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大、中专毕业生分配
60年代,对大、中专毕业生的分配原则是“专业对口,学用一致”,重点为矿区建设服务。1962年,全市接收分配高校毕业生17名,中专毕业生19名。其中分到文教系统的32名,农林系统的3名,财贸系统1名。1963年,接收分配高校毕业生14名。1965年,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35人。1966至1970年,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714名。70年代,分配原则是“哪来哪去,支持新建单位,面向基层”,并根据省委(77)42号文件精神,对1394名“老五届”及其以后按国家计划分配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各届大、中专毕业生,一律明确为干部身份,由各级组织人事部门管理。至1977年,接收分配大中专院校毕业生680名。
1978年,根据择优录用的原则,对中专毕业生进行了考试,按专业对口原则分配。接收分配大专院校毕业生11名,中专毕业生81名,录用“社来社去”大中专毕业生79名。1981年,按照面向基层和专业对口的原则,接收分配大专院校毕业生120人,中专毕业生385名。1983年,分配去向基本做到学用一致、做到三定(定单位、定学校、定岗位)。接收分配大中专毕业生127名,其中大专92人,中专35人。分配到厂矿基层生产第一线的大专生50人,轻工纺织系统的10人。
1985年,淮北市大中专毕业生分配的权限交给教委和计划委员会,一年后再由人事部门办理转正定级手续。是年,接收分配大专毕业生137人,并结合淮北市具体情况,重点安排到农口18人,教育系统7人、轻纺系统6人、重工业部门7人、卫生系统13人、县以下农村60人;分配中专毕业生197人,其中地方中专88人,财政学校102人,省调剂7人。
1986年,分配高等院校毕业生173人,占计划96%。根据毕业生所学专业及淮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分配到农口16人,轻纺系统8人,教育部门107人,到县以下农村工作的43人。遵循面向基层、面向生产第一线的原则,分配中专毕业生187人,其中地方中专55人,淮北财校103人,省调剂7人。
1987年,分配高等院校毕业生270人。重点安排给农业、教育、轻纺、卫生等部门以及市重点建设项目。其中农口21人,教学单位175人,卫生系统16人,纺织系统8人,各部门分配县以下农村工作120人。分配中专毕业生129人,其中地方中专19人,财校103人(财政52人,税务51人),省调剂7人。非师范类毕业生87人(本科生48人,专科生39人)。1988年以后,贯彻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的方针和学以致用的分配原则,重点安排了经济、科技、教育、农业和重点行业(能源、原材料、轻纺)以及重点项目建设等单位。1988年,分配高等院校毕业生224人,师范类毕业生138人(本科生39人,专科生87人,职师12人)。1989年,坚持面向基层,面向农村,面向生产、教学、科研等一线,师范院校的毕业生一律分配到学校和社会教育机构,从事教学和教育管理工作;县区的毕业生回所在县、区工作;委托培养的学生一律回委培单位,定向招生的学生一律回定向地区分配工作。是年,分配高等院校毕业生278人,其中师范类141人,非师范类137人;本科141人,专科137人。
1990年,分配高校毕业生292人,其中师范类109人,非师范类183人;本科158人,专科134人。在计划管理的前提下,坚持统筹安排,合理使用,加强重点,兼顾一般,面向基层,加强生产第一线和学以致用、人尽其才的原则,优先分配到农业、能源、轻纺、交通、重点建设、技术改造项目和教学第一线;行政机关只安排省里定向分配的“双优”毕业生。分配地方中专130人(护士专业80人,医生50人),省调剂22人。
1991年,分配高校毕业生312人。1992年,分配高校毕业生401人,实行由国家负责,按计划分配的制度,采取向大中型企业倾斜的政策,对市信托投资公司、市电力开发公司、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处等单位重点安排,分配地方中专毕业生238人。至1992年,全市共接收大、中专毕业生6338人。
二、军队转业干部安置
1961至1968年,退出现役的部队干部,接收安排到机关、企事业单位。1969至1975年7月转业干部,按照“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予以安排。
1978年,接收安置676名军队转业干部。。1979年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373人。1980年9月15日,在对1970至1975年期间军队复员干部按规定改办转业手续,恢复在部队时的工资级别,享受地方同等级干部的工资待遇。改办军队复员干部为转业干部手续315名。1981至1986年,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1373人。
1987年,安置军转干部145名。其中75名安置在政法、工商、税务、银行、保险等部门,占总数的51.7%;分配到厂矿企业及其它基层单位的占总数的31.8%。基本做到专业对口,人尽其才,人尽其用。是年7月,人事局军转办、市纺织公司被省人民政府授予“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工作先进单位”,授予先进个人称号6人。1988年,根据“积极接收,妥善安置,认真培训,合理使用”的要求,妥善安置军转干部93名及随调家属32人,优先为有增干指标的政法、工商、税务和金融部门选派49名,占53.3%,为厂矿基层单位分配32名,占34.8%,对1975至1988年军转干部安置后的情况进行了跟踪调查。1989年,完成军转干部45名的安置任务。1990年8月,召开了全市军转干部安置工作先进单位、先进个人和先进转业干部、表彰大会。表彰安置工作先进单位23个、先进个人14名和先进转业干部38名;安置转业干部46名及随军家属22名。1991年,安置军转干部44名,其中团级干部11名,安置到行政事业单位7名,企业4名。市劳动局、淮北矿务局被省军转安置工作小组授予“军队转业干部安置先进单位”,授予先进个人称号3人。矿务局铁运处处长被授予“全国模范军队转业干部”称号。1992年,坚持“面向基层,保证重点”的原则,安置军转干部21名,其中团级5名。
从1986至1992年底,全市共接收安置军队转业干部720名,其中师职干部6名,团职干部72名,营职干部253名,连排职干部272名,技术干部117名;接收安置干部身份的随调家属35名。在安置工作中,把师团职转业干部作为安置的重点,对立功受奖人员和长期在边防海岛、飞行、潜艇等艰苦环境工作的转业干部照顾安排;对随调随迁的转业干部,尽量安排到经济效益好、便于解决住房和便于安置家属工作的企事业单位工作;尽量对口安置,使转业干部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各得其所,基本达到部队、地方和转业干部本人满意。
三、干部录用和选聘
1、录用1977年,根据安徽省的部署,“以工代干”的各煤矿区队长800名被录用为干部。1978年以前,录用干部注重政治素质。1978年,从工人中吸收干部15名,恢复干部身份1名,根据本人要求,干部转为工人1名。1978年以后,根据国家对干部“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的要求,录用干部注重其才学和工作能力。
1979年,从工人中选拔干部5名,录用“社来社去”工农兵大学生58名,卫生技术人员7名,闲散科技人员2名。1977至1979年,共录用干部1152名,其中中专提干108人,工人提干999人,半耕半读毕业生“以工代干”44人,考核选招机要员1名。1980年,经考核批准了公安局82名民警转干。从中小学民办代课教师中择优选招部分公办教师。1981年,市人事局会同有关部门,经考核择优选拔符合转干条件的、工人身份的历届中专毕业生为专业技术干部5名,并授予相应的技术职称;经过考察分批给100名“五警”办理转干手续。招收农经员19名,银行干部39名,教师40名,记者10名,推荐报考信用社财会人员7名,录用确有真才实学又有专业特长的闲散科技人员3名。1982年,市人事局配合公安局招收干部34名,录用税务干部90名,录用公社财政员15名,录用有专长的闲散科技人员1名。对纺织系统“以工代干”9人,76届、77届中专毕业生16名,政法系统137名分别办理了转干手续。
1983年,选拔干部注重知识化、专业化的特点,选举2名工程师、1名农艺师担任副市长;选拔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专业干部12名担任局级职务,选拔有专业特长的科级干部8名。配合财政部门和银行吸收录用新干部68名,其中财政37名,银行31名。1984年8月,严格把好“三关”,即文化考试关、体检关、政审关,招收录用干部143人。其中工商88人,物价15人,农行3人,银行35人,保险公司2人。12月,根据省人事局下达给淮北市招干指标105名,从社会上录用35名,从优秀工人中吸收70名,充实到基层企事业单位和集体所有制单位。其中濉溪县25人,市直属及所辖三区80人。
1984年,根据中共中央组织部、劳动人事部、省人事局的文件精神,对“文化大革命”中形成的“以工代干”进行妥善处理。全市有“以工代干”3321人,其中属于补办干部手续的294人,属于免试办理转干手续的674人。其余2353人,属于清退的683人,不能转干的713人,通过考试合格转干的957人。
1985年,坚持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法,共择优录用干部283人。1986年,进一步改革和完善面向社会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干部的办法,先后录用“五大”毕业生48名,历届中专毕业生247名,自学成才专家、能人14名为国家干部,办理民办教师转公办37名。1987年,通过考试择优录用干部212名,办理民办教师转正83人。1988年,坚持“面向社会,公开报名,统一考试,择优录用”的方法,精心组织32554人的复习、报名、考试、阅卷和录选工作,共录用干部107人;为税务、邮电、金融、淮北矿务局等系统录用干部77名。1989年,在招干工作中引入竞争机制,坚持招干条件、招干指标、考试分数、录用结果、分配去向“五公开”。择优录用3250名国家干部和机关工作人员,办理民办教师转为公办教师143名。1991年,通过公平竞争,为市政府办公室等8个单位公开招考选调了文秘人员16名,择优推荐录用高校收费走读生82名。1992年,择优录用了有突出成绩的优秀工人、农民为国家干部82名;为经委、计委、相山区等单位招考选用机关工作人员34名。
2、选聘据统计,截止1985年3月,全市有工人选聘为干部19人,农民选聘为干部4人。1986年,选聘乡镇干部2名,同时对乡镇选聘干部情况,对企业厂长经理负责制、聘用制情况进行了调查,提出了改进意见。1987年,全市贫困地区和乡镇企业聘用科技管理人员1860人。1988年,推行企事业单位干部聘任制,帮助5个企业、事业单位聘任干部25人。全市乡镇选聘干部进行了整顿清理。人事局配合组织部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了市人民医院院长、市卫生局局长、市宾馆和市木材公司经理等,打破了干部使用的传统做法。1990年,公开选聘优秀乡镇企业厂长和科技人员9名。1991年,市人事局拟定《淮北市聘用、录用人才暂行管理办法》,为6名“五大”毕业生办理了聘用手续。1992年,市人事局会同组织部下发了《淮北市企业单位聘用管理人员和专业技术人员的试行办法》,并选择16家国营企业进行试点。
附表:21-11965至1986年全市干部基本情况统计表
1965年至1986年全市国家行政干部基本情况表

1987至1992年全市干部行业分布情况表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