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我县地名繁多,考其由来,以姓氏命名者居多,余者因物、因事、因地理位置、因民间传说等而得名。今全县2867个自然村庄,以姓氏命名的占50%以上。开头第一个字用“张”姓的151个,如张庙、张圩子;用“王”姓的119个,如王尧、王岗;用“李”姓的89个,如李家、李乡;用“刘”姓的89个,如刘小庙、刘公庄。还有用朱、陈、杨、赵、郭、周、孙、郑等70余姓作为庄名的开头一字。姓前加“小”的有469个,如小李家、小陈家;加“大”的191个,如大王庄、大徐家。以方位命名的有117个,如东马庄、南园、西油坊、北程家、中王楼、前丁庄、后丁庄。以数量词命名的94个,加二里庄、三道口、四里庙、五里郢、六里庄、七里井、八里赵、九里湾、十八盘路。县内自然村重名较多,如叫张庄的32个,叫王庄的19个,叫刘庄的25个,叫李庄、李楼的各10个。下举25例,述其地名由来。
一、因姓得名
蔡里:因汉朝时的孝子蔡顺而得名。《龙文鞭影》载,蔡顺幼时家贫,母病断炊。他每天到山上摘桑葚供母充饥。有一次正在将桑葚拣成青(生)、红(熟)两堆时,适巧赤眉军一队人马行经路旁,“见而问之,蔡顺具实以告:‘熟葚奉养病母,生葚留作自食’。赤眉军感其幼而至孝,赠予小米一袋。”那时负责风俗记载的“采风者”把“蔡顺拾葚奉母”列入全国“二十四孝子”之一。所居村庄因是孝子蔡顺的故里而得名“蔡里”。
宁山:在宋疃集。因山之北麓有春秋齐国大司田(农官)宁戚之墓,故名。
项公堤:即濉溪老城西护城堤,今烈山路。乾隆二十三年(公元1758年),安徽巡抚高晋勘修濉堤,见濉溪集镇宛在水中,饬凤阳府知府项樟环城筑堤,以资保护。民感其惠,称“项公堤”。
刘桥:建国前,集北王引河上有一水漫桥,为刘姓出资兴建,因名“刘桥”,集因桥得名。
二、因物得名
旗杆村:清乾隆、嘉庆年间,今马桥东北凤凰山下的村子里,有个名叫宋长远的教书先生,他与学生间的感情较深厚。道光末年,他81岁时毅然去凤阳府应试,但刚得中就病死了。学生非常悲痛,便集资在他门前竖立一对旗杆,以表示怀念和尊崇。此后人们称该村为“旗杆底宋”,后来旗杆被捻军砍掉,村名也简之为“旗杆村”。
仓里:属马桥区。宋朝时在此建一个存粮的仓库,故名“仓里”。
铁佛:集北原有一唐建古寺,寺内“大雄宝殿”有三尊佛像,中间最大的一尊为铁铸成,寺以铁佛像得名“铁佛寺”,寺南村庄也以铁佛像得名“铁佛”。
童亭:明初,当地富户侯氏的独生幼子在浍河边玩耍,失足落水溺死,侯氏在河岸建亭纪念,亭名“童亭”。亭旁有桥,是浍河南岸一带通往宿州的必经之路,浍河上来往船只也常在这里停泊,此地渐成集市,集因亭得名。
燕头:属尤沟乡。清朝以前,在一个阴雨日子里,关圩庄的一架畜拉拖车在离庄不远处壅起一堆泥土,露出一个碗口粗形状如燕子头的骨头。关圩庄主得知后,编造了“燕子露头,吃喝不愁”的话,令农民筹资在出现“燕头”处建庙,关圩子也改名“燕头圩孜”。接着又在村东十字路口兴起集市,名“燕头集”。
王庙台:在忠阳乡。王姓集居,原村中大坑内的土台上有庙,故名。
三、因事得名
歇马亭:在宋疃乡。东周时期,柳下跖在此歇马,后人建亭纪念,名“歇马亭”。
后马场:在宋疃乡。明初燕王征北时,曾在此扎寨拴马。南营盘为前马场,此地为北营盘,故称“后马场”。
黄营村:属闸河乡。曾为唐朝黄巢起义队伍驻扎的营地,故名。
三和集:介于陈集、罗集、芦沟集之间。民国28年(1939年),这3个集的土豪劣绅争权夺利,闹得百姓不敢上集。地方士绅张、吴、邹姓3人协商后,在中间新起一集,故名“三和集”。
四、因地理位置得名
半铺:清初,此地为来往行人歇脚的小铺子。从宿州至该铺,恰好走了宿州至南坪集的一半路程,故称“半铺”。后逢集,称“半铺集”。
临涣:南朝梁收复了北魏所占的铚县故地后,于梁武帝普通六年(公元525年)在此设郡,因南临涣水(浍河),故名临涣。
界首店:属卧龙乡。清代该村有过往客商住宿之店,又界于豫、皖两省边界上,是由河南省永城进入宿州的第一个村庄,故名“界首店”。
界沟:村边有条沟,清代蒙城县和宿州以该沟为界,沟名“界沟”,村因沟得名。现此沟开挖成澥河,为蒙城和濉溪县界。
五、因地理特点得名
田老荒:属任集乡。这里土质差,地势低,建国前一片荒芜,故名。
芦沟集:在芦沟乡。过去集南老黄沟又名芦沟,芦苇丛生,故名“芦沟集”。
五沟:明成化年间,该地沟渠淤塞,常受涝灾。后来从山东迁入的一部分移民为了活命,开挖了青沟、雁翅沟、兴龙沟、胡沟、张沟。人们在五条沟之间兴起一集,故名“五沟集”。
六、因民间传说得名
孙疃:元顺帝至正二十五年(公元1365年),朱元璋率农民军打下滁州,进而兵困南京。踞守南京的元将脱脱见南京难以固守,便派手下年青武官孙乐护送子女归故里大青山避难。孙乐携脱脱的一双子女潜出南京,越瓜州渡,即换汉人服装,扮作商人,买舟顺大运河上溯。将至淮阴得知南京失守,料脱脱必死,即令艄公掉棹向西,入洪泽湖,又从五河口入浍,以求得隐身之处。不料舟行浍河中游,脱脱之子溺水身亡。孙乐便在浍水之阳觅得一片开阔滩地,即现在孙幢集浍河北岸,搭起3间草蓬,与脱脱之女给为夫妻,开饭店为生。3年后移到浍河南岸建起了瓦房,此处渐成集市。因孙姓先定居此地,故名孙疃集。
老猫洞:马桥村东北2华里的山谷中,有一天然石洞,直径约2米。传说昔日毛遂居于此洞,故名“毛洞”,演变至今又称“老猫洞”。
七、因历史上某种设置得名
四铺:清初,从宿州沿睢阳古道(今宿永公路)每10里设一递铺,传递官府文书。此地距城40里,故名“四铺”。
八、引用外地旧名
新安村:据《朱氏族谱》记载,五代时期,朱石寮的先辈由沛郡迁到婺源(今江西省婺源县),婺源旧属“新安”。朱石寮在婺源镇当了一辈子官。明朝初期,宿州土地荒芜很多,招人开垦。朱石寮的后裔朱信等6家来到宿州,始居烈山之东,用“新安”命名所居村庄,以纪念在婺源当过官的朱石寮。“新安”由此得名,沿用至今。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