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麦类病害防治
(一)麦锈病
麦锈病分叶锈、条锈、杆锈3种。50年代末到60年代初,麦锈病流行,当时发动群众,用苦楝根水、猫儿眼水等防治,无济于事。60年代末采取敌锈钠、氟乙酸钠等化学农药防治,虽然效果较好,但因费钱费工费时,不能普及。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措施是选育和推广抗锈良种,如阿夫、博爱74—22等。发现品种退化而不抗锈,即进行品种更新。同一品种适期早播也是防锈病的重要措施。在施肥上注意配方施肥,防止氮肥过量。多年来主要采取农业防治措施,既经济又有效。
(二)黑穗病
黑穗病分大麦坚黑穗病、小麦散黑粉病、杆黑粉病3种。1950年至1957年是严重发生年份。如1955年,五沟区大部分田块大麦坚黑穗病病株率达20~30%,个别田块达50%以上。1983年至1985年,发病严重的田块病株率达15~20%。防治方法是,选用抗病良种,用西力生、赛力散药剂拌种,拔除病株等。
(三)白粉病
50年代至70年代初,白粉病发病较轻。70年代中期,随着氮肥施量增加,小麦群体增大,加之宽叶片品种多,透光差,土壤湿度大,造成发病条件,病害加重。1983年至1985年是重发年份,以郑州761及百农3217等发病较重。1985年全县发病面积达10万亩。赵庄良种场郑州761发病率达81%,严重度达10~20%。主要防治措施是选用窄叶透光性好的抗病品种,如偃师9号等。药剂防治以粉锈宁效果最好,有效率达93.3%。
(四)小麦腥黑穗病
1976年在杨柳沟西大队首先发现小麦腥黑穗病,1978年、1979年已蔓延全县。1979年岳集公社张黄庄大队小马庄生产队142亩7023品种的小麦,病穗率达30%,减产2.7万斤。阿夫系统的品种发病重,丰产系统的品种有抗病性。防治方法有销毁病株;选用抗病耐病品种,淘汰阿夫系统品种;对一时淘汰不掉的品种要适期早播,避开浸染发病适期;加强检疫,防止扩散。
二、红芋病害防治
(一)红芋开花烂根病
红芋开花烂根病又称根腐病。发病后,地下根腐烂,地上茎叶干枯如火烧,所以农民又称“地火”。60年代初,根腐病开始在蔡里、马桥、赵集等地发生。1976年仅蔡里公社发病面积就有1500亩,绝收的600亩。1978年秋普查,此病已遍及全县,达10万亩。次年即更新品种,推广徐州18号,有效地控制了该病的蔓延。
(二)红芋黑斑病
民国26年(1937年),黑斑病从日本鹿儿岛传入我国。从育苗、大田栽培到贮藏,均可发生,以贮藏期发病最甚,一般损失10~15%,重则全窖烂光。防治方法是401、402杀菌剂浸种;改进育苗方法,推广五股道火炕育苗、顿水顿火育苗,结合实行二次高剪苗;熏窖、推广高温大屋窖,实行切片干贮;实行轮作等。现已基本控制了该病的发展。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