元,盈利5000元,上交利润1800元。1971年后,五金行业不断增加生产设备,先后购置万能铣床2台、车床6台、空气锤3台、钻床1台、滚齿机1台,自制了平面磨、双面铣和轧钢机械等设备。五金厂批量生产台虎钳、水泵、镀锌穿钉;轴承厂批量生产马车廓子等10余种五金新产品。仅1973年,两个厂就生产台虎钳626台、各种白铁桶1.3万件、煤油炉388个、各种铸件100吨。完成产值53.3万元、利润2.9万元,上交利润1.6万元。
1978年后,五金行业的发展尤为迅速,产量、产值大幅度增长,新产品不断涌现,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都有很大提高。根据市场行情转产加工各种规格的园钢、角铁,制造2吨小四轮拖斗、4吨汽车拖斗、暖气片等畅销产品。1985年加工各种规格的园钢800吨、角铁1700吨;生产犁铧800件、暖气片984件、拖车91台、台虎钳227台、白铁制品2504件、各种铸铁件75吨。完成产值230万元、利润23.3万元,开创了五金行业生产的最佳局面。
上一篇:第二节 机械
下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