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52年国家提出发展淡水养殖业,由于本地没有人工养鱼的习惯,所以渔业发展缓慢。1958年,国营化家湖水产养殖场建立,是我县第一个国营渔场,时有鱼苗塘100亩,成鱼放养水面4860亩,从安庆地区引进青、草、鲢、鳙4个家鱼品种。以后每年平均培育鱼苗500万尾,生产成鱼10多万斤,1965年产成鱼多达30万斤,成为我县渔业生产基地。1966年该场进行家鱼人工繁殖试验成功,每年生产毛籽4000万至6000万尾。从此不需从外地购进毛籽。
1976年建立国营新濉河渔场,在新濉河拦河养鱼14华里,有1200亩水面,鱼苗塘76亩,年产鱼种400万尾,是淮北地区培养春片较为出名的场家。1977年该场创造了封闭式循环水孵化鱼苗设施,节约了用地、用水、用电。1976年至1977年,在河道养鱼13万尾,1年内个体长到3至5斤。由于春季干旱,河水几乎干涸,加上社会秩序混乱,成鱼大部分被哄抢。1978年底停止成鱼饲养,只生产鱼苗。1979年利用东北镜鲤和本地鲤在化家湖渔场杂交成功,培育出“化镜鲤”,此鱼具有生长快、抗病、含肉率高的特点。1983年两场都实行生产责任制以后,年产鱼种4000万尾,收入均在10万元以上。
社队养鱼虽然也有发展,但大多只放不养,经济效益差。1958年,各人民公社把可能利用的水面大部用来养鱼。全县投放夏花983.7万尾、毛籽5086万尾,但毛籽未下塘就死去约20%,成鱼产量很低。60年代到70年代中期,全县渔业生产徘徊不前。1977年双堆公社、马桥公社建立渔场,共有鱼塘60亩。1978年袁店公社办水产养殖场,有鱼苗塘10亩,成鱼水面80亩,年产鱼种100万尾,成鱼万斤。1980年全县家鱼产量11.06万斤,占水产总量的50%,社队养殖量占95%。1981年实行生产责任制,进一步落实水面使用权,发放水面使用证。1982年社队养鱼面积6691亩,产量达15.41万斤,比1981年增长32.7%。全县出现养鱼专业户1250个,其中袁店乡就有214家。小湖乡小郑生产队43户,有38户养鱼。城关镇、溪河乡、袁店乡水面利用率都达到100%。1985年统计,养鱼专业户2400个,养殖水面2.2万亩。全县水产总量125万斤,比1984年100万斤增长25%,创历史最高水平。
1974我县开始人工河蟹放流。1975年、1976年在上海崇明岛采运蟹苗,因缺乏运输技术,途中大部死亡。1978年采运中华绒蟹136斤,放养于沱河、新濉河、南关塌陷区,第二年就长到三四两重。近几年采不到蟹苗,故蟹类产量不多。
1971年,我县开始河蚌育珠。化家湖渔场聘请江苏吴县技术人员并引进褶纹蚌1万只,1974年收珍珠40斤。后因国际市场珍珠滞销,停止生产。
下一篇:第三节 捕捞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