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49年我县残存片林不足千亩,森林覆盖率只有1%。片林大多分布在东北部山区的人迹罕至之处,平原地区所存大部分是寺庙、坟墓风水林,如黄里松林、海孜松林和铁佛松林等。有一些单株大树,历史悠久,远近闻名。如曹楼白果树、沈圩古槐为隋朝时所栽,百善古槐、四铺古槐是唐朝时栽植。
50年代初,县人民政府有计划、有组织地领导群众植树造林,封山育林,并首先在东北部山区设立林业工作站。但由于受小农经济的限制,每年山区造林和四旁零星植树面积不过几百亩。到50年代中期,农业集体化给林业生产创造了有利条件,县、区、乡各级普遍成立绿化组织,掀起群众性植树造林运动。1954年,蔡里乡塔山农业社造林450亩,铁佛、三铺等区、乡共青团组织营造了“青年林”。1956年,四铺区雷圩小学营造“少年林”两处。1957年,全县造林面积2787亩。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植树造林共计11.6万亩,封山育林3.2万亩,木材积蓄量达2.23万立方米。
1958年,人民公社大搞植树造林,全县造林6600余亩。为了带动全县林业生产,县人委在蔡里山区建立国营林场,当时有宜林面积6万亩,以发展用材林为主。1959年为生产矿柱用材,由省林业厅投资,先后在柳湖、双堆建立柳湖林场和淮海林场,面积分别为2.4万亩和1万亩。是年全县植树造林面积1.3万亩,濉临、濉符、宿永等主要干线公路已绿化,大面积的河濉、堤坡也绿化了2/3以上。从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植树造林虽然声势浩大,但只栽不管,再加上大炼钢铁、大办食堂、“共产风”和自然灾害等影响,林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我县胸径10公分以上树木砍伐大半。1962年开始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林业生产才得以恢复。“文化大革命”期间,无政府主义泛滥,不仅每年植树面积下降到2000亩左右,而且乱砍乱伐现象严重,一直到70年代中期林业生产才正常发展。1976年全县农田林网面积达130多万亩,四旁植树人均55株。社队林场发展到35个,面积6.6万亩。70年代后期大搞林粮间作,其中有桐粮间作、杨粮间作、枣粮间作等,以桐粮间作效果较好,面积最大。铁佛、百善、五铺等公社桐粮间作近10万亩。百善区还进行枣粮间作。1979年,我县作为平原绿化先进县出席全国第五次平原绿化会议。
80年代最初两年,由于林业生产责任制不够完善,一些地方发生乱砍乱伐集体树木的现象,林粮间作树木有所破坏。1982年随着农业生产责任制逐步完善,林业生产发展速度加快,全县植片林4.2万亩,四旁植树983万株,人均12.7株,森林覆盖率达到3.7%。1985年全县片林面积发展到9.8万亩,干线公路及主要河道、大沟堤滩已基本绿化。农田林网以乡土树种进行更新营造,农桐间作又迅速发展。沿浍河两岸和刘桥、马桥两区当年就营造6.7万亩,且长势良好。经济林除2万余亩果树外,还有木本粮油林500亩,桑园万余亩,条类5000余亩。是年,人均植树28.5株,森林覆盖率上升到9.8%。
上一篇:第二节 育苗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