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日期:

目录

一、义务兵安置3
1961年起,国民经济进入调整时期。淮北市根据1950年中央军委、政务院提出的“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及“妥善安置,各得其所”的方针,对接收的复员、退伍军人进行了妥善安置。从1960至1965年,全市接收安置复员退伍军人769人。
“文化大革命”初期,安置工作中断。1968年恢复,继续贯彻“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对城镇和农村退伍军人进行安置。1970年,根据安徽省革委会决定,对当年回乡的退伍军人,不论家居农村或城镇,均以地市为单位统一接收并分配到工业部门和其他重点建设单位。1970年从宿县专区接收安置复员退伍军人4023人。1971年共接收安置退伍军人1250人。
1973年,开始接收城镇下放知识青年从农村入伍的义务兵。对于这部分退伍军人,根据安置原则,仍安置到原下放社队从事农业生产。1975年后,改为安排到父母所在城镇的集体单位。1978年,对这部分退伍军人,均按城镇退伍军人同样看待,安置到下放前所在城镇的全民所有制单位工作。是年,全市共接收安置退伍军人595人。从80年代起,在城市作照顾性安置,被安排到集体所有制单位的人员有:对入伍后全家迁入(回)城市的农村退伍军人;服役期间结婚,配偶在城市工作,本人军龄在8年以上的农村退伍义务兵;从农村入伍的革命烈士子女;未婚农村女退伍军人等4类人员。
1981年,安置城镇退伍军人采取“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的办法,共接收安置退伍军人585人。1982年又进一步实行了“根据生产需要统一分配与按系统分配任务包干安置相结合”的办法。1983年9月起,根据城镇义务兵在部队的表现,实行区别对待安置。1985年,淮北市在退伍军人安置工作上,又开始贯彻“区别对待,合理安置”的政策。是年,全市接收安置退伍军人532人。至1992年,在退伍军人安置工作上,淮北市一直贯彻“区别对待,合理安置”政策,共接收退伍军人3488人。其中农村1669人,开发使用率100%;城市1819人,对口安置率90%。
二、志愿兵安置
1978年的《关于兵役制问题的决定》中规定,改单纯的义务兵役制为义务兵与志愿兵相结合的兵役制度,部分超期服役的义务兵可以改为志愿兵。并规定,志愿兵退出现役到地方工作称为转业。安置志愿兵,按其专业特长,安排到技术对口的工作岗位,并根据其军龄长短确定工资级别。淮北市从1983年秋开始接收第一批转业志愿兵,以后每年都有志愿兵转业回乡,1991年,安置志愿兵34人。至1992年底,共接收安置志愿兵268人,志愿兵安置对口率100%,均安排了适当的工作。对于已随军的志愿兵家属的安置和住房,按军队转业干部的有关规定加以解决;对有正式工作的配偶,由劳动、人事部门负责安排。
三、伤病残战士安置
政府对伤病残退伍战士一直视为特殊对象,根据各个时期的政策和伤病残战士的伤残程度,采取不同方式进行安置。1961至1979年,根据建市前国家和安徽省的办法对伤病残战士进行安置。二等以上的重残军人以及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军人,自愿回家者,均在其家乡妥善安置,定期发放国家给予的定期抚恤和补助,符合条件的则终身供养。一般伤残复员军人,均采取“从哪里来,回哪里去”的原则安置;家居农村的,社队在分工分业上给予照顾并发给残废抚恤金,使其生活不低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家居城镇的,大多优先安排力所能及的工作,并享受优待金。患有精神病或慢性病的复员军人,需住院治疗者,送省荣军疗养院收治,愈后仍回原籍城镇或农村安置,在生产、生活上给予照顾。
1980年6月,在对越自卫还击战中负伤致残的农村二、三等伤残军人,凡能坚持工作的,均安排到城镇企事业单位工作。1984年10月1日起,国家颁行新《兵役法》。淮北市对居住农村的二、三等伤残军人,除不能坚持工作外,均在城镇企事业单位安排工作。1992年2月的《进一步做好伤病残义务兵退伍和安置工作的意见》中的某些具体规定,为做好伤病残战士的安置工作提供了操作性更强的依据。
上一篇:没有了
平台声明

平台收录的姓氏家族文化资料、名人介绍,各地方志文献,历史文献、农业科技、公共特产、旅游等相关文章信息、图片均来自历史文献资料、用户提供以及网络采集。如有侵权或争议,请将所属内容正确修改方案及版权归属证明等相关资料发送至平台邮箱zuxun100@163.com。平台客服在证实确切情况后第一时间修改、纠正或移除所争议的文章链接。

族讯首页

姓氏文化

家谱搜索

个人中心