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1963年大水灾发生后,市委号召开展生产自救。组织780人进行短途运输,开山打石,铁木工、烧窑、编织等副业生产,盈利18237元;组织灾民采取以工代赈,进行集体副业生产,如修建市内公路,收入19.8万元。为了彻底战胜灾荒,抓好秋耕播种工作,全市郊区秋后播种小麦26693亩,逐步恢复生产。
1965年,在不误秋种的情况下,郊区组织了4500多人,开展修路、烧窑、编织、弹花、铁木业等多种形式的副业生产,共收入72108元,解决了10320户、38560人的灾后生活问题。
1982年,灾初排水保苗,抢种补种,抢种胡萝卜种1500公斤,补种晚秋作物12.5万亩。灾后,开展编织、建筑、搬运队等多种副业生产,年总产值达426万元,比灾前副业生产总额增长300万元,社队参加人数也增长到5493人。
1989年,群众积极抢种补种,抢种1.5万亩,棉花播种2.5万亩,育苗移栽0.5万亩,种植山芋1.5万亩。各级政府和灾区群众贯彻“依靠集体,生产自救,互助互济,辅之以国家必要的救济和扶持”的救灾方针,克服等、靠、要的思想,立足自力更生,动员和组织开展生产自救。通过劳务输出、经商办企业、运输、种植、养殖和服务等,创收达65万元,参加人数达4500人。
1991年,面对灾情,一边抢收,一面抢种。市委、市政府及时提出了以秋补夏,以经济作物补农作物,以工补农,以城市补农村等多种补救措施,指导农民调整作物茬口,种植玉米57万亩,山芋41万亩,水稻5.7万亩,棉花41.7万亩,芝麻15万亩。灾后,各级政府和灾区人民积极开展生产自救,采取多种形式,大力开展劳务输出、经商办企业、运输、建筑、种植和服务业等,增加灾民收入,扩大救灾资金。全市开展生产自救增收3200万元,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若干年份社会救济情况统计表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