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畜禽资源丰富,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兔、鸡、鸭、鹅等家畜家禽,通常把牛、马、驴、骡称为大家畜,把猪、羊、兔称为小家畜。
一、大家畜
大家畜以牛为主,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役力。本地黄牛多属鲁西品系,分高脚和矮脚两种,体格匀称,骨胳细致结实,生长发育较慢,挽力大,役用性好。公牛角较长,多向前伸,母牛角较短,形状不一,颈较短。黄牛四肢长短中等,强健有力,毛色多为黄色,次为棕色、黑色、黧色。由于早配和近亲繁殖等原因,黄牛逐渐退化,个体逐渐变小。从1957年起,引进秦川牛、南阳牛、荷兰牛等优良品种与本地牛杂交。1962年引进大批蒙古牛作为役用畜。1982年又引进西门塔尔、抗旱王、短角等肉牛品种的冷冻精液与本地牛杂交,效果很好。现在我县饲养的黄牛多为杂交种。
本地原不饲养水牛,1958年人民公社化后,因旱田改水田之需,从宿松、东至两县引进水牛1029头。水牛体大,役用力强。但因本地群众没有饲养经验,繁殖很少,加上不断死亡,至1985年,全县还有106头。
奶牛饲养始于1978年,县兽医站从南京、徐州等地购进奶牛13头,在赵庄良种场饲养。1980年卖给马桥区雷山农科队,1985年发展到37头,年产奶万斤左右。
马、驴、骡也为本地农业役畜,并长于运输。马多为杂交种,背毛红、黄、白、黑、青均有,以枣红马最多。马的体躯较大,皮厚毛密,头较重,颈较短,肩胛不十分明显,肢短躯长,肌肉发达,耐粗饲,适应性强,役用性能好。为适应农业生产发展,1953年还引进苏高血、重挽、伊犁等良种公马与本地马杂交。1960年至1962年,役畜缺乏,为了恢复生产,先后又引进大批蒙古马、新疆马、川马作为役畜。
本地驴体躯属中、小型,结构紧凑,四肢刚健,皮厚毛密,毛色多为青灰,蹄呈黑色,背腰平直,头重颈细。能大田耕作,亦能推磨拉车,且特别耐粗饲,饲养量仅次于牛。人民公社化后,乱交现象严重,品种退化,役用力降低。后引进关中泌阳驴。80年代初期农业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饲养量又急速增长。
骡为马、驴杂交种,分为马骡、驴骡两种。前者以马为母本,后者以驴为母本。马骡体型较大,挽力大;驴骡则体型小,结构紧凑,耐粗饲。1985年骡的饲养量在万头以上。
二、小家畜
本地猪黑色,大耳,嘴长,有产仔多、耐粗饲、抗病力强的优点,但生长发育较慢。50年代大量饲养。1953年引进约克夏、巴克夏等优良品种,1956年以后又引进哈北、新金、金华、内江、长白猪、杜洛克等品种。现在我县饲养的猪多为它们的杂交后裔。1984年又引进瘦肉型品种猪饲养、繁殖。
羊有绵羊、山羊两种。建国初期饲养的绵羊多为大尾寒羊和小尾寒羊。大尾寒羊背毛白色,尾细长,耐粗饲,善爬山,适放牧,但产毛量低,毛质差,且产仔少。主要分布在县东北部山区。小尾羊背毛多为白色,偶有褐色或黑色,尾如圆盘,不善于爬山,宜于舍饲,产仔多为双羔,产毛量也低。60年代引进新疆细毛羊和考力代丰细毛羊,年产毛10余斤,与本地羊杂交,效果良好,现饲养的绵羊多系其杂交种。山羊体型不大,毛多为白色,也有灰色、黑色,毛有光泽,公母羊均有角。山羊行动敏捷,宜于在山上放牧。蔡里山羊产于我县东北蔡里山区,产仔率高,每胎2至4羔,属皮、肉兼用型。60年代引进沙能山羊及其杂交种,为奶用型,日产奶3至5斤,目前为数不多。
60年代以前,本地多饲养中国白兔,生长发育快,产仔多,抗病力强,适应性强,但体型不大,最大个体重4至5斤,为皮、肉用型,经济价值不高。1962年始引进青紫蓝、水獭、日本大耳及安哥拉长毛兔,后渐被淘汰。1979年又引进西德长毛兔和力克司兔,兔毛为工业原料,且能出口创汇。现在饲养的主要品种是西德兔及其杂交种,还有少量中国白兔。
三、家禽
本地家禽以鸡为主,鸭次之,鹅最少。长期饲养的本地黧鸡毛色杂,体型小,年产蛋130枚,属蛋用型。60年代后大量引进淮南鸡,又从外地引进九斤黄、来克杭,芦花,白洛克等。1982年开始引进星杂288、罗司、西赛司、星布罗、红布罗等国内外蛋、肉用良种,目前已大量繁育。本地鸭体型小,3至4斤重,年产蛋150枚,毛色多为胡麻色。1964年引进北京鸭,白色,体型较大。1984年又引进荷兰康贝尔鸭,作为主要发展品种。我县饲养的鹅属雁鹅系,毛色多为自色,有的黑白相间。公鹅体型大;母鹅体型略小,产蛋很少。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