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老濉河新濉河
濉河,古代大川,称睢水,鸿沟支流之一。清代之濉河源出砀山县黄河故道,南流经萧县、濉溪、宿县、灵璧、泗县,至江苏泗洪县入洪泽湖,长290公里。今濉河上游有大沙河、相西河、洪碱河三大支流,县境内有龙岱河、闸河汇入。过去有溪河在老城东面汇入濉河,与溪河相对的还有一条西流河汇入濉河,两河口东西相距不到200米。溪河集永城、夏邑、萧县、砀山之水,比降小,水势缓。西流河上接龙河、岱河,聚徐州西南山区之水,比降陡,水势猛,汛期洪峰到来时溪河水受顶托,经常倒灌成灾。据史料记载:明嘉靖年间,水利总督白昂治濉时,为错开溪河与西流河两水入濉之口,避免顶托,把溪河口堵死,使溪河水从水龙庙(今县卫校)转折向南8里至孙庙,又转向东南,从黄桥村入濉河。并在濉河堤西300米处建一座放内水堵濉水的三孔闸。溪河入濉口下移4000多米后,每逢暴雨,濉河洪峰到来时,为了防止濉水倒灌,就把三孔闸关上,等到濉河水位下降再开启闸门,放溪河之水。但这时溪河两岸多已积涝成灾,问题仍未能解决。直到清咸丰年间,南丁楼人翰林丁彦涛,为解除家乡水灾之苦,以保濉溪城为名,奏请朝廷拨款,把溪河从孙庙改道向西,穿刘楼至帝于庙北,又转而向南汇入巴河(今王引河)。从此濉、溪两河分开,各成水系。
建国后,1951年3月14日至4月28日,濉河进行第一次治理。自土楼乡房庄起至符离集西闸河口止,全长47公里,符离集至闸河口一段,长3公里,以疏浚为主。闸河口至濉溪一段,长30公里,以培修旧堤为主,并拓宽河床。濉溪至房庄一段,长14公里,就原河槽挖深,西岸筑堤。这次治理出工4万人,完成土方222.31万立方米,仅1个多月就完成了任务。同时在治理龙岱河时,将西流河东头堵死,龙岱河之水不再经西流河入濉,而与下游雷河接通,在陈路口汇入濉河。
1957年冬至1958年春,濉河进行第二次治理,疏浚与筑堤相结合,以复堤为主。由洪碱河口开始,下游至奎河口,全长79.77公里。上工3.63万人,完成土方453.1万立方米。为了便于淮北煤田的开发,1958年冬至1959春,将濉河改道,在渠沟至黄桥段开挖新河,长10.5公里,上接萧县瓦子口,将岱河、龙河上段及大沙河来水截入。瓦子口至黄桥一段称新濉河,全长26.09公里,我县境内后黄里至黄桥长17.52公里。老濉河在渠沟堵死,渠沟堵坝至闸河口一段仍称濉河,长33.5公里。这次治理出民工3.2万人,完成土方224万立方米。改道后黄桥以上来水面积增加到1960平方公里。1970年对新濉河、老濉河又进行了一次疏浚,上自萧县瓦子口,下至宿县濉河引河口,长53.42公里。由萧县、濉溪市、濉溪县、宿县4县、市出工6万人,完成土方1543.60万立方米。至此,新老濉河全长53.42公里,流域面积1562平方公里。
建国后濉河共治理4次,投资1349.99万元,总计完成土石方2443万立方米,已达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洪碱河口至黄桥闸长11.39公里,来水面积1562平方公里,除涝流量每秒359.8立方米,除涝水位31.70米至30.80米,河底高程26.85米至25.9米,河底宽63米,水深4.9米,边坡1∶3。黄桥至陈路口长6.82公里,来水面积1620平方公里,除涝流量每秒361.5立方米,除涝水位30.7米至30.1米,河底高程25.8米至25.2米,河底宽63米,水深4.9米,边坡1∶3。陈路口至闸河口长为21.59公里,来水面积2045平方公里,除涝流量每秒463.3立方米,除涝水位30.1米至28.44米,河底高程24.8米至23.14米,河底宽67米,水深5.3米,边坡1∶3。濉河口宽95米至100米,堤脚距120米至130米。境内防洪保护面积34平方公里,可蓄水1062万立方米,灌溉农田5万亩。受益范围有闸河、宋疃、古饶、平山、溪河、土楼6个乡26个行政村,可耕地4.5万亩。本干有中型节制闸2座、公路桥12座、国营电站3处、群众自办电灌站24处。沿岸有排涝涵10座。
二、相西河
相西河原名相西沟,是濉河支流,发源于萧县赵庄区居凹,在我县黄里村汇入濉河,县境内长2公里。1951年治理濉河时,同时治理相西河,从黄里向上游疏浚5公里。1957年冬至1958年春进行了3次治理,出工500人,完成土方5.6万立方米。县境内来水面积4平方公里。1975年至1976年萧县开挖淮海河网,打乱了水系,增加萧县境内港河的来水面积143.4平方公里。该河经过3次治理,完成土方67.7万立方米。除涝流量每秒34.4立方米,除涝水位32.42米至32.00米,河底高程29.92米至29.50米,河底宽12米,水深2.5米,边坡1∶3,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我县境内防洪保护和除涝面积4平方公里。可蓄水37.5万立方米,灌溉0.2万亩。受益范围为土楼乡的前、后黄里两个行政村,可耕地0.58万亩。本干有桥1座、排涝涵洞4座。
三、闸河
闸河古名天然闸河,是濉河支流,发源于徐州十八里屯废黄河南。在黄河夺淮期间(公元1194~1855年)为黄河分洪道之一。据《行水金鉴》记载,清康熙二十三年(公元1685年),为了确保徐州的安全,及时降低黄河水位,分减黄水,建筑“王家山天然石闸一座,以泄黄涨,十八里屯东西两头,各建天然石闸一座。”东西两道泄洪沟,在虎山腰汇流,至马桥北入安徽省萧县境。石闸建成后,每遇黄泛即开闸放水。闸下无河,黄水漫流而下,给下游地区带来很大灾害。直到康熙四十六年(公元1707年),康熙皇帝南巡至山东杨家闸,有萧县生员朱士询和徐州经历曹警旭,奏请在闸下开河以除水患。康熙五十一年(公元1712年)开工,五十三年完工,即今之闸河,流经铜山、萧县、濉溪、宿县,在王家闸口汇入濉河。全长72.36公里,流域面积466平方公里,其中山区305.8平方公里。主要支流有西流河、山河沟、姬沟、濉符大沟等。县境内自土型至王闸口长25公里,流域面积181平方公里。
1950年对闸河西堤进行了堵缺复堤,1951年再次把西堤加高培厚。1957年进行河床疏浚,我县负责施工县境内河段,出工4500人,完成土方60万立方米。1976年11月至12月,又进行一次疏浚,上工5.77万人,完成土方138.4万立方米。目前河道排水能力:王闸口至横口桥段为每秒54立方米,横口桥至会楼段为每秒107立方米,会楼至堤涯头段每秒108立方米,堤涯头至土型段为每秒47.3立方米。水位30.10米至33.70米,河口宽40米,底宽20米,水深5.1米,边坡1∶2,河底高程25.07米至27.45米。受益范围为马桥区的马桥、闸河、宋疃、新安等4个乡18个行政村,土地2.7万亩,除涝面积181平方公里,可蓄水200万立方米,灌溉1万亩。本干有节制闸2座、桥梁10座、沿河防洪排涝闸25座、国营电灌站5处、临时灌溉站32处。
四、龙岱河
龙岱河是濉河支流,起源于萧县的龙河和岱河,二河在淮北市任圩乡双庄汇流后始称龙岱河,在我县陈路口汇入濉河,全长14.7公里,境内长3.4公里。1951年春进行过治理,但标准很低。1958年开挖新濉河时,将岱河上游及大沙河从瓦子口截入新濉河,又将龙河上游丁里至瓦子口一段也截入新濉河,来水面积由原来的1018平方公里减少为281平方公里。1959年冬因烈山煤矿采煤,龙岱河下段改道。改道段自濉符公路烈山桥下至青龙山南仍入老龙岱河。改道段长4.65公里,按老五年一遇除涝标准开挖,除涝流量每秒30立方米。由我县出工7000人,完成土方47.87万立方米。1974年春,龙岱河全面治理,上工3万人,完成土方100万立方米。该河建国后共治理过4次,完成土方近200万立方米。东向阳沟至陈路口段长11.2公里,来水面积415平方公里,流量每秒204.5立方米,除涝水位31.04米至39.12米,河底高程26.54米至25.62米,底宽41米,水深4.5米,边坡1∶2.5,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防洪保护和除涝面积6平方公里,可蓄水47万立方米,能灌农田0.2万亩。受益范围有马桥区的宋疃、新安2乡5个行政村,土地0.63万亩。本干有桥2座、涵洞5座。
五、洪碱河
洪碱河是濉河支流,发源于砀山县。上游有洪河及碱河,在萧县崔口汇流后称洪碱河,全长19.15公里。在我县惠楼汇入新濉河,境内长6.5公里。1951年房庄至惠楼段进行了疏浚。1957年冬至1958年春又进行疏浚,上游疏浚到砀山县汪阁,上民工4900人,完成土方65.46万立方米,其中县境内做土方4.16万立方米。崔口至惠楼段来水面积为268平方公里。由于上游经常变动流域面积,70年代萧县大搞淮海河网工程,将申河、毛河来水也汇入洪碱河,使来水面积增至649.9平方公里。1982年12月,省水利厅规定,洪碱河入濉处来水面积只能为450平方公里。1984年3月治淮委员会在初审洪碱河治理规划时,由河南省提出,经淮委同意,增加磨山北来水面积15平方公里。现在入濉处来水面积为465平方公里。1982年冬进行复堤,我县出工3500人,完成土方3.5万立方米。1984年春又进行一次复堤,出工2500人,做土方5万立方米。1984年冬至1985春第五次治理洪碱河,由萧县施工。按三年一遇除涝标准治理,县境内完成土方65.3万立方米。
建国后对洪碱河先后进行过5次大小规模的治理,总计完成土方143.3万立方米。现标准:流量每秒118.6立方木,水位34.36米至31.75米,底宽16米,水深4.9米,河底高程31.34米至30.85米,边坡1∶3,基本达到二十年一遇防洪、三年一遇除涝标准。排涝面积7平方公里。受益范围有钟楼、土楼2乡的9个行政村,耕地1万亩。本干有桥3座、涵闸3座。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