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建国初期,种子由粮食部门统一调拨供应,农业部门负责质量检验。60年代末,推广应用玉米杂交种,大田用的杂交种,由粮食部门经营,农业部门负责质量把关;杂交种的亲本种(系)由农业部门经营。1976年,农业部门设种子站,建种子仓库,专门经营良种。在良种推广上,采取因灾缺种大调大运和少引快繁相给合、国家计划调拨和农民自引相结合、良种繁殖经营推广和农民相互串换相结合、试验示范繁殖和良种推广相结合、良种推广和良法种植相结合、国营良种繁殖单位和社队良种繁殖基地相结合等方法,并提出以良种为中心,搞好农业技术推广。
一、小麦
民国26年(1937年),本地曾推广2905小麦良种,36年推广1419小麦良种,但数字不详。建国初期,大面积推广当地良种“西南成”,亩产一般在200斤左右,是当时的小麦当家品种。1954年,从陕西调进碧玛1号小麦良种43万斤,次年又调进80万斤,秋种面积15.54万亩。该品种适应性强,品质好,比当地品种增产10~30%,很快在全县普及,是小麦品种的第一次更新。由于复壮提纯没有跟上,该品种逐渐混杂、退化,杆锈严重,不抗西南干热风,产量下降,播种面积逐年减少。进入60年代以后,我县引进品种较多,如济南2号、早洋麦、安徽3号、安徽8号、郑州3号、徐州14号、石家庄407、北京8号、徐州8号等。除徐州14号播种面积较大外,其它均因综合性状不如碧玛1号而未能推开。1967年引进丰产3号试种,表现高产、抗灾、品质好,深受群众欢迎。1969年从陕西华山县调进33万斤,从此,丰产3号成为小麦当家品种,碧玛1号逐渐被淘汰,这是小麦良种的第二次更新。1969年还引种阿尔巴尼亚2号4万斤、3号7万斤,1号也由我县群众自行繁殖。经试种,阿尔巴尼亚1号抗逆性、适宜性、丰产性及品质较好;因是春性,适合晚播,作为丰产3号的搭配品种。1970年县“五·七”大学教师李本正从山东引进泰山1号试种,丰产性好,比丰产3号显著增产。1979年又从山东调进10万斤,1979年发展到30万亩。但由于泰山1号感染黄矮病,推广面积受到影响。这时濉西、铁佛、临涣等区农民从河南引进矮丰3号,种植面积达20万亩。之后,又从郑州引进郑引1号良种,比阿尔巴尼亚1号略增产和耐肥,宜作高肥晚茬品种种植。到80年代,小麦生产超常规发展,普遍推广中、矮杆品种,解决高产和倒伏的矛盾。主要推广品种:早茬中产水平的田块(300~500斤)推广陕农科74—100;早中茬、中上等肥力的田块推广博爱74—22,搭配春性品种濉麦4号;早茬高肥田块推广郑州761,搭配马场2号。1984年在早茬中肥田块推广宝丰7228;早茬高肥田块推广安农7959、西安8号。1985年在早、中茬中肥田块推广陕农78—59,搭配濉麦5号;高肥田块继续推广安农7959、西安8号和徐州2111。由于及时进行品种更新,多年来小麦已实现高、中、低肥水平及早、中、晚茬相配套的良种体系,使小麦生产持续高产。
二、大麦
50年代推广当地大麦良种朱赤红等。60年代推广砀山六棱子。70年代孙疃王庄引种早熟3号。1983年,杨柳试验点引种西引2号饲料大麦12斤,到1985年已种30亩。
三、黄豆
建国初期,主要推广豌豆团及宿县647良种。60年代,推广徐豆1号。70年代中期,推广徐豆2号、丰收黄及齐黄5号。以后引种跃进5号,该品种高产抗倒伏,到1983年已种植15万亩,1985年达大豆播种面积的40%左右。
四、玉米
当地玉米品种为小粒黄、大粒黄。50年代,引种六安火燥子、金皇后、大马牙。后两种需大水大肥,当时因肥水跟不上,只长棵,不结棒,不久被淘汰。1969年从山东引进双跃3号杂交种20万斤,表现高产抗病,一直到1976年是我县玉米的当家品种。之后,又引种白单4号、白单2号、郑单2号等品种,播种面积不大。中单2号、华威单交种、新单1号在1976年至1978年曾取代双跃3号,在全县玉米生产中起过一定作用。80年代引种固单1号、鲁原单2号、苏玉1号、聊玉5号、丹玉13号等良种,实现品种多样化、杂交化。
五、高粱
本地农家良种有二柳子、黑柳子、黄柳子、西河柳、黄罗伞、黄米糙、披头散、铁杆糙、竹杆青等,以黄米糙和铁杆糙为主。50年代中期曾引进母鸡够(又称寒高粱、多穗高粱),后因杆甜、晚熟、易生蚜虫、低产而淘汰。1968年引进杂交高粱反修7号、晋杂5号等品种,在葛圩队试种。晋杂5号产量较高,但秸杆矮;反修7号秸杆中高,但不抗倒伏,成熟虽早,产量不如晋杂5号;反修10号,因成熟较晚而淘汰。当时推广的是晋杂5号(夏播)。70年代引种原杂10号、原杂12号,还引种常规良种熊岳253。这一时期主要推广原杂10号,晋杂5号尚有一定面积,熊岳253也有种植。1983年杨柳试验点引种沧州2号,到1985年发展到100亩,亩产600至700斤,高的达900斤。成熟早,90天即可收获,杆细不倒,秆高2米左右。群众虽有种植愿望,但由于制种和引种跟不上,扩种受到影响。
六、红芋
50年代以前,主要栽培品种有棉柴根、美人头、二红等品种,秧蔓长,薯块小,产量低。1955年引种胜利百号良种70万斤,秧蔓短,结薯集中,薯块匀,切干率高,增产显著,很块普及,实现了良种化。经过20多年长期种植,由于没有进行复壮提纯,品种退化,失去短蔓高产低耗的特色,且黑斑病和开花烂根病严重。1968年引种徐州栗子香、徐州大紫、一窝红、郑州红等。1974年引种丰收白,次年引种丰收黄、丰薯1号等品种,均国综合性状不如胜利百号而推不开,仅丰薯1号面积略大,年种植约4万亩。1979年引种徐州18号,比胜利百号抗病增产,方代替胜利百号,全县面积达30万亩左右,实现红芋良种的第二次更新。
七、棉花
40年代前,棉花品种有大碱花、小碱花、紫花棉等,棵小,绒短而粗,产量低。其间曾引进脱字棉试种。建国后,引种细绒棉。1951年在百善、铁佛推广斯字棉4号。1952年从山东高密县引种斯字2比,种植面积7万亩。1953年从山东滨海县引种斯字5爱,在孙疃、南坪、五沟等地试种,到1959年种植面积达8万亩,实现了棉花品种的第一次更新。1957年,从我省望江县引种岱字15号,品质好,出绒率高达35~37%,一般比斯字棉增产12~16%,最高增产30%。1960年普及全县,面积达18.9万亩,实现了棉花良种的第二次更新。1970年引种徐州142,比岱字15号增产14.2~20%,到1979年,面积达10.4万亩,实现棉花良种的第三次更新。80年代,引种鲁棉1号、徐州514、中棉10等,繁殖皖棉1号。鲁棉1号易保苗,增产显著,很快普及,1985年占全县春播棉田的80%,是棉花良种的第四次更新。但这种棉花绒短,拉力差,不适合纺织工业的要求,销售困难。以后推广徐州514,搭配种植皖棉1号,夏播棉种植中棉10号,实现了棉花良种的第五次更新。
八、芝麻
我县传统的芝麻品种有霸王鞭、杈麻及黑芝麻等。长期以来,芝麻生产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因而没有推广良种。直到80年代才开始引种宜阳白、中芝7号、中芝3号等良种。
九、花生
花生原作为口头食,只零星种植。1958年从山东引种伏花生,适合瘠薄地种植,很快推广全县。80年代随着地力水平提高,重视花生生产。夏播引种花28,春播引种花37、徐州684、海花1号,以徐州684面积较大,约占花生播种面积的50%。
十、油菜
本地原无种植油菜的习惯,1964年开始试种,引种南方白菜型小油菜及甘蓝型胜利油菜。1982年又开始引种上海23、淮油6号。1983年从阜南引种低芥酸油菜410。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